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1821,分12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自便
消遣
愚衷
危言
自存
私心
自大
己任
自失
我国
自勉
妾身
侬家
二妙
龙尾
《國語辭典》:自便  拼音:zì biàn
随各人的方便行事。《红楼梦》第一回:「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文明小史》第一九回:「于是把手一松,随嘴轻薄了两句,听他四人自便。」
《國語辭典》:消遣  拼音:xiāo qiǎn
1.排解愁闷。《文明小史》第八回:「又说住在庙里无可消遣,贵教士有甚么书可借我几部。」
2.戏弄。《水浒传》第三回:「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你干了亏心的事,气死了老娘,又来消遣我!」
3.暂留,休息。元。杨显之《潇湘秋夜雨》第四折:「我这里告解子且消遣,我肚里饥难分辩。」
《漢語大詞典》:愚衷
谦称自己的心意、心愿。 北魏 杨炫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乞收成旨,以允愚衷。” 唐 刘禹锡 《代让同平章事表》:“伏乞赐寝前命,俯亮愚衷。” 明 梁辰鱼 《浣纱记·谈义》:“今有愚衷,特求指教。”
《國語辭典》:危言  拼音:wéi yán
正直的言论。《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汉书。卷六四下。贾捐之传》:「臣幸得遭明盛之朝,蒙危言之策,无忌讳之患,敢昧死竭卷卷。」
《國語辭典》:危言正色  拼音:wéi yán zhèng sè
正直的言论,严肃的态度。唐。陈子昂 谏灵驾入京书:「故有非常之策者,必待非常之时;有非常之时者,必待非常之主。然后危言正色,抗议直辞,赴汤镬而不回。」宋。曾巩 范贯之奏议集序:「公为人温良慈恕,其从政宽易爱人,及在朝廷,危言正色,人有所不能及也。」
《漢語大詞典》:自存
(1).自谋生计。汉书·成帝纪:“遣光禄大夫博士 嘉 等十一人,行举濒 河 之郡,水所毁伤,困乏不能自存者,财振贷。” 南朝 梁 沈约 《改天监元年赦诏》:“鰥寡孤独不能自存者,人穀五斛。” 唐 韩愈 《马君墓志》:“始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
(2).自察;自思。荀子·修身:“见善,修然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自省也。” 宋 苏辙 《闭门》诗:“掩卷默无言,闭目中自存。”
(3).保全自己。《商君书·慎法》:“千乘能以守者,自存;万乘能以战者,自完也。” 宋 杨万里 《国势》卷中:“奄是数者而有之,而日夕惴焉不能以自存,常若敌人之制其命,是挟千金而忧贫,有 孟賁 之力而忧弱者也。” 明 周履靖 《咏竹》:“自存君子操,不向俗人看。”
《國語辭典》:私心  拼音:sī xīn
1.为个人利益打算的念头。《管子。任法》:「群臣百姓人虑利害,而以其私心举措。」《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那杨氏甚不贤慧,又私心要等女儿长大,招个女婿,把家私多分与他。」
2.自我内心。《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红楼梦》第三四回:「那焙茗也要私心窥度,一半据实,竟认准是他说的。」
《國語辭典》:自大  拼音:zì dà
1.誇大。《礼记。表记》:「是故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
2.妄自尊大。汉。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
《漢語大詞典》:己任
自己的责任或任务。新五代史·唐臣传·张延朗:“ 延朗 号为有心计,以三司为己任,而天下钱穀亦无所建明。”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公( 李肃之 )因灾变之后,以兴坏起废为己任。” 清 曾国藩 《箴言书院记》:“侍郎自开府 湖北 以来,即以移风易俗为己任。”
《國語辭典》:自失  拼音:zì shī
心意若失,茫然无所措。《列子。仲尼》:「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淫思七日,不寝不食,以至骨立。」《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于是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
