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80,分52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不入耳
内耳
耳言
逼耳
耳受
举耳
犬耳
马耳风
耳朵
取耳
耸耳
白耳
执耳
沸耳
耳学
《國語辭典》:不入耳  拼音:bù rù ěr
不顺耳,别人说的话不合己意。如:「这句话真不入耳。」也作「不中听」。
《國語辭典》:内耳(內耳)  拼音:nèi ěr
耳朵的最底部。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孔与路而成,为听觉神经分布之处,主管听觉和身体的平衡。组成部分有三:一、半规管,内有膜囊,与神经相连,内外满贮透明液体。二、耳蜗管,亦满注透明液体,底部有听神经分布。三、前庭,在半规管与耳蜗管之间间。
《漢語大詞典》:耳言
犹耳语。 唐 韩愈 《吊武侍御所画佛文》:“晢晢兮目存,丁寧兮耳言,忽不见兮不闻,莽谁穷兮本源!”旧唐书·姚绍之传:“ 仲之 、 延庆 言曰:‘宰相中有附会 三思 者。’ 嶠 与 承嘉 耳言,復説诱 绍之 ,其事乃变。”
分類:耳语
《漢語大詞典》:逼耳
谓声音直往耳朵里灌。 唐 韩愈 《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分類:声音耳朵
《漢語大詞典》:耳受
犹耳闻。谓得之传闻的话。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谈説製文,援引古昔,必须眼学,勿信耳受。”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序》:“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倖其或成者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七:“余所到必有日记,因 师丹 之老而善忘也。其耳受佳句,亦随记带归。”
《韵府拾遗 纸韵》:举耳(举耳)
韩非子奸臣闻之蹶然举耳以为是也
《骈字类编》:犬耳
山海经大荒东经大荒之中有神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比尸
《漢語大詞典》:马耳风(馬耳風)
见“ 马耳东风 ”。
《國語辭典》:马耳东风(馬耳東風)  拼音:mǎ ěr dōng fēng
比喻对事情漠不关心。宋。苏轼 和何长官六言次韵五首之五:「说向市朝公子,何殊马耳东风。」
《國語辭典》:耳朵  拼音:ěr duo
1.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听在耳朵里,忙叫长随去问那走堂的。」《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耳朵里不住的听了说:『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3.指探听消息的人。如:「我总疑心他是对方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漢語大詞典》:取耳
挖除耳垢。《金瓶梅词话》第六七回:“ 西门庆 直待篦了头,又教 小周儿 替他取耳。”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遂薙髮留辫,解足缠,易男子装,学剃头取耳以为业。”
分類:耳垢
《漢語大詞典》:耸耳(聳耳)
(1).竖起耳朵。形容注意地听。《国语·周语下》“听无耸” 三国 吴 韦昭 注:“不耸耳而听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典略》:“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耸耳。”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九花虬即 范阳 节度 李德山 所贡,额高九寸,毛拳如麟,头颈鬃鬣,真虬龙也。每一嘶,则羣马耸耳。”
(2).高起的耳朵。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神仪明秀,朗目疎眉,细形长额耸耳,耳孔各有十餘毛,出外二寸许。”
《漢語大詞典》:白耳
(1).白色耳朵。
(2).白木耳的简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郭代公 尝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盘,瞚目出于灯下。公了无惧色,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其物遂灭。数日,公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斗,题句在焉。”
《漢語大詞典》:执耳(執耳)
见“ 执牛耳 ”。
《國語辭典》:执牛耳(執牛耳)  拼音:zhí niú ěr
古代诸侯割牛耳歃血为盟,由主盟者执珠盘盛牛耳,故称盟主为「执牛耳」。《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晋。杜预。注:「执牛耳,尸盟者。」后泛指人在某方面居领导地位。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四出:「论文采,天仙吏,谪人间。好教执牛耳,主骚坛。」
《漢語大詞典》:沸耳
谓声音喧腾,不绝于耳。 唐 韩愈 《答柳柳州食虾蟆》诗:“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二:“ 虎丘 泛舟,以朱翠炫目胜; 秦淮 泛舟,以丝竹沸耳胜; 平山堂 泛舟,以园林池馆称心胜。”
分類:声音喧腾
《國語辭典》:耳学(耳學)  拼音:ěr xué
但凭听闻而不加思索的学问。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呼高年为富有春秋,皆耳学之过也。」
分類:听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