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招风(招風)  拼音:zhāo fēng
1.把风引来。晋。陆机〈羽扇赋〉:「其招风也利,其播气也平。」宋。张舜民〈纨扇〉诗:「纨扇本招风,曾将热时用。」
2.惹人注意而招致是非。如:「你这种争强好斗的个性,是很容易招风的。」
《國語辭典》:耳垂  拼音:ěr chuí
耳翼的一个小叶。在耳翼下垂的部分,含有纤维与脂肪组织,但无软骨。
《國語辭典》:鬓角(鬢角)  拼音:bìn jiǎo
两鬓下垂的部位。如:「爸爸的鬓角都花白了。」也作「鬓脚」。
《漢語大詞典》:凡耳
常人的耳朵。指普通人。 南朝 梁 丘迟 《题琴朴奉柳吴兴》诗:“凡耳非所别,君子特见知。”
《國語辭典》:耳轮(耳輪)  拼音:ěr lún
1.耳朵。唐。王建〈晚秋病中〉诗:「万事风吹过耳轮,贫儿活计亦曾闻。」
2.耳壳周围的圆厚部分。也称为「耳轮子」。
《漢語大詞典》:塞聪(塞聰)
谓塞住耳朵,示不外听。《史记·李斯列传》:“是以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也。然后能灭仁义之涂,掩驰説之口,困烈士之行,塞聪揜明,内独视听,故外不可倾以仁义烈士之行,而内不可夺以諫説忿争之辩。”汉书·东方朔传:“黈纊充耳,所以塞聪。” 颜师古 注:“黈,黄色也;纊;绵也。以黄绵为丸,用组悬之於冕,垂两耳旁,示不外听。” 宋 曾巩 《洪范传》:“故蔽明塞聪,而天下之情可坐而尽也。”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天子端拱无为,塞聪而治。”
《漢語大詞典》:借听(借聽)
(1).借别人的耳朵去听。 唐 韩愈 《答陈生书》:“足下求速化之术,不於其人,乃以访 愈 ,是所谓借听於聋,求道於盲。”
(2).指按照别人的话行事。 五代 牛希济 《荐士论》:“诸侯所荐,率皆应权倖之旨,承交游之命,取其虚名奏署,谓之借听。”
分類:按照耳朵
《漢語大詞典》:鼠耳
(1).谓像鼠耳朵样子。艺文类聚卷八八引庄子:“槐之生也,入季春五日而兔目,十日而鼠耳。” 宋 范成大 《夏日田园杂兴》诗之八:“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
(2).鼠曲草的别名。 唐 皮日休 《鲁望以躬掇野蔬兼示雅什用以酬谢》诗:“深挑乍见牛脣液,细掐徐闻鼠耳香。”
《國語辭典》:内耳(內耳)  拼音:nèi ěr
耳朵的最底部。由一系列相互连接的孔与路而成,为听觉神经分布之处,主管听觉和身体的平衡。组成部分有三:一、半规管,内有膜囊,与神经相连,内外满贮透明液体。二、耳蜗管,亦满注透明液体,底部有听神经分布。三、前庭,在半规管与耳蜗管之间间。
《漢語大詞典》:逼耳
谓声音直往耳朵里灌。 唐 韩愈 《赠张籍》诗:“喜气排寒冬,逼耳鸣睍睆。”
分類:声音耳朵
《國語辭典》:耳朵  拼音:ěr duo
1.人与动物的耳,俗称为「耳朵」。《儒林外史》第二三回:「牛玉圃听在耳朵里,忙叫长随去问那走堂的。」《老残游记》第一四回:「耳朵里不住的听了说:『这水可真了不得!』」
2.指形状或位置像耳朵的东西。《水浒传》第八回:「董超去腰里解下一双新草鞋,耳朵并索儿却是麻编的,叫林冲穿。」
3.指探听消息的人。如:「我总疑心他是对方派来我们这里做耳朵的。」
《漢語大詞典》:耸耳(聳耳)
(1).竖起耳朵。形容注意地听。《国语·周语下》“听无耸” 三国 吴 韦昭 注:“不耸耳而听也。”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 植 益内不自安” 裴松之 注引《典略》:“观者骇视而拭目,听者倾首而耸耳。” 唐 苏鹗 杜阳杂编卷上:“九花虬即 范阳 节度 李德山 所贡,额高九寸,毛拳如麟,头颈鬃鬣,真虬龙也。每一嘶,则羣马耸耳。”
(2).高起的耳朵。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神仪明秀,朗目疎眉,细形长额耸耳,耳孔各有十餘毛,出外二寸许。”
《漢語大詞典》:白耳
(1).白色耳朵。
(2).白木耳的简称。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诺皋记上:“ 郭代公 尝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盘,瞚目出于灯下。公了无惧色,题其颊曰:‘久戍人偏老,长征马不肥。’其物遂灭。数日,公闲步见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斗,题句在焉。”
《漢語大詞典》:养耳(養耳)
调养听觉,满足耳朵对美好声音的需要。荀子·正论:“和鸞之声,步中《武》《象》,騶中《韶》《护》以养耳。”吕氏春秋·孝行:“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史记·礼书:“鐘鼓管弦,所以养耳也。”
《漢語大詞典》:宫貂
戴在耳朵上保暖的用品。也称暖耳,耳衣。因宫中用者为貂皮所制,故称“宫貂”。 明 李东阳 《陵祀归得赐暖耳诗和方石韵》之一:“赐煖宫貂同日戴,冒寒郊马有人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