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督缉(督缉)  拼音:dū qì
督促缉捕。如:「上级督缉市警,尽快追捕犯人归案。」
分类:督促缉捕
《国语辞典》:挂桩(挂桩)  拼音:guà zhuāng
缉捕犯人时,派人追踪、监视。如:「警察早已在各地挂桩,务求将他缉捕到案。」
《國語辭典》:府快  拼音:fǔ kuài
捕班衙役。《醒世恒言。卷二○。张廷秀逃生救父》:「次早,众府快都至杨洪家里,写了一张解呈,拿了赃物。府快解了强盗来到总捕厅前伺候。」
《漢語大詞典》:访牌(訪牌)
旧时官府发出的粘贴有缉捕罪犯的公文的牌子。用作缉捕的凭证。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刑房拿出款单来,这单就黏在访牌上。那访牌上写道:访得 潘自业 (即 潘三 )本市井姦棍……如此恶棍,岂可一刻容留於光天化日之下!为此,牌仰该县,即将本犯拿获,严审究报,以便按律治罪。”《九尾龟》第五十回:“当下不露风声,密密的下了一个密札,给那马路工程局的委员 李兰生 ,札内还附了一个访牌,话头説得十分厉害。”
《漢語大詞典》:访单(訪單)
旧时官府缉捕罪犯的公文。 明 高拱 本语卷五:“此(指匿名文书)宜痛革,只当各具访单,呈于都察院,会于都科,则害人者不得行其计矣。”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吏部一·考察访单:“今制,匿名文书,禁不得行,唯内外大计,吏部发出访单,比填注缴纳,各不著姓名。”
《漢語大詞典》:访犯(訪犯)
密令侦查缉捕的罪犯。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疑犯》:“上司衙门密访,行牌坐名擒拿者,谓之访犯。” 清 姚廷遴 《记事拾遗》:“ 明 朝人命强盗及万恶访犯,新犯死罪,皆三推六问,情真罪当,始上长枷监候。”
《國語辭典》:画影图形(畫影圖形)  拼音:huà yǐng tú xíng
旧日在通缉悬赏捉拿要犯时,描绘他的外貌形状,张贴各处,以便捕捉。元。李致远《还牢末》第一折:「如今上司画影图形,排门粉壁,捉拿他哩!」《三国演义》第四回:「卓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
《漢語大詞典》:缉捕使臣(緝捕使臣)
宋 代专管缉捕罪犯的低级武官。古今小说·临安里钱婆留发迹:“知县差县尉协同缉捕使臣,限时限日的擒拿。”警世通言·崔待诏生死冤家:“郡王叫干办去吩咐 临安府 ,即时差一个缉捕使臣,带着做公的,备了盘缠,径来 湖南 潭州府 。”
《國語辭典》:缉获(緝獲)  拼音:qì huò
捕获。《儒林外史》第五○回:「凡在缉获地方,仰县即时添差拿获,解府详审。」
《漢語大詞典》:捕书(捕書)
清 代地方衙门专管缉捕的书吏。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监禁》:“刑书与捕书分班直宿,严加巡视,不得偷安。”
《國語辭典》:捕役  拼音:bǔ yì
衙门里担任缉捕人犯的差役。《福惠全书。卷一七。刑名部。总论》:「其缉盗之事,又必在于捕役。」《儒林外史》第五○回:「话说那万中书在秦中书家厅上看戏,突被一个官员,带领捕役进来,将他锁了出去。」也称为「捕快」。
《國語辭典》:兵快  拼音:bīng kuài
担任缉捕等事的衙役。《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四:「县令随即差了一队兵快到彼收勘。」《醒世恒言。卷三九。汪大尹火焚宝莲寺》:「差刑房吏带领兵快,到监查验,将应有兵器,尽数搜出。」
《漢語大詞典》:案缉(案緝)
谓立案缉捕。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照提》:“若查讯未真,不可轻准,恐有本非婢僕,一经案缉,后日竟为把柄。”
分類:立案缉捕
《漢語大詞典》:东西厂(東西廠)
原为 明 代监视、缉捕官员的东厂、西厂的合称,后借指特务机构。 林之夏 《高轩过》诗:“ 江 南罗织方钩党,青燐碧血东西厂。望门投止我不才,君独聪明避矢网。”参见“ 东厂 ”。
《國語辭典》:东厂(東廠)  拼音:dōng chǎng
明朝时,专由宦官掌理事务的特务机关,用来查访谋逆,监管吏民言行,与锦衣卫均势,成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
《漢語大詞典》:旗番
缉捕罪犯的差役。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逆 贤 大怒,遂猝布旗番,即於初三日晚捉得夜行内官 陈乌眼 等十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