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老笔(老筆)
老练娴熟的笔法。 唐 李白 《题上阳台》诗:“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书画:“凡小篆喜瘦而长,竵匾之法,非老笔不能也。” 明 董其昌 画禅室随笔·题沈石田临倪画:“先生老笔密思,於 元镇 若淡若疏者异趣耳。” 清 郑燮 《题高凤翰寒林雅阵图》:“人但羡其末年老笔,不知规矩準绳自然秀异絶俗,於少时已压倒一切矣。”
《漢語大詞典》:阖辟(闔闢)
闭合与开启。 清 王夫之 张子正蒙注·神化:“惟其健顺之德,凝五常而无间,合二气之闔辟,备之无遗,存之不失。”
(1).闭合与开启。 唐 杨炯 《浑天赋》:“乾坤闔闢,天地成矣;动静有常,阴阳行矣。” 清 恽敬 《说仙二》:“与天地準则与天地闔闢,与古今齐则与古今流行而已矣。”
(2).指货物的囤积与抛售。 宋 秦观 《财用下》:“切切焉从事於闔闢敛散之中,则是贱丈夫争锥刀之末耳,岂君子所谓理财者耶。”
(3).指文章笔法的变化。 明 宋濂 《题〈乌继善文集〉后》:“况为文者,发造化之秘,贯古今之统,苟无以管摄而闔闢之,则何以尽其变化不测之妙?” 明 方孝孺 《与郑叔度书》之二:“夫 屈原 之《离骚》,忧世愤戚,呼天日鬼神自列之辞,其语长短舒纵,抑扬闔闢,辩説诡异,杂错而成章。”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评汇五:“古诗窘於格调,近体束於声律,惟歌行大小短长,错综闔闢,素无定体,故极能发人才思。”
《國語辭典》:曲学(曲學)  拼音:qū xué
1.邪曲的学术。《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穷乡多异,曲学多辨。」
2.囿于一隅的学说。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史传》:「虽湘川曲学,亦有心典谟。」
《國語辭典》:曲学(曲學)  拼音:qǔ xué
专门研究曲的起源、流变、格律、派别、评论、作法等的学问。如吴梅所著《曲学通论》、韩非木《曲学入门》等。
《國語辭典》:曲学阿世(曲學阿世)  拼音:qū xué ē shì
语本《史记。卷一二一。儒林传。辕固生传》:「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指歪曲或违背自己的学识以投世俗的喜好。《明史。卷二○六。陆粲传》:「南京礼部尚书黄绾曲学阿世,虚谈眩人。」
《漢語大詞典》:特笔(特筆)
(1).独特的笔法。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五:“ 鲁 史旧文,必著 隐公 摄位之实,去摄而书公,乃 仲尼 之特笔。”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作春秋尤 孔子 特笔,自 孟子 及两 汉 诸儒,皆无异辞。”
(2).特别记载。 黄中黄 《沈荩》第一章:“ 章 邹 之狱,久悬未结,而 沈藎 独为上牲、为前马以去,则吾同胞当志此不忘,为吾新 中国 革命史上作一特笔,则 沈藎 之死为不虚。”
(3).绝妙之笔。 林纾 《译〈块肉馀生述〉序》:“ 迭更司 乃能化腐为奇,撮散作整,收五虫万怪,融匯之以精神,真特笔也。”
《漢語大詞典》:鹤头(鶴頭)
(1).书法笔法名。 唐 王履贞 《太学壁经赋》:“垂露悬鍼,鹤头蚊足,酌前修之楷模,为后来之轨躅。”
(2).诏书。古时征辟贤士的诏书用鹤头书体写。 清 沈皞日 《庆清朝·赠别黄俞邰用张玉旧韵》词:“柳暗鶯帘,雨飞花幔,鹤头催渡 桑乾 。”
(3).指鹤嘴锄。 清 郭麟 《买陂塘·题种水图用原韵》词:“随身但有閒渔具,那用鹤头鸦觜?”参见“ 鹤嘴锄 ”。
《漢語大詞典》:鹤嘴锄(鶴嘴鋤)
亦作“ 鹤觜锄 ”。 即鹤嘴镐。 清 曹寅 《可亭过访即事口占》:“药囿閒抛鹤觜锄,亲情还摘雪畦蔬。” 沙汀 《凶手》:“从庙门口望出去,已经看不见一只尖底背篼,也听不见一声鹤嘴锄掘土的声响了。”参见“ 鹤嘴镐 ”。
