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净耳
掏耳朵以清除耳垢。 元 吾丘衍 《闲居录》:“ 宜兴 周将军庙 有浄耳者居焉。” 清 俞樾 《茶香室三钞·浄耳》:“ 元 吾丘衍 閒居録云:‘ 宜兴 周将军庙 有浄耳者居焉。’……按:此知古时浄耳,亦为一技,今则併入鬀头矣。”
《漢語大詞典》:颞颥(顳顬)
(1).头部的两侧靠近耳朵上方的部位。
(2).口腔动时面部肌筋牵动状。
(3).针灸穴位脑空的别称。 晋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八穴:“脑空,一名顳顬,在承灵后一寸五分,侠玉枕骨下陷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
《漢語大詞典》:调准
使进入视野和听力范围之内(如通过望远镜或收音机);耳朵发现或收听到(无线电波或信号)
《國語辭典》:暖耳  拼音:nuǎn ěr
戴在耳朵上用来禦寒的套子。《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一班四五个少年姊妹,都戴著貂鼠暖耳,穿著银鼠、灰鼠衣服进来。」
《漢語大詞典》:污闻(汙聞)
亦作“汚闻”。 指玷污耳朵的听闻。 五代 齐己 《答崔校书》诗:“不随喧滑迷真性,何用潺湲洗汚闻?”参见“ 洗耳 ”。
《國語辭典》:洗耳  拼音:xǐ ěr
1.本指尧聘许由为九州长,许由厌闻世事,洗耳于颍水滨。见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许由》。后比喻不愿过问世事。《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故有洗耳投渊,以振玄邈之风。」《文选。孔稚圭。北山移文》:「躅于蕙路,污渌池以洗耳。」
2.比喻专心、恭敬的聆听。元。周权 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薰洗耳听。」
《國語辭典》:听力(聽力)  拼音:tīng lì
耳朵辨别声音的能力。也称为「听能」。
《漢語大詞典》:赤斤
蒙古语,谓耳朵。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蒙古语:“ 元 人以本国语命名……或取形相,如你敦者,眼也;如赤斤者,耳也。”
《国语辞典》:耳饰(耳饰)  拼音:ěr shì
耳朵上的装饰物。
《漢語大詞典》:抉耳
挖清耳朵。谓希望听得清楚。 宋 司马光 《请建储副或进用宗室第二状》:“今天下之人,企踵而立,抉耳而听,以须明詔之下,然后人人自安。”
《國語辭典》:震耳欲聋(震耳欲聾)  拼音:zhèn ěr yù lóng
形容声音很大,几乎要将耳朵震聋。如:「庆典的鞭炮声此起彼落,震耳欲聋。」
《國語辭典》:听诊(聽診)  拼音:tīng zhěn
一种医疗诊察的方法。用耳朵或听诊器来听取心、肺等内脏器官的搏动及呼吸声音,以诊断是否异常。
《國語辭典》:掩耳盗钟(掩耳盜鐘)  拼音:yǎn ěr dào zhōng
比喻自欺欺人。参见「盗钟掩耳」条。《资治通鉴。卷一八四。隋纪八。恭帝义宁元年》:「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漢語大詞典》:眼跳耳热(眼跳耳熱)
眼皮跳动,耳朵发热。形容惊恐不安。《武王伐纣平话》卷中:“三日前甲申日,见此景祥, 姬昌 眼跳耳热,心神不安。”
《國語辭典》:眼花耳热(眼花耳熱)  拼音:yǎn huā ěr rè
饮酒微醉,精神振奋的样子。唐。李白〈侠客行〉:「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漢語大詞典》:言提其耳
揪着他耳朵。谓恳切地教诲。言,助词。《诗·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 郑玄 笺:“我非但对面语之,亲提撕其耳。此言以教道之,孰不可啟觉。” 北魏 贾思协 《〈齐民要术〉序》:“故丁寧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辞。”亦省作“ 言提 ”。文选·任昉〈奏弹曹景宗〉:“惟此庸固,理絶言提。” 吕延济 注:“理絶言提,不可与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