《国语辞典》:我国(我国)  拼音:wǒ guó
称自己的国家。如:「我国奥运代表队将于今日晚间返抵国门。」
《國語辭典》:自勉  拼音:zì miǎn
自我勉励。如:「每当遇到困难,他就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自勉。」《庄子。天运》:「此皆自勉,以役其德者也。」
《國語辭典》:妾身  拼音:qiè shēn
旧时女子谦称自己。《文选。曹植。杂诗六首之三》:「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三国演义》第四回:「妾身代帝饮酒,愿公存母子性命。」也作「妾人」。
《國語辭典》:侬家(儂家)  拼音:nóng jiā
我。元。白贲 鹦鹉曲:「侬家鹦鹉洲边住,是个不识字渔父。」
《國語辭典》:二妙  拼音:èr miào
1.称晋朝擅长草书的卫瓘、索靖。见《晋书。卷三六。卫瓘传》。
2.称唐代善于裁剖的韦维与善于作诗的宋之问。见《新唐书。卷一一八。韦凑传》。
3.称宋代擅长画竹的艾淑与擅长画龙的陈所翁。见元。夏文彦《图绘宝鉴》卷四。
4.称擅长作诗的金人段克己、段成己两兄弟。
《漢語大詞典》:龙尾(龍尾)
(1).星宿名。即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居东方苍龙七宿之末,故称。左传·僖公五年:“童謡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 虢 之旂。’” 杜预 注:“龙尾,尾星也。” 汉 张衡 《天象赋》:“歷龙尾以及箕,跨北 燕 而在兹。”
(2).谦称自己乃附托于名人而成立者。典出三国志·魏志·华歆传“ 华歆 字 子鱼 , 平原 高唐 人也”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歆 与 北海 邴原 、 管寧 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 歆 为龙头, 原 为龙腹, 寧 为龙尾。”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引《朱草衣诗》:“自惭龙尾非名士,肯把猪肝累使君?” 王国维 《送日本狩野博士游欧洲》诗:“幸免 仲叔 累猪肝,颇觉 幼安 惭龙尾。”
(3).草名。乌蔹莓的别名。尔雅·释草“拔蘢葛” 晋 郭璞 注:“似葛,蔓生,有节, 江 东呼为龙尾。”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七·乌蔹莓:“俗名五爪龙, 江 东呼龙尾。”
(4).砚名。亦泛指砚。 宋 苏轼 《龙尾砚歌》:“君看龙尾岂石材,玉德金声寓於石。” 清 钱谦益 《赠砚》诗:“紫纯端砚镇书楼,牛后真令龙尾羞。” 清 蒋士铨 《一片石·宴阁》:“取麟毫麝煤龙尾凤笺来。”
(5).河堤防洪之物。伐大树连梢,置之堤旁。 元 欧阳玄 《河防记》:“隄前置龙尾大埽,龙尾者,伐大树连梢繫之隄旁,随水上下,以破嚙岸浪者。”
(6).古国名。 南诏 的别称。新唐书·南蛮传上·南诏上:“ 南詔 ,或曰 鹤拓 、曰 龙尾 ……本 哀牢夷 ,后乌蛮别种也。”参见“ 南詔 ”。
(7).盘旋而上的甬道。自上望下,宛如龙尾下垂,故称。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吴地传:“ 无锡 西龙尾陵道者, 春申君 初封 吴 所造也。”隋书·酷吏传·崔弘度:“ 弘度 妹先适 迥 子为妻,及破 鄴城 , 迥 窘迫升楼, 弘度 直上龙尾追之。”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筑道陂陀以上城,其道下附於地,若龙垂尾然,故曰龙尾。”
(8).指宫殿前呈斜坡状的甬道。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步登龙尾上虚空,立去天颜无咫尺。” 清 钱谦益 《天启乙丑五月奉诏削籍南归》诗:“趁朝龙尾还如梦,稳卧牛衣得此生。” 钱曾 笺注:“ 宋敏求 长安志:鐘楼鼓楼殿左右,有砌道盘上,谓之龙尾道。 李上交 近事会元: 含元殿 侧有龙尾道,自平阶至地,凡詰曲七转,由 丹凤门 北望,宛如龙尾下垂於地焉。”
《國語辭典》:南诏(南詔)  拼音:nán zhào
国名。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唐玄宗时,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据有云南之地,迁都太和城。历传十三王,其中有十王曾受唐册封。五代后晋时为段氏所据,称大理国。后为蒙古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