分類:鹤嘴锄
《漢語大詞典》:隶法(隸法)
谓隶书的笔法。 清 杨以增 《〈隶篇〉序》:“夫隶法善变,似异而实同。”
分類:隶书笔法
《国语辞典》:露锋(露锋)  拼音:lù fēng
写书法时,笔管斜执,笔锋偏就一边,此种笔法称为「露锋」。
《漢語大詞典》:盗杀(盜殺)
(1).史家之春秋笔法,国君为地位低贱的人所杀称“盗杀”。春秋·哀公四年:“王二月庚戌,盗杀 蔡侯申 。”史记·晋世家:“ 幽公 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 幽公 。”史记·楚世家:“ 声王 六年,盗杀 声王 ,子 悼王 熊疑 立。”
(2).杀死并据为己有;非法猎杀。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元史·刑法志一:“诸輒入禁苑,盗杀官兽者,为首杖八十七,徒二年,为从减一等,并刺字。”
(3).暗杀。 唐 司空图 《冯燕歌》:“传声莫遣有冤滥,盗杀 婴 家即我身。”
《漢語大詞典》:枯笔(枯筆)
(1).犹秃笔。多用为谦词。 宋 黄庭坚 《次韵文潜休沐不出》之二:“著书洒风雨,枯笔束如林。” 宋 陆游 《幽居述事》诗之四:“舴艋东归喜遂初,频拈枯笔赋闲居。” 元 方夔 《杂兴》诗之四:“勘破世纷无一事,又拈枯笔续前编。”
(2).国画和书法的一种笔法。指用蘸墨很少的毛笔作画或写字。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程邃 ﹞善画山水,纯用枯笔。” 邵宇 《谈木版水印画》:“刻版和印刷艺人们,根据原画的内容和笔意,持刀如笔,设色如画,既可做到细致入微,也可做到粗犷奔放,无论是枯笔的劲健断续,饱墨的水意荡漾,都能表达尽致。”
《漢語大詞典》:俗笔(俗筆)
(1).平庸的笔法。 宋 黄庭坚 《跋与徐德修草书后》:“ 钱穆父 、 苏子瞻 皆病予草书多俗笔。” 明 李东阳 《题赵子昂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今按,此书累有俗笔,当非 子昂 真蹟无疑。”
(2).平庸的写作方法。 明 李贽 《四书评·孟子一》:“‘不违农时’二节安放在中间,真有天马行空手段。若在俗笔,定倒在后。”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一:“俗笔必于篇终结锁,不然则迎头便喝。”
《國語辭典》:讽刺(諷刺)  拼音:fèng cì
1.以婉言隐语相讥刺。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2.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用讥刺或嘲讽的方式,呈现社会生活面貌。如:「这是一部讽刺社会乱象的电影。」
《漢語大詞典》:文实(文實)
(1).名实。墨子·经说下:“有文实也,而后谓之。无文实也,则无谓也。” 孙诒让 间诂:“谓有名实,始有所谓;无名实,则无所谓。”
(2).春秋笔法,谓字面上贬之,而实际上褒之。《公羊传·庄公四年》“缘恩疾者可也” 汉 何休 注:“不为文实者,方讳,不得贬。” 陈立 义疏:“ 僖公 元年传不与诸侯专封也。曷为不与?实与而文不与……所谓文实也。”又:“旧疏云:凡为文实者,皆初以常事为罪而贬之,然后计功除过。此 齐襄 功实未足除过,故传不为文实也。”
《國語辭典》:字势(字勢)  拼音:zì shì
书法、笔势。唐。薛存诚〈御题国子监门〉诗:「笔锋回明,字势动乾坤。」宋。苏轼〈书黁公诗后〉诗:「壁间馀清诗,字势颇拔俗。」
《国语辞典》:书谱(书谱)  拼音:shū pǔ
书名。唐代孙过庭撰,二卷。论述正书、草书的笔法章法精到入微。现存其手书真迹一卷,题为「书谱卷上」。
《國語辭典》:工笔(工筆)  拼音:gōng bǐ
中国绘画的一种表现方式。用笔工巧细密,著重细部的描绘。可分为「工笔白描」与「工笔重彩」二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