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73—740 【介绍】: 唐京兆长安人,字良士。头锐,时称笔头公。韩大敏侄。工文辞。举贤良方正科。时玄宗在东宫,亲问国政,休对策与赵冬曦并中乙科。历迁左补阙、礼部侍郎、知制诰、尚书右丞。玄宗开元二十一年,以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时政得失,言之未尝不尽,宋璟叹称仁者之勇。玄宗小有过,辄问左右:“韩休知否?”言乞,谏疏已至。后罢为工部尚书,迁太子少师。卒谥文忠。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73—739 字良士,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玄宗先天元年(712),中文可以经邦科,又举贤良方正科,授左补阙。历主客员外郎、司封员外郎、起居郎、中书舍人,迁礼部侍郎,兼知制诰。开元十二年(724)出为虢州刺史。以母丧去职,服除,为工部侍郎、知制诰,迁尚书右丞。开元二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不久转工部尚书,罢知政事。官终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二十七年卒,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肃宗宝应元年(762),重赠太子太师。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三上》。韩休工于文词,其诗被收入《朝英集》。《全唐诗》存诗3首,《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
全唐文·卷二百九十五
休。京兆长安人。初举贤良。元宗在春宫。亲问国政。对策乙第。擢礼部侍郎兼知制诰。开元二十一年拜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旋罢政事。迁太子少师。封宜阳县子。二十七年卒。年六十八。赠扬州大都督。谥曰文忠。宝应元年重赠太子太师。
《國語辭典》:笔心(筆心)  拼音:bǐ xīn
1.毛笔笔头的中心锋毛所在。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六。艺绝》:「南朝有姥,善作笔。萧子云常书用。笔心用胎发。」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二。书法下。永字八法》:「勒不得卧其笔,中高两头下,以笔心压之。」
2.装于铅笔、原子笔等内部,可供书写的固体石墨蕊或液态油墨。也作「笔芯」。
《國語辭典》:水笔(水筆)  拼音:shuǐ bǐ
1.硬质的毛笔。
2.自来水笔。
《漢語大詞典》:青毫
指毛笔笔头。毛笔笔头濡墨成黑色,故称。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外谪》:“万缕香烟浮碧鼎,半行珠玉染青毫。”
《漢語大詞典》:退笔冢(退筆塚)
见“ 退笔塚 ”。
亦作“ 退笔冢 ”。 埋秃笔头为冢。 唐 张怀瓘 书断·僧智永:“﹝ 智永 ﹞住 吴兴 永欣寺 ,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头瘞之,号为‘退笔塚。’。”后用为积年勤学之典。 清 钱谦益 《代书砚答》诗:“退笔冢中悲力尽,短檠墙角嘆交疎。”
《漢語大詞典》:斗笔(斗筆)
写大字用的毛笔,笔杆连接笔头处做成斗形。镜花缘第八八回:“那个美女两手执着斗笔,指着 风姨 、 嫦娥 道:‘尔等职掌风月,各有专司,如何无故越俎,搅乱文教?’” 王西彦 《古屋》第一部四:“旁边的一个 福建 漆器的笔筒里,正插满着各种大小的斗笔和毛笔。”
《漢語大詞典》:笔柱(筆柱)
毛笔头的中心部分。齐民要术·笔墨引 三国 魏 韦诞 《笔方》:“笔法……用衣羊青毛--缩羊青毛去兔毫头下二分许。然后合扁,捲令极圆。讫,痛頡之。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
《國語辭典》:钢笔(鋼筆)  拼音:gāng bǐ
1.金属笔尖,内有吸存墨水管的笔。
2.在钢版的蜡纸上写油印文件所用的笔。也称为「铁笔」。
《漢語大詞典》:毫心
指毛笔笔头的中心部分。 宋 黄庭坚 《林为之送笔戏赠》诗:“外貌虽铣泽,毫心或麄糲。”
《漢語大詞典》:土笔(土筆)
古代绘画起稿用的笔。因以淘澄的白色土裹作笔头,故称。 宋 邓春 画继·岩穴上士:“画家於人物,必九朽一罢。谓先以土笔扑取形似,数次修改,故曰九朽;继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罢。”
《國語辭典》:笔帽(筆帽)  拼音:bǐ mào
保护笔尖或笔头的套子。也称为「笔榻」、「笔套」。
《國語辭典》:鸭嘴笔(鴨嘴筆)  拼音:yā zuǐ bǐ
一种制图用具。尖端扁平分歧如鸭嘴,专用来蘸墨水画细线。
《国语辞典》:签字笔(签字笔)  拼音:qiān zì bǐ
一种笔管内装墨水,笔头不是金属,可供签字或书写的文具。
《国语辞典》:笔榻(笔榻)  拼音:bǐ tà
保护笔尖或笔头的套子。也称为「笔帽」、「笔套」。
《國語辭典》:笔套(筆套)  拼音:bǐ tào
保护笔尖或笔头的套子。也称为「笔帽」、「笔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