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06,分21页显示  上一页  6  7  8  9  10  12  13  14  15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末等
门品
秩次
十位
士品
等样
班级
周班
等赋
等宜
散席
荐任
科则
逾等
种姓
《国语辞典》:末等  拼音:mò děng
等级中的最后一等。指低级、劣等。如:「他的业绩总是排名末等。」《宋史。卷三九五。列传。楼钥》:「隆兴元年,试南宫,有司伟其辞艺,欲以冠多士,策偶犯旧讳,知贡举洪遵奏,得旨以冠末等。」
《漢語大詞典》:门品(門品)
指家庭在社会上的地位等级。魏书·韩显宗传:“ 冲 ( 李冲 )曰:‘若欲为治,陛下今日何为专崇门品,不有拔才之詔?’”
《漢語大詞典》:秩次
谓秩禄等级的高低。汉书·江充传:“令各以秩次输钱北军,凡数千万。”后汉书·百官志五:“侯国之相,秩次亦如之。” 唐 韩愈 《送郑校理序》:“校理则用天下之名能文学者,苟在选,不计其秩次,惟所用之。”
分類:等级高低
《漢語大詞典》:十位
古代指按地位区分的人的十个等级。左传·昭公五年:“日之数十,故有十时,亦当十位。自王已下,其二为公,其三为卿。” 杜预 注:“日中当王,食时当公,平旦为卿,鷄鸣为士,夜半为皁,人定为舆,黄昏为隶,日入为僚,晡时为僕,日昳为臺。”
《漢語大詞典》:士品
(1).士大夫的品行才学。南齐书·柳世隆传:“ 世隆 少立功名,晚专以谈义自业。善弹琴,世称 柳公 双璅,为士品第一。”
(2).士大夫的品第、等级。 宋 曾巩 《回运使郎中状》:“虽德心之大,遗名秩以自谦;而士品之微,顾材资而安称。”
《漢語大詞典》:等样(等樣)
(1). 宋 代募兵时,对招募对象所规定的身高等级标准。宋史·兵志八:“ 广南 捕蛮诸军岁满归营,人赐钱二千,月增奉钱二百。度 岭 阵亡及瘴癘物故者子孙或弟姪,不以等样一人隶本营者,支衣廩之半。”《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三年》:“凡募弓箭手、蕃捉生、强人、山河户,不以等样,第募有保任年十七以上、弓射七斗、任负带者。”参见“ 等杖 ”。
(2).方言。像样;漂亮。如:衣服要穿得等样些,不然别人会笑你。
《漢語大詞典》:等杖
即等长杖。宋史·兵志七:“ 真宗 祥符 中,重定等杖,自五尺八寸至五尺五寸为五等,诸州部送闕下,及等者隶次军。”参见“ 等长杖 ”。
《國語辭典》:班级(班級)  拼音:bān jí
1.班位阶级。汉。荀悦《申鉴。政体》:「班级不固则位轻。」
2.现行教育制度上的一种编制。学校按学生的年龄或程度,分为若干组,各自独立为一班,以便教学。
《漢語大詞典》:周班
周 室封爵的等级。左传·桓公十年:“ 鲁 以 周 班后 郑 , 郑 人怒,请师於 齐 。” 唐 李商隐 《岳阳楼》诗:“ 汉水 方城 带百蛮,四邻谁道乱 周 班。”
分類:封爵等级
《漢語大詞典》:等赋(等賦)
制定不同等级的赋税。荀子·富国:“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 王先谦 集解:“等赋,以差等制赋。”《韩诗外传》卷三:“王者之法,等赋正事,田野什一,关市讥而不征,山林泽梁,以时入而不禁。”
《漢語大詞典》:等宜
相应合宜的等级。荀子·王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械用皆有等宜。” 王先谦 集解:“皆有等级各当其宜也。”
《漢語大詞典》:散席
原指聚会结束,后专指宴席结束。 隋 吉藏 法华义疏·序品之二:“因果两乘既圆成,众便散席。” 柯灵 《〈阿英散文选〉序》:“ 梅兰芳 先生因为要去 苏联 演出,宴请几位熟悉 苏联 文艺的老辈左翼作家求教,散席时已经是深夜。”
指客轮中最低等级的客舱,一般无固定的铺位。《开拓》1985年第3期:“现在他看见什么是‘五等散席’了:在最低层的空荡荡的统仓里,铺着几领肮里肮脏的破席子。”
《国语辞典》:荐任  拼音:jiàn rèn
文官的等级之一,在简任之下,委任之上,第六职等至第九职等皆属之。如:「他在政府单位服务,是荐任级的公务员。」
《國語辭典》:科则(科則)  拼音:kē zé
赋役的项目等级或公事的条规。《福惠全书。卷九。编审部。开报册单》:「其新收田地科则,即推出田地之科则也。」
《漢語大詞典》:逾等
亦作“踰等”。 超越等级;超过一般。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举不踰等,则位班也。择善而举,则世隆也。” 汉 贾谊 新书·时变:“今俗侈靡,以出伦逾等相骄,以富过其事相竞。”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王一见注目,厚遗其夫取之,宠惜逾等。”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二年:“帝以 章懿太后 不逮养,故宠外家踰等。” 清 王诒寿 《暨阳道中与沉晓湖学博书》:“躑躅岑旷,难苦逾等。”
《國語辭典》:种姓(種姓)  拼音:zhǒng xìng
1.宗族。《史记。卷一一○。匈奴传》:「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
2.一种明显区分社会阶级的制度。以印度为例,最初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及首陀罗四大种姓。种姓间因阶级分明,所以不能交往、通婚。
3.佛教用语。指造成众生在修行道上最终成就不同的根性。也称为「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