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谨察(謹察)
严密观察;谨慎考察。孙子·行军:“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谨察之。” 杜牧 注:“当谨伺察之,恐有奇伏旁起也。” 宋 张栻 《雷州学记》:“则其於毫釐疑似之间,皆有以详辨而谨察之。” 明 胡居仁 《续白鹿洞学规》:“故必於事物初接、本心萌动之际,谨察精辨,孰为天理,孰为人欲。”
《漢語大詞典》:考寻(考尋)
考察探求;研求。后汉书·张敏传:“愿陛下留意下民,考寻利害。”宋书·隐逸传·宗炳:“乃下入 庐山 ,就释 慧远 考寻文义。” 宋 曾巩 《乞赐〈唐六典〉状》:“ 明皇 之世,迺考寻旧章,著之简册。”
《漢語大詞典》:稽若
考察而遵从。 宋 沈括 《奉敕撰奉元历序进表》:“将百世有所稽若,岂片言可以形容。”
分類:考察遵从
《漢語大詞典》:辨察
辨别考察。 宋 曾巩 《救灾议》:“至於给授之际,有淹速,有均否,有真伪,有会集之扰,有辨察之烦,厝置一差,皆足致弊。”
分類:辨别考察
《國語辭典》:察纳(察納)  拼音:chá nà
仔细观察审慎接纳。如:「察纳雅言」。《晋书。卷五六。列传。江统》:「思竭愚诚,谨陈五事如左,惟蒙一省再省,少垂察纳。」三国蜀。诸葛亮 出师表:「陛下亦宜自课,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分類:考察采纳
《漢語大詞典》:稽谋(稽謀)
考察其计谋;向人征询意见。书·召诰:“矧曰其有能稽谋自天?” 孔 传:“况曰其有能考谋从天道乎?” 汉 蔡邕 《释诲》:“童子不问疑於老成,瞳矇不稽谋於先生。”
《漢語大詞典》:辨治
(1).谓区分等级而治之。荀子·成相:“辨治上下,贵贱有等明君臣。”
(2).辨别治绩,考察治绩。史记·滑稽列传:“传曰:‘ 子产 治 郑 ,民不能欺; 子贱 治 单父 ,民不忍欺; 西门豹 治 鄴 ,民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能成功地治理。汉书·张敞传:“审如掾言, 武 必辨治 梁 矣。” 宋 王安石 《兵部员外郎马君墓志铭》:“及出仕,所至号为辨治。”一本作“ 办治 ”。
《漢語大詞典》:试判(試判)
唐 代选拔人才的考试项目之一。考察其审定文字的能力以断定其文理是否优长。新唐书·选举志下:“凡试判登科谓之‘入等’。”《初刻拍案惊奇》卷五:“有个姓 刘 的,是个应袭公子,到京师袭荫求官……吏部试判已毕,道是必成。”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判:“试判起於 唐高宗 时,初吏部选才,将亲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县案牘疑议,试其断割,而观其能否……限未至而能试文三篇,谓之‘宏词’,试判三条,谓之‘拔萃’,亦曰‘超絶’。”参阅新唐书·选举志下
《漢語大詞典》:面稽
谓勉力考察。面,通“ 勔 ”。《书·召诰》:“面稽天若。” 孔 传:“ 禹 亦面考天心而顺之。” 王引之 经义述闻·尚书下:“天非人比,不可以言面……今案:面,当读为勔。尔雅曰:‘勔,勉也。’勔稽天若者,勉力上考天心而顺之也。”
分類:勉力考察
《漢語大詞典》:察问(察問)
考察讯问。管子·小匡:“退而察问其乡里,以观其所能。”《汉书·武帝纪》:“贤良明於古今王事之体,受策察问,咸以书对,著之於篇,朕亲览焉。”金史·世宗纪中:“察问细微,非人君之体,朕亦知之。然以卿等殊不用心,故时或察问。”
分類:考察讯问
《國語辭典》:询察(詢察)  拼音:xún chá
查访。《元史。卷一四六。耶律楚材传》:「燕多剧贼……楚材询察,得其姓名,皆留后亲属及势家子,尽捕下狱。」
分類:查访考察
《國語辭典》:探险(探險)  拼音:tàn xiǎn
到未知的或危险的地方探索。如:「他常梦想著有一天能去南极探险。」
《漢語大詞典》:校考
(1).核实考察。隋书·王劭传:“校考众事,太平主出於 亳州 陈留 之地,皆如所言。”
(2). 唐 代官名。属吏部,主管考核官员功过。新唐书·百官志一:“ 贞观 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其后屡置监考、校考、知考使。”
《漢語大詞典》:简恤(簡恤)
亦作“简卹”。 谓考察而体恤之。书·文侯之命:“简恤尔都,用成尔显德。” 孔 传:“当简核汝所任,忧治汝都鄙之人。”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四:“申戒官吏,简恤刑章,深切丁寧,斯为至矣。”
分類:考察体恤
《國語辭典》:客观(客觀)  拼音:kè guān
1.外观。表现在外的威仪风范。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九。李特雄寿势志》:「毋冉贱,雄妻任养为子,少攻学问,有客观。」
2.观察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加上个人意见。如:「既然是为人调解纷争,就要保有客观的立场。」
3.独立于意识或精神而存在。相对于主观而言。如:「人类想要改变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恐怕是办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