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译士(譯士)
翻译工作者。 清 梁章钜 称谓录·通事:“韵府羣玉《周官》谓之象胥,或谓之译士,谓之通事。”
分類:翻译作者
《國語辭典》:译员(譯員)  拼音:yì yuán
担任翻译的人员。
《漢語大詞典》:译法(譯法)
翻译的方法。《齐鲁学刊》1986年第2期:“《译注》认为如果把‘何有于我哉’译为‘这些事对我有什么困难呢’,这种译法便不是 孔子 谦虚之辞。”《历史知识》1986年第2期:“大唐西域记对Cina一词的译法,表明 唐 代已有以‘汉’作为 中国 代称的倾向。”
分類:翻译
《國語辭典》:笔帖式(筆帖式)  拼音:bǐ tiě shì
职官名。译自满洲语。其初为文职的赐名。康熙时,各部院衙门皆置笔帖式,有翻译、缮本、贴写等名目,掌翻译满汉章奏文籍等事。有七品、八品、九品之分。
《漢語大詞典》:巴金
(1904- )作家、翻译家。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1927年留学法国。回国后曾主编《文学丛刊》等。抗战时期与茅盾等合编《呐喊》《烽火》等杂志,宣传抗日救国。建国后曾任中国作协主席、国际笔会中国中心主席,主编《收获》《上海文学》等刊物。著有长篇小说《家》《春》《秋》,中篇小说《憩园》《寒夜》,散文集《随想录》等。译有俄国赫尔岑的回忆录《往事与随想》。有《巴金文集》
《漢語大詞典》:传法院(傳法院)
宋 代翻译佛经的机构。 太平兴国 五年于 太平兴国寺 大殿西建译经院,八年改为传法院。参阅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库务职局《宋会要辑稿·道释·传法院》
《漢語大詞典》:口译(口譯)
口头翻译。相对“笔译”而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六回:“这个容易,只要添上一个人名字,説某人口译,你自己充了笔述,不就完了么。” 丁玲 《韦护》第三章:“ 韦护 又常常为她口译点诗。”
分類:口头翻译
《漢語大詞典》:原着(原著)
著作的原本,翻译、改写、删节等所依据的著作。 柯岩 《天涯何处无芳草》二:“我顿了一下,也笑了,很有礼貌地问她:‘作为一个小说原作者,你满意电影不?影片忠实于原著吗?’”
《國語辭典》:原版  拼音:yuán bǎn
原有的刻版或排版,相对于翻版而言。如:「原版书」、「原版唱片」。
《國語辭典》:意译(意譯)  拼音:yì yì
1.翻译外国文字,只译出原文大体的意义,而不逐字逐句地翻译。相对于直译而言。
2.根据某种语言词语的意义译成另一语言的词语。相对于音译而言。
《漢語大詞典》:译着(譯著)
1.翻译、著述。 鲁迅 《书信集·致夏传经》:“我所译著的书,别纸录上,凡编译的,惟《引玉集》《小约翰》《死魂灵》三种尚佳,别的皆较旧。” 瞿秋白 《致胡适书》:“我以一个青年浅学,又是病体,要担任学术的译著和‘上大’教务两种重任。”
2.翻译的作品。 鲁迅 《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读了会‘落个爽快’的东西,自有新月社的人们的译著在。”
《漢語大詞典》:译载(譯載)
翻译并刊载。 鲁迅 《三闲集·在钟楼上》:“他那一篇《无家可归的艺术家》译载在一种期刊上时,曾经使我发生过暂时的思索。”
分類:翻译刊载
《漢語大詞典》:译语官(譯語官)
古代从事翻译的官员。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三:“本朝有译经院,凡得西域书,令晓蕃语、通文义人充译语官。” 宋 洪皓 松漠纪闻卷上“ 金国 之法,夷人官 汉 地者,皆置通事,上下重轻,皆出其手,得以舞文招贿,三二年皆致富”自注:“﹝通事﹞即译语官也,或以有官人为之。”
《漢語大詞典》:译校(譯校)
翻译并校勘。《书林》1986年第2期:“另一方面对采用的作品进行译校。”
分類:翻译校勘
《漢語大詞典》:译述(譯述)
翻译述说。 鲁迅 《二心集·〈进化和退化〉小引》:“进化学说之于 中国 ,输入是颇早的,远在 严复 的译述 赫胥黎 天演论。”《读书》1986年第2期:“这回读了三联书店重版的译本,才从书末的《中译本后记》里了解到原来一九二九年我们就早经有过此书的译述。”
分類:翻译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