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骈字类编》:山笥
谢朓谢随王赐左传启:朓未窥山笥,早懵河籍,业谢专门,说非章句。
《骈字类编》:一笥
后汉书樊晔传:迁河东都尉。引见云台。初光武微时。尝以事拘于新野。晔为市吏。馈饵一笥。帝德之不忘。因戏之曰。一笥饵得都尉何如。晔顿首辞谢。以齐书到撝等传论送钱赢两言此无忘一笥之怀报 都尉千金可失,贵在人心奴。唐书。柳公权传:尝贮杯盂一笥,縢识如故,而器皆亡 妄言叵测者。公权笑曰:银杯羽化矣,不复诘。王僧孺答江琰书。见八厨下。
《漢語大詞典》:边笥(邊笥)
同“ 边氏腹 ”。 清 赵执信 《深秋偶作》诗:“卧看 边 笥章句枯,坐拥管城鬢毛秃。”
《漢語大詞典》:行笥
出行时所带的箱笼。 清 吴骞 《春浮阁吟稿序》:“ 嘉庆 癸亥春,復游 荆南 ……予亟从臾之,并为携行笥而雕梓於 西湖 。” 清 查慎行 《元方以爨僮潘姓画松诗索和戏次原韵》:“主人文雅僕不俗,行厨行笥随提携。” 清 姚元之 竹叶亭杂记卷八:“余购得数枚,裹以纸,置行笥中。”
分類:出行箱笼
《漢語大詞典》:衣笥
盛衣服的竹器。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汾:“女起告辞, 汾 意惜别,乃潜取女青氊履一隻,藏衣笥中。” 宋 丁谓 《丁晋公谈录》:“﹝ 艾仲孺 ﹞尝闻祖母当日归时,衣笥中得黑黲衣。”
分類:衣服竹器
《漢語大詞典》:宝笥(寶笥)
贮藏重要或珍贵物品的箱箧。梁书·刘孝绰传:“昔 临淄 词赋,悉与 杨脩 ,未殫宝笥,顾惭先哲。” 唐 许敬宗 《麦秋赋应诏》:“却冰紈于宝笥,屏珍簟于披香。” 宋 田锡 《杨花赋》:“乃命左史记言,而右史録之,藏之宝笥。”
《骈字类编》:鼓笥
唐书儒学传:新罗、高昌、百济、吐蕃、高丽等群酋长,并遣子弟入学,鼓笥踵堂者,凡八千馀人。纡侈袂,曳方履,訚訚秩秩,虽三代之盛,所未闻也。
《漢語大詞典》:绶笥(綬笥)
盛印绶的箱子。后汉书·方术传下·许曼:“ 陇西 太守 冯緄 始拜郡,开綬笥,有两赤蛇分南北走。”
分類:印绶箱子
《漢語大詞典》:囊笥
袋子与箱笼。古代读书人多用以装书籍文稿。 唐 柳宗元 《与友人论为文书》:“间闻足下欲观僕文章,退发囊笥,编其芜秽,心悸气动。”新唐书·萧廪传:“书成不可露齎,必贮以囊笥。”
《漢語大詞典》:箱笥
藏放物件的器具。 柯灵 《〈香雪海〉序一》:“这些作品,大多是从箱笥中荟集的,寒伧自属难免。”
《國語辭典》:箪笥(簞笥)  拼音:dān sì
1.竹箱。如:「这个传统的箪笥做工相当精美。」
2.箪、笥皆为盛食物的竹器,圆的称为「箪」,方的称为「笥」。《礼记。曲礼上》:「凡以弓剑苞苴箪笥问人者,操以受命,如使之容。」
《分类字锦》:文笥
吴越春秋:吴王闻越王尽心自守,食不重味,衣不重䌽,虽有五台之㳺,未尝一日登玩。吾欲因而赐之以书,增之以封,东至于勾甬,西至于槜李,南至于姑末,北至于平原,纵横八百馀里。越王乃使大夫种索葛布十万,甘蜜九党,文笥七枚,狐皮五双,晋竹十廋,以复封礼。
分类:箱箧
《漢語大詞典》:苇笥(葦笥)
用苇草编制的方形盛器,古代常用来盛衣服或食品。亦用以存放狱案材料。仪礼·士丧礼“櫛於簞” 汉 郑玄 注:“簞,苇笥。”后汉书·五行志一:“ 灵帝 建寧 中,京都长者皆以苇方笥为糚具,下士尽然。时有识者窃言:苇方笥,郡国讞篋也;今珍用之,此天下人皆当有罪讞於理官也。” 清 钱谦益 《二髯篇》:“身縻若卢狱,祸蔓苇笥籍。”
《漢語大詞典》:家笥
私家的箱箧。新唐书·文艺传下·卢纶:“帝遣中人悉索家笥,得诗五百篇以闻。” 明 李东阳 《忠爱祠赋》:“侯发公粟,若启家笥。”
分類:私家箱箧
《漢語大詞典》:韦笥(韋笥)
皮箱。 三国 魏 曹操 《内诫令》:“孤不好鲜饰严具,所用杂新皮韦笥,以黄韦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