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37,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策士
策应
制策
警策
史策
失策
圣策
计策
时策
亲策
策足
大策
得策
策励
画策
《國語辭典》:策士  拼音:cè shì
1.有计谋的人。《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传》太史公曰:「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2.对策取士之制。清。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策》:「夫策士之制,始于汉文,晁错所对,蔚为举首。」
《國語辭典》:策应(策應)  拼音:cè yìng
两军相呼应,协同作战。《五代史平话。梁史。卷上》:「葛从周又自策应,曹州与兖州之围遂解。」《儒林外史》第三九回:「少保升帐,传下号令,教两都督率领本部兵马,作中军策应。」
《國語辭典》:制策  拼音:zhì cè
一种古代选拔人才的方法。汉代试士,由主考官发策以问,应试者因其所问而陈己之所见,称为「对策」。而由天子亲自出题的称为「制策」。《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
《國語辭典》:警策  拼音:jǐng cè
1.文章中语句扼要,其辞义足以惊动读者的部分。《文选。陆机。文赋》:「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2.惕励鞭策。《文选。曹植。应诏诗》:「仆夫警策,平路是由。」
《漢語大詞典》:史策
史册,史书。 晋 葛洪 抱朴子·时难:“有陷冰之徒,委积乎史策。”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国初事蹟,载在史策。”
分類:史册史书
《國語辭典》:失策  拼音:shī cè
计谋失误。《后汉书。卷四四。胡广传》:「是以虑无失策,举无过事。」《文选。陆机。辩亡论上》:「谋无遗谞,举不失策。」也作「失算」。
《漢語大詞典》:圣策(聖策)
对皇帝谋略或策书的尊称。《汉书·元后传》:“ 孝成皇帝 深惟宗庙之重,称述陛下至德以承天序,圣策深远,恩德至厚。”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仰齿金璽,俯执圣策,皇恩过隆,祗承怵惕。”
《国语辞典》:计策(计策)  拼音:jì cè
因应情势发展而拟订的策略。《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策。」《三国演义》第五二回:「吾等用计策,损兵马,费钱粮,他去图见成,岂不可恨!」
《漢語大詞典》:时策(時策)
合时的谋略、计策。后汉书·皇后纪下·献帝伏皇后:“议郎 赵彦 尝为帝陈言时策, 曹操 恶而杀之。” 清 杜岕 《思贤篇》:“经纬救世言,委蛇遵时策。”
《漢語大詞典》:亲策(親策)
皇帝亲自主持策问。《剪灯新话·天台访隐录》:“歌罢,復与 逸 话前 宋 旧事,亹亹不厌,乃言 寳祐 丙辰亲策进士。” 严复 《救亡决论》:“经朝廷之宾兴,蒙皇上之亲策,是朝廷固命我为儒也。”
《漢語大詞典》:策足
谓骑乘牲口代步赶路。 清 李邺嗣 《得杖》诗:“策足耻言疲,恐落僕夫后。” 清 汪懋麟 《逆风》诗之二:“山中两脚蹣跚久,策足输他要路津。” 清 黄鷟来 《戊辰冬与张四明西同舟发秦邮渡钱塘过仙霞抵建宁分手即事纪别》诗之八:“ 考亭 著遗蹟,策足宜远寻。”参见“ 策高足 ”。
《漢語大詞典》:策高足
谓乘上等快马疾驰。高足, 汉 代驿传设高足、中足、下足三等马匹,高足为上等。《文选·〈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 李善 注:“高,上也。”参阅汉书·高帝纪下“乘传诣 雒阳 ” 颜师古 注引 三国 魏 如淳 说。
《漢語大詞典》:大策
(1).重大的谋略、决策。《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 南阳 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北齐书·娄昭传:“ 神武 将出 信都 , 昭 赞成大策,即以为中军大都督。”
(2).特指立太子、定帝位。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宪圣拥立:“窃观今日事体,莫如早决大策,以安人心。垂帘之事,止可行之旬浹,久则不可。”
《漢語大詞典》:得策
谓谋略得当。 宋 司马光 《初到洛中书怀》诗:“早避喧烦真得策,未逢危辱好收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年:“ 襄阳 居 江 淮 上流,乃 川 陕 襟喉之地,以 横 镇抚,诚为得策。” 毛泽东 《中共中央关于西藏工作方针的指示》:“这就是短期内改编 藏 军和成立军政委员会是否可能和得策的问题。”
分類:谋略得当
《國語辭典》:策励(策勵)  拼音:cè lì
督责勉励。《宋史。卷四三四。儒林传四。叶适传》:「抱此志意而可以策励期望者谁乎?」
《國語辭典》:画策(畫策)  拼音:huà cè
1.谋略、策略。《五代史平话。晋史。卷上》:「臣得事项王数年,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进言不听,画策不用,故弃楚归汉。」
2.规划、图谋计策。《三国演义》第三二回:「吾亦欲此二人早晚画策,如何离得?」也作「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