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刻篆
(1).指雕刻的文字、花纹等。 唐 刘长卿 《朱放自杭州与故里相使君立碑回因以奉简吏部杨侍郎制文》诗:“鵩集占书久,鸞回刻篆新。” 唐 韦应物 《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雕螭刻篆相错盘,地中岁久青苔寒。”
(2).精细地描摹。 宋 欧阳修 《试笔·郊岛诗穷》:“ 唐 之诗人,类多穷士, 孟郊 、 贾岛 之徒,尤能刻篆穷苦之言以自喜。”
《漢語大詞典》:遗篆(遺篆)
(1).指古文字或古籍。因 先秦 古籍多用篆字,故称。 南朝 梁 沈约 《和竟陵王抄书》:“ 汉 壁含遗篆,名山多逸词。” 宋 梅尧臣 《雷逸老以仿石鼓文见遗因呈祭酒吴公》诗:“心喜遗篆犹在傍,以臼易臼庸何伤。” 清 胡其毅 《题传经堂赠卓大传》诗:“ 鸿都 劫火悲遗篆, 苕水 春星护下帷。”
(2).指散失的古文字或古籍。魏书·礼志二:“暨 秦 燔,鸿籍泯灭。 汉 氏兴,求拾缀遗篆。” 唐 高俭 《文思博要序》:“搢绅先生聚蠧简於内,輶轩使者採遗篆於外。”
《漢語大詞典》:篆章
用篆字所刻的印章。 清 刘大櫆 《赠张絅儒序》:“余贫且贱,既一意专攻於文学,而又以其餘旁及 秦 汉 以来大小之篆章。”
分類:篆字印章
《國語辭典》:草篆  拼音:cǎo zhuàn
一种书法字体。参见「飞白书」条。
《高级汉语词典》:涤篆
洗印。用以检查印是否有缺陷
《漢語大詞典》:篆形
即篆书。《北史·江式传》:“ 皇魏 承百王之季,绍五运之绪,世易风移,文字改变,篆形谬错,隶体失真。”参见“ 篆书 ”。
分類:篆书
《國語辭典》:篆书(篆書)  拼音:zhuàn shū
书体名:(1)广义的篆书,是指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及小篆等;狭义的篆书则指大篆及小篆。相传大篆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为李斯取史籀大篆省改而成。现今所称的篆书,则多指小篆而言。(2)王莽时六书之一,即小篆。
《漢語大詞典》:朱篆
(1).车毂上一圈突起的红色装饰性线条。诗·商颂·烈祖“约軝错衡” 唐 孔颖达 疏:“所乘之车以朱篆约其长轂之軝,以綵饰错置於衡之上。”
(2).借指古代高官所乘的车子。 唐 薛能 《送浙东王大夫》诗:“香匳扃凤詔,朱篆动龙坑。”
《漢語大詞典》:篆蜗(篆蝸)
像篆字形的蜗牛。 金 元好问 《玉堂》诗:“玉堂阴合冷窗纱,雨过银泥引篆蜗。” 清 阮元 《小沧浪笔谈》卷一:“槛曲看盘鹤,墙阴认篆蜗。”
《国语辞典》:隶篆(隶篆)  拼音:lì zhuàn
隶书与篆书。唐。薛存诚〈祯石赋〉:「题八角而尔乃增辉,刻九言而吾斯尽善。宜子孙之蛰蛰,得先徵于隶篆。」
分类:隶书篆书
《骈字类编》:红篆(红篆)
唐 李沇 醮词 一封红篆书,为奏尘寰事。
《漢語大詞典》:赤篆
指旧时道士的符箓。因用朱笔书写,笔画屈曲如篆,故称。 宋 苏轼 《太白词》之二:“飞赤篆,许閶闔,走阴传,行羽檄。”
《漢語大詞典》:篆丝(篆絲)
曲细而形如篆文的游丝。 清 杜韶 《南乡子》词:“絮语曲阑边,小炷金猊窄袖偏,手约篆丝风不定。”
分類:篆文游丝
《骈字类编》:绿篆(绿篆)
梁元帝元览赋:竹则筼筜绿篆,交战策皮。
《漢語大詞典》:雷篆
雷纹形状的纹路。 清 陈维嵩 《倾杯乐·善权寺火》词:“雨淋浪蘚,崩剥坏梁雷篆。”
分類:雷纹纹路
《漢語大詞典》:沙篆
沙石上呈现的篆书似的条纹。 唐 韩愈 孟郊 《城南联句》:“窰烟幂疏岛,沙篆印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