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45,分63页显示  上一页  3  4  5  6  7  9  10  11  12 下一页
词典(续上)
耳生
龙耳
外耳
耳聪
弭耳
震耳
耳聩
耳风
正耳
耳垂
动耳
惊耳
耳提
鼎耳
绿耳
《國語辭典》:耳生  拼音:ěr shēng
生疏,不常听到。如:「这个人名,我听著耳生。」
《漢語大詞典》:龙耳(龍耳)
旧时堪舆家称风水特好的葬地。晋书·郭璞传:“ 璞 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 郭璞 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
《國語辭典》:外耳  拼音:wài ěr
为耳的最外部,可分为外耳道及耳壳两部分,以鼓膜和中耳间隔,负责收集声波。真正的外耳只见于哺乳类。
《國語辭典》:耳聪(耳聰)  拼音:ěr cōng
听觉过敏。《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國語辭典》:弭耳  拼音:mǐ ěr
贴垂双耳。《六韬。卷二。武韬。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
《國語辭典》:震耳  拼音:zhèn ěr
形容声音很大。如:「这部车缺乏保养,发动时引擎声格外震耳。」
《漢語大詞典》:耳聩(耳聵)
耳聋。 宋 苏轼 《仇池笔记·徐仲车二反》:“耳聵甚,画地为字,乃始通;终日面壁,不与人接,而四方事无不知。”
分類:耳聋
《國語辭典》:耳风(耳風)  拼音:ěr feng
传闻。如:「这个人近来很不检点,我也有些耳风。」
《漢語大詞典》:耳朵风(耳朵風)
方言。听来的消息。《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历史歌谣选·金钱会起义歌》:“五月菖蒲正蘢葱, 赵起 听到耳朵风。”按, 赵起 ,金钱会领袖。亦省称“ 耳风 ”。如:这个人近来很不检点,我也有些耳风。
《韵府拾遗 纸韵》:正耳
人物志是故知人者以目正耳不知人者以耳败目
《國語辭典》:耳垂  拼音:ěr chuí
耳翼的一个小叶。在耳翼下垂的部分,含有纤维与脂肪组织,但无软骨。
《骈字类编》:动耳(动耳)
汉书礼乐志德盛而教尊者其威仪足以充目音声足以动耳诗语足以感心 宋玉高唐赋感心动耳回肠伤气绮魏文帝善哉行感心动耳 丽难忘
《國語辭典》:惊耳(驚耳)  拼音:jīng ěr
听了令人震惊。汉。王充《论衡。对作》:「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西游记》第四三回:「闻声音,惊耳;睹事物,凝眸。」
《漢語大詞典》:耳提
谓恳切教导。 清 曾国藩 《台州墓表》:“ 国藩 愚陋,自八岁侍府君於家塾,晨夕讲授,指画耳提,不达则再詔之。”参见“ 耳提面命 ”。
分類:恳切教导
《國語辭典》:耳提面命  拼音:ěr tí miàn mìng
比喻恳切教诲。参见「面命耳提」条。《镜花缘》第八四回:「但果蒙不弃,收录门墙之下,不消耳提面命,不过略为跟著历练历练。」
《漢語大詞典》:鼎耳
(1).鼎上两耳。《易·鼎》:“九三,鼎耳革,其行塞。”国语·晋语四:“ 郑 人以 詹 予 晋 , 晋 人将烹之……乃就烹,据鼎耳而疾号。” 唐 刘禹锡 《游桃源一百韵》:“宝气浮鼎耳,神光生剑脊。”
(2).《书序》:“ 高宗 祭 成汤 ,有飞雉升鼎耳而雊。” 孔颖达 疏:“ 高宗 祭其太祖 成汤 於肜祭之日,有飞雉来升祭之鼎而雊鸣,其臣 祖己 以为王有失德而致此祥,遂以道义训王,劝王改脩德政。”后以“鼎耳”为劝王修德政的典故。 宋 苏轼 《东坡志林》卷三:“野鸟无故数入宫,此正灾异。使 魏徵 在,必以 高宗 鼎耳之祥諫也。 遂良 ( 褚遂良 )不知此,捨鼎耳而取陈宝,非忠臣也。”参见“ 鼎雉 ”。
《漢語大詞典》:鼎雉
书·高宗肜日:“ 高宗 肜日,越有雊雉。 祖己 曰:‘惟先格王,正厥事。’” 孔颖达 疏:“ 高宗 既祭 成汤 ,肜祭之日,於是有雊鸣之雉在於鼎耳,此及怪异之事,贤臣 祖己 见其事而私自言曰:‘惟先世至道之王遭遇变异,则正其事而异自消也。’”后因以“鼎雉”指灾异的征象。《后汉书·刘陶传》:“故 武丁 得 傅説 ,以消鼎雉之灾, 周宣 用 申 甫 ,以济 夷厉 之荒。”三国志·吴志·贺邵传:“昔 高宗 脩己以消鼎雉之异, 宋景 崇德以退荧惑之变。”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接望》:“追思寄食真如梦,喜充鼎雉膏成用,念不得糟糠妇同,空怀愧禄千钟。”
分類:灾异征象
《國語辭典》:绿耳(綠耳)  拼音:lù ěr
周穆王八骏之一。《列子。周穆王》:「肆意远游,命驾八骏之乘。右服骅骝而左绿耳。」也作「騄耳」、「騄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