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发解(發解)  拼音:fā jiè
唐宋时,凡应贡举者,由所在州县解送至京,称为「发解」。明清称乡试考上举人为「发解」。《喻世明言。卷二七。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二十三岁发解,连科及第。」《儒林外史》第四九回:「自高先生发解之后,小弟奔走四方,却不曾到京师一晤。」
《國語辭典》:中才  拼音:zhōng cái
中等的才质。《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以中才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文选。陆机。辩亡论下》:「借使中才守之以道,善人御之有术。」
《國語辭典》:中式  拼音:zhòng shì
1.符合规格。汉。桓宽《盐铁论。错币》:「吏近侵利,或不中式,故有薄厚轻重。」《东观汉记。卷一。世祖光武皇帝纪》:「又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不中式不得上。」
2.科举时代考试及格。《明史。卷七○。选举志二》:「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清史稿。卷八九。礼志八》:「顺治初,会试中式举人集天安门考试。」
《國語辭典》:中式  拼音:zhōng shì
中国传统的式样。如:「中式餐点」。
分類:中国式样
《國語辭典》:中举(中舉)  拼音:zhòng jǔ
科举时代称考中乡试为「中举」。《儿女英雄传》第一回:「你算我自二十岁上中举,如今将近五十岁,考也考了三十年了。」
《漢語大詞典》:中甲
金 代科举考试进士及第、成绩属中等者。参阅金史·选举志二
中甲科。谓考中进士。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渴睡汉及第》:“ 吕 ( 吕蒙正 )明年中甲,寄声 胡 ( 胡旦 )曰:‘渴睡汉状元及第矣!’”
《漢語大詞典》:同年生
科举时代称同榜考中者。 宋 范仲淹 《书澴州马岭镇夫子庙碑阴》:“予幼居 淄川郡 ,又与记室为同年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卢彖 安仁 , 李藩 侍郎门生。性简易。尝与同年生在 藩 座。”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张炳垣传:“ 湖南 布政使 潘公鐸 ,与其父故 湖南 桃源县 知县 介福 为同年生。”参见“ 同年 ”。
《國語辭典》:连捷(連捷)  拼音:lián jié
1.连胜,连传捷报。如:「我国棒球队参加世界杯锦标赛,一路连捷,荣获冠军。」
2.指科举时接连中举。如本年中举人,次年又中进士,便称「连捷」。《官话指南。卷二。官商吐属》:「原来老兄是连捷,实在是才高得很了。」《镜花缘》第五六回:「他们二位都是家学渊源,此去定然连捷。」
《國語辭典》:南元  拼音:nán yuán
明、清科举时代,南省人应试北部顺天府的乡试,除了第一名一律归直隶本籍人外,凡南方人考中第二名,则称为「南元」。
《漢語大詞典》:挂榜
亦作“掛榜”。
(1).张挂公布考中的名单。 明 徐渭 《女状元》第四出:“我 凤羽 孩儿,见应试科,明日该掛榜了。”
(2).做法事时张挂的文榜。《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行到 马行街 ,只见扬幡掛榜做好事。”
《漢語大詞典》:云鳌(雲鼇)
指科考中高第者。 宋 罗烨 醉翁谈录·王魁负心桂英死报:“天马果然先骤跃,神龙不肯后蛟螭。海中空却云鼇窟,月里都无丹桂枝。”
《漢語大詞典》:预考(預考)
指正式考试之前进行的考试。在预考中选拔参加正式考试的人员。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 安公子 已是一甲三名,授过职的,例应预考,便早晚用起功来。”
《漢語大詞典》:新先辈(新先輩)
唐 时考中进士者互称先辈。新先辈是对新进士的敬称。
《漢語大詞典》:极等(極等)
(1).谓以准则衡量。逸周书·度训:“明王是以极等以断好恶,教民次分。”
(2). 清 代秀才岁考中成绩最低劣的等次。儒林外史第七回:“ 汶上 县学四等第一名上来是 梅玖 ,跪着閲过卷,学道作色道:‘做秀才的人,文章是本业,怎么荒谬到这样地步!平日不守本分,多事可知!本该考居极等,姑且从宽,取过戒飭来,照例责罚!’”
《漢語大詞典》:登榜
科举考试将考中者名单上榜。 明 沈德符 野获编·科场一·师弟相得:“而先人自幼同砚席,识其文甚稔,因荐高等,比拆卷登榜,则 广东 邓宗龄 ,其年甫弱冠, 焦 年踰不惑久矣。”一本作“ 登榜 ”。
《漢語大詞典》:谢笔(謝筆)
考中进士者给应试时所用的笔的制作者的酬金。由制笔工匠上门索取。 宋 陶谷 清异录·文用:“ 唐 世举子将入场,嗜利者争卖健豪圆锋笔,其价十倍,号‘定名笔’。笔工每卖一枝,则録姓名。俟某荣捷,则诣门求阿堵,俗呼‘谢笔’。”
《漢語大詞典》:玉蟾宫
本指月宫。后称科考中式为入玉蟾宫。 唐 李咸用 《春风》诗:“年年三十骑,飘入玉蟾宫。”按, 唐 制,每年取进士三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