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筦 → 筦管”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806,分54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班管
管是
磬管
三寸管
枢管
笳管
管笔
都管
铨筦
笔管
管彤
管华
细管
小管
嶰管
《漢語大詞典》:班管
用斑竹制成的笔管。多指毛笔。班,通“ 斑 ”。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二折:“想着俺子父的情呵,可着我班管难抬。” 明 文徵明 《闲兴》诗:“ 端溪 古研紫琼瑶,班管新装赤兎毫。” 清 龚自珍 《能令公少年行》:“一索鈿盒知心同,再索班管知才工。”
《漢語大詞典》:管是
必定是;多半是。 宋 曾觌 《醉落魄》词:“百般做处百廝愜,管是前生,曾负你寃业。”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这妮子慌忙则甚那?管是妈妈使来唦!” 元 詹玉 《清平乐》词:“管是夜来浑不睡,那更今朝早起。”
《漢語大詞典》:磬管
见“ 磬筦 ”。
《漢語大詞典》:磬筦
亦作“ 磬管 ”。 两种古乐器名。《诗·周颂·执竞》:“鐘鼓喤喤,磬筦将将。” 陆德明 释文:“筦,音管,本亦作管,同。”《汉书·礼乐志》引作“磬管鏘鏘”。荀子·乐论:“饰以羽旄,从以磬管。”
分類:乐器
《漢語大詞典》:三寸管
指毛笔。 明 徐渭 《〈亦陶集〉序》:“吾友 葛公旦 氏,当其为生时,负奇姿,承世学,抱三寸管,以与一时隽彦,校驰駟於上下之间。” 清 李渔 《风筝误·败象》:“你们一箇箇都有汗马功劳,休妬俺两文臣搦三寸管,坐军中把名标。” 清 秋瑾 《寄友诗题后》:“慰我好凭三寸管,寄君惟有七言诗。”
分類:毛笔
《國語辭典》:枢管(樞管)  拼音:shū guǎn
1.重要的事物。《宋书。卷四三。傅亮传》:「慎也者,言行之枢管乎。」
2.掌管重要政务的官职。《资治通鉴。卷一四五。梁纪一。武帝天监二年》:「众谓沈约宜当枢管。」
《國語辭典》:笳管  拼音:jiā guǎn
乐器名,吹管乐器。一种胡人所吹奏的木管乐器,用芦苇制成吹嘴,管身用木头或用芦苇捲制而成。声调悲凉。唐宋年间常为教坊乐工所用。类似今日所使用的「管」。也称为「觱篥」。
《國語辭典》:胡笳  拼音:hú jiā
乐器名,吹管乐器。汉代流行于塞北和西域一带,是汉、魏鼓吹乐中的主要乐器。因最初为胡人捲芦叶吹之以作乐,故称为「胡笳」。
《骈字类编》:管笔(管笔)
南史纪少瑜傅:少瑜尝梦陆倕以一束青镂管笔授之,云:我以此笔犹可用,卿自择其善者。其文因此遒进。
分类:管笔
《國語辭典》:都管  拼音:dū guǎn
1.仆役的统领,总管。《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当下郡王钧旨,分付都管明日要去灵隐寺斋僧,可打点供食齐备。」《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俺姓张,在郑爷家做都管。」
2.技艺人的总管头目。元。周密《武林旧事。卷一。圣节》:「天基圣节排当乐次:祇应人:都管:周朝清,陆恩显。」
《漢語大詞典》:铨筦(銓筦)
见“ 銓管 ”。
《漢語大詞典》:铨管(銓管)
亦作“ 銓筦 ”。
(1).对人才进行品量和管理。晋书·阮放传:“迁吏部郎,在銓管之任,甚其称绩。” 唐中宗 赵皇后 等《景龙四年正月五日移仗蓬莱宫御大明殿会吐蕃骑马之戏因重为柏梁体联句》:“当熊让輦愧前芳,再司銓筦恩可忘。” 宋 司马光 《送田校理知晋州》诗:“銓筦萃贤豪,夫君主剧曹。”
(2).指掌管选拔人才的职位。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其在銓管也,用僕为京兆掾。” 宋 欧阳修 《与韩忠献王书》:“见日,便乞 蒲 同 。朝旨俾留,遂领銓筦。”
《國語辭典》:笔管(筆管)  拼音:bǐ guǎn
1.笔杆。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一。幽人笔》:「司空图隐于中条山,芟松枝为笔管。」
2.乐器名,吹管乐器。属布依族的吹奏乐器,长约五十至七十公分,竹制,管身细长,外型似毛笔,故名。一端有长方形簧片,另一端接小喇叭口,常用于民歌伴奏及独奏,流行于贵州省一带。
分類:笔管笔杆
《漢語大詞典》:管彤
赤管笔,古制宫中女史用以记书嫔妃夫人的功过,因有史笔之义。后汉书·列女传赞:“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 李贤 注:“管彤,赤管笔。” 清 钱谦益 《李孝贞传序》:“ 孝贞 之事,古管彤所书,未之有也。”
《漢語大詞典》:管华(管華)
管宁 和 华歆 的并称。皆 三国 时人,少时同席而读,轩冕过门, 歆 废书往观, 宁 即与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事见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 清 顾炎武 《孙徵君以孟冬葬于夏峰时侨寓太原不获执绋》诗:“ 淄 澠 竟谁知? 管 华 称一龙。”
《漢語大詞典》:细管(細管)
细而长的管乐器,如笛箫之属。 北周 庾信 《奉和赵王春日诗》:“细管调歌曲,长衫教舞儿。” 唐 李商隐 《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诗:“少顷远闻吹细管,闻声不见隔飞烟。”
《韵府拾遗 旱韵》:小管
王灼碧鸡漫志:文宗善吹小管。僧文溆为入内大德。得罪流之。弟子收入院中。藏入家具。犹作师讲声。上采其声制曲曰文溆子。
分类:小管
《漢語大詞典》:嶰管
嶰谷 之竹所制的管乐器。亦用作一般箫笛等管乐器的美称。 宋 柳永 《迎新春》词:“ 嶰 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十二事诗》:“极醉 巫山 侧,连吟 嶰 管清。”参见“ 嶰竹 ”。
《漢語大詞典》:嶰竹
产于 嶰谷 的竹。传说 黄帝 使 伶伦 取 嶰谷 之竹以制乐器。见汉书·律历志上。后因以借指箫笛之类管乐器。 唐 黄滔 《送君南浦赋》:“莫不捻 嶰 竹以凄楚,拨 湘 絃而激越。” 元 杨维桢 《春侠杂词》之七:“ 蜀 琴声奏双鸳鸯, 嶰 竹和鸣双凤凰。” 清 王夫之 《连珠》之一:“盖闻铜山虽应,瓦釜不鸣; 嶰 竹非均,葭灰何感!”参见“ 嶰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