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称指(稱指)
符合上意。新唐书·崔汉衡传:“又使 幽州 ,还命称指。”
《國語辭典》:切合  拼音:qiè hé
切当符合。如:「切合需要」、「切合事理」。《野叟曝言》第一四二回:「如此出奇,何患枯寂,字字切合,真作手也!」
《國語辭典》:白条(白條)  拼音:bái tiáo
1.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条鳍亚纲。产于淡水,大者约尺许长,形体狭长,背淡黑,微青,腹呈白色,鳞颇细,好群游于水面。也称为「白鲦」。
2.大陆地区指未加盖公家印信,非正式凭据的字条。如:「没有原始凭證,不能随便打个白条就可以支付现金。」
《國語辭典》:白鲦(白鰷)  拼音:bái tiáo
动物名。脊椎动物亚门硬骨鱼纲条鳍亚纲。产于淡水,大者约尺许长,形体狭长,背淡黑,微青,腹呈白色,鳞颇细,好群游于水面。也称为「白条」。
《漢語大詞典》:孚合
符合,相合。 清 李调元 《〈勦说〉序》:“及流览篇章,而见古人之言,早有与吾説相孚合者。”
分類:符合相合
《國語辭典》:合适(合適)  拼音:hé shì
适宜、恰当。如:「这组玩具给三至五岁的幼儿使用较为合适。」也作「合式」、「合宜」。
《漢語大詞典》:洁矩(潔矩)
谓行为端正,符合法度。 宋 苏舜钦 《上三司副使段公书》:“某谓士之洁矩厉行,施才业以拯世务者,非祗蹈道以为乐,上者覬声名,次者倖禄赏。”
《國語辭典》:闱墨(闈墨)  拼音:wéi mò
科举时代乡、会试选印发行中式者的作品,称为「闱墨」。
《國語辭典》:校训(校訓)  拼音:xiào xùn
学校教诲诫勉学生的训辞。如:「礼、义、廉、耻为国民中学共同的校训。」
《國語辭典》:商检(商檢)  拼音:shāng jiǎn
商品检验的简称。参见「商品检验」条。
《漢語大詞典》:辨合
符合,契合。指论说的道理与事实相符。辨,通“ 别 ”。荀子·性恶:“凡论者,贵其有辨合、有符验。” 杨倞 注:“辨,别也……言论议如别之合如符之验然,可施行也。” 章诗同 注:“辨,通‘别’。别,古代借贷所用的一种凭证,别之为二,两家各执其一。”
《國語辭典》:保结(保結)  拼音:bǎo jié
为保證他人身分或行为所立的文书。《清会典。卷八四。处分例。官员文结》:「若督抚地方官,将假冒顶替者,不行查出,即出保结。」《儒林外史》第四八回:「这邓质夫的父亲是王玉辉同案进学,邓质夫进学又是王玉辉做保结,故此称是老伯。」
《漢語大詞典》:附理
(1).比附事理。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比兴:“故比者,附也;兴者,起也。附理者,切类以指事,起情者,依微以拟议。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
(2).符合事理。 南朝 宋 裴松之 《上〈三国志注〉表》:“若乃紕繆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惩其妄。”
《國語辭典》:逻辑(邏輯)  拼音:luó jí
1.研究思想本质和过程的科学。为英语logic的音译。参见「理则学」条。
2.合乎一般常情的规律。如:「他的说词前后矛盾,不合逻辑。」
3.代数上指利用真假关系所处理的方法。
《漢語大詞典》:较准(較準)
校验使之符合标准。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钱穀·遴收役》:“其收银之法,柜吏每日早堂时,舁柜至收所,时刻不得擅离,将司颁较準等子,公置案上。” 鲁迅 《热风·估〈学衡〉》:“所以,决用不着较准,只要估一估就明白了。”
分類:符合标准
《漢語大詞典》:溢言虚美
过甚其辞、不符合实际地称美。 清 方苞 《书周颂清庙诗后》:“古人事君亲要於诚信,不敢溢言虚美,以滋天下后世之口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