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语脉(語脈)
语言的脉络;文理。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三:“ 王临川 语脉与 南丰 絶不相类。”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六·笨字义:“凡读古人文字,务须平心易气,熟察上下语脉,得其立言本意乃可。” 清 张尔岐 《蒿庵闲话》卷一:“今详语脉,首句自为一事,重在无出乡。”
分類:脉络文理
《漢語大詞典》:意脉(意脈)
(1).气质;情态。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中:“ 艾轩 、 林谦之 有儒者意脉。” 明 贾仲名 《金安寿》第四折:“正是女貌郎才,厮亲厮爱,这一段风流意脉。”
(2).文思的脉络。 宋 吴可 藏海诗话:“余题 黄节夫 所临 唐元度 《十体书》卷末云:‘游戏墨池传十体,纵横笔阵扫千军,谁知气压 唐元度 ,一段风流自不羣。’当改‘游’为‘漫’,改‘传’为‘追’,以‘纵横’为‘真成’,便觉两句有气骨,而又意脉联贯。”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艺林学山二:“ 杜 ‘舍南舍北皆春水’,盖在 蜀 草堂 诗也……此诗上以‘舍’字引起,下用‘群鸥’,而‘花径’、‘蓬门’,意脉直贯。”
《漢語大詞典》:络脉(絡脈)
(1).中医指人体由经脉分出的大小分支。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即经主病也,代则络脉有过。” 宋 范成大 《问天医赋》:“袭於皮毛,客於络脉。”
(2).脉络,比喻头绪或条理。 清 张泰来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陈师道:“ 履常 ,天下士也,读书如 禹 之治水,知天下之络脉。”
《漢語大詞典》:骨脉(骨脈)
骨架和脉络。比喻主干及分支。 清 王夫之 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三十章:“全篇大意,以德为基,以诚为纽,其旨备矣。明乎此,则 许 史 诸儒强以知、仁、勇立柱,及强以费隐、大小为第三支作骨脉者,徒增葛藤,曾何当耶?”
《漢語大詞典》:理脉(理脈)
指人体的血管脉络。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漢語大詞典》:节脉(節脉)
人体的关节和脉络。喻学说的源流。 明 唐顺之 《杂编序》:“夫六艺之节脉碎细,皆儒者之所宜究其説而折衷之。”
《国语辞典》:人脉(人脉)  拼音:rén mài
刻意经营的人际关系脉络。如:「总经理的人脉广,信用又好,因此在商场上得心应手。」
《漢語大詞典》:青脉
青色的脉络或纹理。黄庭内景经·肾部“苍锦云衣舞龙幡” 唐 梁丘子 注:“龙幡,青脉之象也。” 宋 范纂 端溪砚谱:“青脉意必有眼,故腰石、脚石多有青脉…… 端 人谓青脉为眼筋。”
《漢語大詞典》:义脉(義脈)
文辞的意义和脉络。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若统绪失宗,辞味必乱。义脉不流,则偏枯文体。”
《國語辭典》:句脉(句脈)  拼音:jù mài
诗句的节奏单位与意义单位的关系。宋朝张耒以为,古今人作七言诗,其句脉多上四下三,如「先帝天马玉花骢」;至唐朝韩愈乃变句脉为上三下四,如「虽欲悔舌不可扪」。见宋。张耒〈明道杂志〉。
《國語辭典》:主线(主線)  拼音:zhǔ xiàn
1.主要的脉络、道路。如:「中部横贯公路的主线由东势到太鲁阁,另有支线分别到宜兰市及雾社。」
2.工厂中生产线的主力。
《國語辭典》:同条共贯(同條共貫)  拼音:tóng tiáo gòng guàn
事理相通,脉络连贯。《汉书。卷五六。董仲舒传》:「夫帝王之道,岂不同条共贯与?」宋。邹浩 策问:「非帝有馀而王不足也,所遇之时异,则随而应之,岂能同条共贯哉?」
《國語辭典》:一脉相通(一脈相通)  拼音:yī mài xiāng tōng
由一个血统或派别承传下来,可以相互连贯。如:「孟荀学说虽分两派,其实皆源自儒家,可说是一脉相通的。」也作「一脉相承」、「一脉相传」。
《国语辞典》:贸易网路(贸易网路)  拼音:mào yì wǎng lù
1.结合政府或民间商界力量,所建立的国际贸易脉络关系。
2.指透过网际网路所建立的贸易往来系统。
《国语辞典》:条理不清(条理不清)  拼音:tiáo lǐ bù qīng
脉络、层次不分明。如:「说话如果条理不清,怎能让人听懂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