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90,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在纲
一纲
纲船
持纲
纲要
维纲
举纲
刘纲
起纲
纲宗
政纲
纲梢
马纲
立纲
粮纲
《韵府拾遗 阳韵》:在纲(在纲)
书若网在纲有条不紊
《骈字类编》:一纲(一纲)
宋史食货志开宝八年乃择干强之臣在京分掌水陆路发运事凡一纲计其舟车役人之直给付主纲吏雇募舟车到发财货出纳并关报而催督之象又旧法细色纲龙脑珠之类每一纲五千两其馀犀紫矿乳檀香之类为粗色每网一万斤凡起一纲遣衙前一名部送支脚乘赡家钱一百馀缗
又杨澈传通判虔州令就大将曹彬分兵以行既入境伪帅郭再兴拥兵自固澈单骑直趋其垒谕以朝廷威信再兴即奉符以代澈悉料城中军士之勇壮者凡五百人为一纲部送京师
分类:一纲
《漢語大詞典》:纲船(綱船)
旧时成批载运货物之船队。 宋 洪迈 《夷坚甲志·杨靖偿冤》:“有纲船挽卒醉相殴,破鼻出血。” 金 元好问 《陈德元竹石》诗之二:“万石纲船出 太湖 ,九州膏血一时枯。” 明 陶宗仪 辍耕录·纪隆平:“ 士诚 与其弟 士义 、 士德 、 士信 并驾运盐纲船,兼业私贩。”
《漢語大詞典》:持纲(持綱)
抓住纲领;执持政纲。 汉 黄香 《九宫赋》:“握璇璣而布政,总四七而持纲。” 唐 温庭筠 《感旧陈情献李仆射》诗:“视草丝纶出,持纲雨露悬。” 明 陈子龙 《直言祸乱之源疏》:“夫王者之道,执简而御繁,持纲而举目,任人而已。”
《國語辭典》:纲要(綱要)  拼音:gāng yào
1.纲领及要旨。如:「教材纲要」。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诸子》:「然洽闻之士,宜撮纲要。」《隋书。卷一八。律历志下》:「疏而不漏,纲要克举。」
2.书籍或法令的总纲大要。如:「地方自治纲要」。
《漢語大詞典》:维纲(維綱)
(1).用以系物和提网的绳。亦指维系、保持。仪礼·大射:“司射西面命曰,中离维纲,扬触梱復,公则释获,众则不与。”管子·禁藏:“法令为维纲,吏为网罟。” 尹知章 注:“维纲所以张也。”庄子·天运:“天其运乎?地其处乎?日月其争於所乎?孰主张是?孰维纲是?孰居无事推而行是?”
(2).纲纪;法度。 汉 桓宽 盐铁论·刺复:“夫维纲不张,礼义不行,公卿之忧也。”《后汉书·皇甫规传》:“摄政之初,拔用忠贞,其餘维纲,多所改正。” 唐 韩愈 《董府君墓志铭》:“太师之平 汴州 ,年考益高,挈持维纲,锄削荒纇,纳之大和而已。” 章炳麟 《讨满洲檄》:“幕府总摄维纲,辑和宗族。”
《漢語大詞典》:举纲(舉綱)
见“ 举纲持领 ”。
《漢語大詞典》:举纲持领(舉綱持領)
提起网的总绳,网眼就都张开了;提起皮衣领子一抖,衣上的毛就都顺了。比喻办事要抓关键部分。 汉 王充 论衡·程材:“举纲持领,事无不定。”亦省作“ 举纲 ”。北史·源怀传:“ 怀 性宽简,不好烦碎,恒语人曰:‘为政贵当举纲,何必须太子细也。’”参见“ 提纲挈领 ”。
《漢語大詞典》:刘纲(劉綱)
三国 时 吴 下邳 人。传说他能檄召鬼神,后与妻 樊云翘 同入 四明山 仙去。 唐 白居易 《酬赠李炼师见招》诗:“ 刘纲 有妇仙同得, 伯道 无儿累更轻。”
分類:下邳鬼神
《漢語大詞典》:起纲(起綱)
谓起运成批按字号编组的货物。一组称一纲。文献通考·国用三:“转般之法,东南六路斛斗,自 江 浙 起纲至於 淮甸 以及 真 、 扬 、 楚 、 泗 ,为仓七,以聚蓄军储。”
《国语辞典》:纲宗(纲宗)  拼音:gāng zōng
纲要与宗旨。明。王夫之《庄子解。卷一九。外篇。达生》:「唯此篇揭其纲宗于『能移而相天』,然后见道之不可不知,而守之不可不一。」
《國語辭典》:政纲(政綱)  拼音:zhèng gāng
施政纲领。《南史。卷七五。隐逸传上。顾欢传》:「及践阼乃至,称山谷臣顾欢上表,进政纲一卷。」《宋史。卷四一九。薛极传》:「政纲虽举,必求益其所未至;德泽虽布,必思及其所未周。」
《漢語大詞典》:纲梢(綱梢)
为纲运服役之船工。 宋 苏轼 《论纲梢欠折利害状》:“纲梢既皆赤露,妻子流离,性命不保,虽加刀锯,亦不能禁其攘窃。”
《漢語大詞典》:马纲(馬綱)
指成批的马编纲运输, 宋 代或把马百匹编为一 纲 。 宋 王应麟 玉海·兵制十四·马政下:“兵侍 王之奇 言 蜀 马纲烦费,请于 成都 、 兴元 、 襄阳 各置司牧营,詔宣抚使相度。” 宋 王应麟 玉海·兵制十四·马政下:“马必四尺二寸以上,每百匹为一纲。”宋史·职官志七:“岁发马纲应副屯驻军及三衙之用。”
《分类字锦》:立纲(立纲)
宋史食货志崇宁四年立钱纲验样法崇宁监以所铸御书当十钱耒上缗用铜九斤七两有奇铅半之锡居三之一诏颁其式于诸路令赤仄乌背书画分明
分类:钱币
《韵府拾遗 阳韵》:粮纲(粮纲)
文献通考元祐七年知扬州苏轼上言粮纲到京每岁少欠不下六七万石皆以折会填偿𤼵运司不复抱认非祖宗之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