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641,分4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策杖
射策
杖策
长策
上策
无策
策名
三策
挟策
对策
策蹇
筹策
鞭策
驱策
决策
《國語辭典》:策杖  拼音:cè zhàng
扶杖。三国魏。曹植〈苦思行〉:「策杖从吾游,教我要忘言。」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王丞相拜司空,桓廷尉作两髻、葛裙、策杖,路边窥之。」
分類:拄杖
《國語辭典》:射策  拼音:shè cè
1.古代科举考试时,士子针对皇帝策问,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又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射策者,探事而献说也。」宋。苏轼《应召集。策略一》:「自汉以来,世之儒者忘己以徇人,务为射策决科之学,其言虽不叛于圣人,而皆泛滥于辞章,不适于用。」也称为「对策」。
2.泛称应试。唐。皮日休〈三羞诗。序〉:「丙戌岁,日休射策不上,东退于肥陵。」
《國語辭典》:杖策  拼音:zhàng cè
1.手拿拐杖。《文选。左思。招隐诗二首之一》:「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
2.手持鞭子。晋。陆机〈猛虎行〉:「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3.顺从追随。《魏书。卷二四。张衮传》:「昔乐毅杖策于燕昭,公达委身于魏武,盖命世难可期,千载不易遇。」
《國語辭典》:长策(長策)  拼音:cháng cè
1.长鞭。《文选。贾谊。过秦论》:「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2.良策、长计。《文选。曹囧。六代论》:「观五代之存亡,而不用其长策;睹前车之倾覆,而不改其辙迹。」《儒林外史》第一五回:「你在此终不是个长策,我送你盘费回去。」
分類:威势
《國語辭典》:上策  拼音:shàng cè
高明的计策或方法。《汉书。卷二九。沟洫志》:「千载无患,故谓之上策。」《三国演义》第一四回:「今若留此,恐有不便,惟移驾幸许都为上策。」
《漢語大詞典》:无策(無策)
亦作“ 无筴 ”。 没有计谋;没有办法。管子·揆度:“国之财物,尽在贾人,而君无筴焉。”一本作“ 无策 ”。《汉书·匈奴传下》:“ 周 得中策, 汉 得下策, 秦 无策焉。”文献通考·钱币二:“ 嘉定 二年,臣僚言曰:‘三界会子,数目滋多,称提无策。’” 金 元好问 《太原》诗:“古来全 晋 非无策,乱后清 汾 空自流。” 潘漠华 《晚上》:“他这样追寻着酒,是他可怜的无策的心,自知只能这样无理胡涂的度日了。”
分類:计谋办法
《國語辭典》:策名  拼音:cè míng
出仕、任官。《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之能仕,父教之忠,古之制也。策名委质,贰乃辟也。」
《漢語大詞典》:策名委质(策名委質)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贰乃辟也。” 杜预 注:“名书於所臣之策。” 孔颖达 疏:“古之仕者於所臣之人书己名於策,以明繫属之也。”后用以指因仕宦而献身于朝廷之事。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遂自立为 燕王 ” 裴松之 注引 晋 王沉 魏书:“﹝ 渊 ﹞策名委质,守死善道,忠至义尽,为九州表。” 南朝 梁 任昉 《为范始兴求立太宰碑表》:“臣里閭孤贱,才无可甄,值 齐 网之弘,弛宾客之禁,策名委质,忽焉二纪。”周书·李贤传论:“及逢时值主,策名委质,或使烦莫府,或契阔戎行。” 唐 杨炯 《薛振行状》:“遂乃弹冠筮仕,策名委质。”
《漢語大詞典》:三策
(1).三道计谋。史记·苏秦列传:“此三策者,不可不孰计也。”
(2). 汉 董仲舒 以贤良对天人三策,为 武帝 所赏识,任为 江都 相。后用为典实,借指经世良谋。 宋 范成大 《乙未元日书怀》诗:“纵有百年今过半,别无三策但当归。” 明 汪廷讷 《种玉记·赠玉》:“空埋没天人三策,枉思量谈笑封侯。”
(3).三篇策论。《西游记》第九回:“及廷试三策, 唐王 御笔亲赐状元,跨马游街三日。”
《漢語大詞典》:挟策(挾策)
亦作“ 挟筴 ”。
(1).手拿书本。喻勤奋读书。庄子·骈拇:“问臧奚事,则挟筴读书。” 陆德明 释文:“筴字又作策, 李 云:‘竹简也。古以写书,长二尺四寸。’” 宋 苏轼 《次韵王郎子立风雨有感》:“后生不自牧,呻吟空挟策。”
(2).胸怀计谋、建议。 明 宋濂 《〈桂氏家乘〉序》:“ 周 末有 季楨 者,与其弟 眭 挟策以干诸侯。”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二一:“书生挟策成何济,付与维南织女愁。” 李大钊 《国情》:“将亦为天下挟策干时之士裂矣。”
(3).持鞭,扬鞭。亦以喻奔走;行动。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长安 有媒 鲍十一娘 者……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度支 金郎中 君卿 ,年十九时,与其兄 君祜 郊居,挟策野外,遇田家有醉斗而伤者,仇人尤而执之。”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假骏》:“自家 鲍四娘 ,调丝品竹,蚤谢同心;挟筴追锋,还推老手。” 周咏 《去国吟》:“中原到处不可居,何如挟策出国身还慊。立马斯须别亲友,离情又触长亭柳。”
《國語辭典》:对策(對策)  拼音:duì cè
1.古代科举考试时,士子针对皇帝策问,提出一套治理政事的方略。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议对》:「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汉文中年,始举贤良,晁错对策,蔚为举首。」《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亏你今夜不过如此,将来金殿对策,你大约连赵钱孙李都忘了呢!」也称为「射策」。
2.对付的策略方案。如:「想不出更好的对策。」
《國語辭典》:策蹇  拼音:cè jiǎn
骑驴。唐。白行简《李娃传》:「质明,乃策蹇而去。」明。康海《中山狼》第一折:「策蹇冲寒到海涯,好教俺嗟也么呀!」
《國語辭典》:筹策(籌策)  拼音:chóu cè
1.古代计算用具。《老子》第二七章:「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2.筹划计策。《汉书。卷三一。陈胜项籍传》:「坐运筹策,公不如我。」
《國語辭典》:鞭策  拼音:biān cè
1.马鞭子。《礼记。曲礼上》:「乘路马,必朝服,载鞭策,不敢授绥。」
2.督促、鼓励。如:「求学过程,需要自我鞭策。」
《國語辭典》:驱策(驅策)  拼音:qū cè
差遣、鞭策。《聊斋志异。卷十。神女》:「但有驱策,敢不惟命!」
《國語辭典》:决策(決策)  拼音:jué cè
1.决定计策。《史记。卷八。高祖本纪》:「天下已定,人皆自宁,不可复用。不如决策东乡,争权天下。」
2.为达成计画目标所决定的方法或策略。如:「这是公司目前的决策,希望各位同仁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