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4,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鼠耳
象耳
接耳
顺耳
不入耳
内耳
耳言
逼耳
耳受
举耳
犬耳
马耳风
耳朵
取耳
耸耳
《漢語大詞典》:鼠耳
(1).谓像鼠耳朵样子。艺文类聚卷八八引庄子:“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八:“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2).鼠曲草的别名。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谢》诗:“深挑乍见牛脣液,细掐徐闻鼠耳香。”
《骈字类编》:象耳
五色线酉阳杂俎睿宗阅内库一金色鞭长四尺数节有虫齧处状如□龙靶上牙牌题云象耳鞭上又明一统志象耳山在眉州彭山县东北二十五里 有大悲道场会昌寺下有宝砚磨针二溪龙池蟹泉篁又象耳山在施州卫城内俗名舵楼山上有修 佳木又城内一里有象鼻山山下有流觞曲水
《国语辞典》:接耳  拼音:jiē ěr
附于他人耳旁说悄悄话。如:「他们两正交头接耳的,不知在商议些什么?」元。关汉卿《单刀会》第三折:「不许交头接耳,不许笑语喧哗。」
《國語辭典》:顺耳(順耳)  拼音:shùn ěr
和顺悦耳。《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高谈娱心,哀筝顺耳。」
《國語辭典》:不入耳  拼音:bù rù ěr
不顺耳,别人说的话不合己意。如:「这句话真不入耳。」也作「不中听」。
《國語辭典》:内耳(內耳)  拼音:nèi ěr
耳朵的最底部。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孔与路而成,为听觉神经分布之处,主管听觉和身体的平衡。组成部分有三:一、半规管,内有膜囊,与神经相连,内外满贮透明液体。二、耳蜗管,亦满注透明液体,底部有听神经分布。三、前庭,在半规管与耳蜗管之间间。
《漢語大詞典》:耳言
犹耳语。 唐 韩愈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晢晢兮目存,丁寧兮耳言,忽不见兮不闻,莽谁穷兮本源!”旧唐书·姚绍之传:“ 仲之 、 延庆 言曰:‘宰相中有附会 三思 者。’ 嶠 与 承嘉 耳言,復説诱 绍之 ,其事乃变。”
分類:耳语
《漢語大詞典》:逼耳
谓声音直往耳朵里灌。 唐 韩愈 《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分類:声音耳朵
《漢語大詞典》:耳受
犹耳闻。谓得之传闻的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谈説製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序》:“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倖其或成者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余所到必有日记,因 师丹 之老而善忘也。其耳受佳句,亦随记带归。”
《韵府拾遗 纸韵》:举耳(举耳)
韩非子奸臣闻之蹶然举耳以为是也
《骈字类编》:犬耳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漢語大詞典》:马耳风(馬耳風)
见“ 马耳东风 ”。
《國語辭典》:马耳东风(馬耳東風)  拼音:mǎ ěr dōng fēng
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宋。苏轼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之五:「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國語辭典》:耳朵  拼音:ěr duo
1.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听在耳朵里,忙叫长随去问那走堂的。」《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耳朵里不住的听了说:『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3.指探听消息的人。如:「我总疑心他是对方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漢語大詞典》:取耳
挖除耳垢。《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 西门庆 直待篦了头,又教 小周儿 替他取耳。”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遂薙髮留辫,解足缠,易男子装,学剃头取耳以为业。”
分類:耳垢
《漢語大詞典》:耸耳(聳耳)
(1).竖起耳朵。形容注意地听。《国语·周语下》“听无耸” 三国 吴 韦昭 注:“不耸耳而听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典略》:“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耸耳。”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九花虬即 范阳 节度 李德山 所贡,额高九寸,毛拳如麟,头颈鬃鬣,真虬龙也。每一嘶,则羣马耸耳。”
(2).高起的耳朵。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神仪明秀,朗目疎眉,细形长额耸耳,耳孔各有十餘毛,出外二寸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