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1,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词典(续上)
典策
策书
策府
策论
边策
天策
中策
书策
轻策
试策
龟策
策试
金策
扶策
策问
《國語辭典》:典策  拼音:diǎn cè
古籍书册。《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序》:「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也作「典册」。
《漢語大詞典》:典册
亦作“ 典策 ”。
(1).记载典章制度等的重要册籍。左传·定公四年:“备物、典策、官司、彝器。” 杨伯峻 注:“典策谓典籍简册。”三国志·魏志·陈留王传:“壬辰, 晋 太子 炎 绍封袭位,总摄百揆,备物典册,一皆如前。” 宋 苏舜钦 《上孙冲谏议书》:“然而典策之奥,治词之法,不越此有言而又笔之者,斯亦可尚。” 柳亚子 《〈二十世纪大舞台〉发刊词》:“虽然,热心之事,无所凭藉,而徒以高文典册,讽詔世俗,则权不我操。”
(2).帝王的册命。 南朝 梁 任昉 《到大司马记室笺》:“以今月令辰,肃膺典册。”陈书·高祖纪上:“今将授公典策,其敬听朕命。” 宋 叶适 《宏词》:“朝廷詔告典册之文,当使曲直宏大,敷畅义理,以风晓天下,典、謨、训、誥诸书是也。”
《國語辭典》:策书(策書)  拼音:cè shū
1.书籍、简册。《史记。卷六○。三王世家。褚少孙补曰》:「窃从长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书,编列其事而传之。」《汉书。卷一○○。叙传上》:「夫以匹妇之明,犹能推事理之致,探祸福之机,而全宗祀于无穷,垂策书于春秋。」
2.汉代皇帝任免官吏,书于竹简,称为「策书」。《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读策书毕,中常侍持皇太子玺绶东向授太子。」
《漢語大詞典》:策府
帝王藏书之所。穆天子传卷二:“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 郭璞 注:“言往古帝王以为藏书册之府,所谓藏之名山者也。” 唐 陈子昂 《送吉州杜司户审言序》:“ 杜司户 炳灵翰林,研几策府,有重名於天下,而独秀於朝端。” 宋 苏轼 《徐州谢两府启》:“如 軾 者才不逮人,学非适用,早尘策府,自知拙直之难安;屡乞守符,意谓苟安之善计。”清史稿·艺文志一:“因思策府縹緗,载籍极博,其鉅者羽翼经训,重范方来,固足称千秋法鉴。”
《國語辭典》:策论(策論)  拼音:cè lùn
对策与议论文,为科举时代试士科目之一。《宋史。卷二八五。冯拯传》:「拯请兼攻策问,不专以诗赋为进退。」《福惠全书。卷二四。典礼部。宾兴考试》:「虽三场试之策论,多由记问剽窃。」
《漢語大詞典》:边策(邊策)
亦作“边册”。 安边的谋略。 唐 杜审言 《送和西蕃使》诗:“圣朝尚边策,詔諭兵戈偃。” 清 王士禛 《送同年袁秋水佥事觐事毕归甘州》诗:“ 汉 家天子重边册,大开 张掖 连 敦煌 。”
分類:安边谋略
《漢語大詞典》:天策
(1).星名。《左传·僖公五年》:“鶉之賁賁,天策焞焞。” 杜预 注:“天策,傅説星。” 孔颖达 疏:“ 傅説 , 殷高宗 之相,死而託神於此星,故名。”
(2).帝王的谋略。 北周 庾信 《奉和平邺应诏》:“天策引神兵,风飞扫 鄴城 。” 北周 庾信 《贺平邺都表》:“伏惟皇帝陛下,握天枢,秉地轴……沉雄内断,不劳谋於 力牧 ;天策勇决,无待问於 容成 。” 隋 薛道衡 《隋高祖颂》:“运天策于帷扆,播神威于沙朔。”
(3).名号。 唐高祖 武德 四年,加封 李世民 为天策上将,置天策府。参见“ 天策上将 ”、“ 天策府 ”。
《國語辭典》:中策  拼音:zhōng cè
中等的计策。唐。杜牧 罪言:「中策莫如取魏。」《精忠岳传》第四五回:「今都临安虽是中策,尚可以号召四方,以图恢复。」也称为「中计」。
《國語辭典》:书策(書策)  拼音:shū cè
1.古代无纸笔,记载文字于竹简上,故称书籍为「书策」。《韩非子。显学》:「藏书策,习谈论。」
2.政令。《战国策。秦策一》:「书策稠浊,百姓不足。」
《分类字锦》:轻策(轻策)
湛方生 乘夕阳而含咏。杖轻策以行游。
分类:鞭策
《漢語大詞典》:试策(試策)
古代考试取士的方法之一。有司就政事、经义等设问,令应试者作答。后汉书·儒林传下·张玄:“会《颜氏》博士缺, 玄 试策第一,拜为博士。” 唐 苏鹗 苏氏演义卷上:“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 武德 四年,復置秀才、进士两科,秀才试策,进士试诗赋,其后秀才合为进士一科。” 清 黄宗羲 《论文管见》:“如 丁乾学 主 江西 试,以试策犯时忌削籍。”
《國語辭典》:龟策(龜策)  拼音:guī cè
龟甲和蓍草,为古时占卜吉凶的用具。指占卜。《楚辞。王逸。卜居》:「用君之心,行君之意,龟策诚不能知事。」《史记。卷一二八。褚少孙补龟策传》:「百僚荡恐,皆曰龟策能言。」也作「龟筴」。
《國語辭典》:策试(策試)  拼音:cè shì
古代以对策取士之考试,称为「策试」。《后汉书。卷四四。徐防传》:「臣以为博士及甲乙策试,宜从其家章句,开五十难以试之。」唐。韩愈 唐故相权公墓碑:「前后考第进士,及廷所策试士,踵相蹑为宰相达官。」
《漢語大詞典》:金策
(1).古代记载大事或帝王诏命的连编金简。 汉 张衡 《西京赋》:“帝有醉焉,乃为金策,锡用此土”汉书·武帝纪“﹝ 元封 元年﹞夏四月癸卯,上还,登封 泰山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孟康 曰:“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於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刻石纪号,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检之封焉。” 唐 白居易 《一策头》:“是以窥玉旒,读金策,惭惶僶俛,不知所裁者久矣。”
(2).指禅杖。僧所持。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被毛褐之森森,振金策之铃铃。” 李善 注:“金策,锡杖也。” 唐 权德舆 《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诗:“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 明 高启 《次韵及禅师怀王水曹》之二:“应思躡金策,同向海天飞。”
《國語辭典》:扶策  拼音:fú cè
1.由旁人搀扶著走。元。关汉卿《蝴蝶梦》第四折:「我与你荒解下麻绳,急松开衣带,您急忙向前来扶策。」
2.帮助、拯救。元。马致远《陈抟高卧》第二折:「佐成汤救万民,扫荡了海内烽尘,早扶策沟中愁困。」
《國語辭典》:策问(策問)  拼音:cè wèn
1.古代一种取士的方式。汉置,大抵分为制策、试策二种。《后汉书。卷四。孝和帝纪》:「帝乃亲临策问,选补郎吏。」
2.卜筮占问。汉。袁康《越绝书。卷一四。越绝德序外传记十八》:「范蠡因心知意,策问其事,卜省其辞,吉耶凶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