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童竖(童豎)
(1).未成年的宦官。周礼·天官·内竖“内竖” 汉 郑玄 注:“使童竖通王内外之命,给小事者,以其无与为礼,出入便疾也。”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二五:“童竖,寺人未冠者之名也。”
(2).小孩。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一:“蒙蘢荆棘生,蹊逕登童竖。” 唐 刘知几 史通·言语:“至如《鶉賁》《鸜鵒》,童竖之謡也。”
《國語辭典》:竖毛(豎毛)  拼音:shù máo
因惊惧而毛发竖立。《新唐书。卷一七九。李训等传。赞曰》:「若训等持腐株支大厦之颠,天下为寒心竖毛。」
《漢語大詞典》:竖亥(豎亥)
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淮南子·墬形训》:“使 竖亥 步自北极,至於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 高诱 注:“ 太章 、 竖亥 ,善行人,皆 禹 臣也。” 明 唐寅 《金粉福地赋》:“ 竖亥 健步,寻源于三岛。” 清 龚自珍 《送徐铁孙序》:“大海际南斗, 竖亥 不可復步。”
分類:人物
《骈字类编》:一竖(一竖)
北史萧宝夤传时梁武弟子西丰侯正德来降宝夤表曰正德既不亲亲安能亲人脱包此凶丑寘之列位百官是象其何诛焉臣衅结祸深痛缠骨髓日暮途遥报复无日岂区区于一竖哉
《漢語大詞典》:内竖(内豎,内竪)
(1).宫内小臣。《周礼·天官·序官》:“内竖倍寺人之数。” 郑玄 注:“竖,未冠者之官名。”周礼·天官·内竖:“内竖掌内外之通令。”礼记·文王世子:“﹝ 文王 ﹞鷄初鸣而衣服,至於寝门外,问内竖之御者曰:‘今日安否何如?’”
(2).亦作“ 内竪 ”。指宦官。后汉书·梁商传:“检御门族,未曾以权盛干法。而性慎弱无威断,颇溺於内竖。”《北史·乐运传》:“大尊比来一入后宫,数日不出。所须闻奏,多附内竪。”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倩霞》:“共选艷女三十人,各出一掌于穴外,而全身悉隐障中,使内竖导 林 入。”
《國語辭典》:宦竖(宦豎)  拼音:huàn shù
对宦官的贱称。《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臣案国旧典,宦竖之官,本在给使省闼,司昏守夜,而今猥受过宠,执政操权。」《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夫以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
分類:宦官贱称
《國語辭典》:竖刁(豎刁)  拼音:shù diāo
人名。生卒年不详。春秋齐人,为齐桓公寺人,甚受宠任。后桓公卒,与易牙、开方同乱齐国。
《國語辭典》:横竖(橫豎)  拼音:héng shù
1.横和直。如:「横竖长短相同可构成正方形。」
2.纵横交错。南朝梁。简文帝〈明月山铭〉:「緅色斜临,霞文横竖。」
3.反正,无论如何。《西游记》第二○回:「横竖想只在此山,我们寻寻去来。」《红楼梦》第二一回:「横竖我不出门,又不戴冠子勒子,不过打几根散辫子就完了。」
《國語辭典》:倒竖(倒豎)  拼音:dào shù
倒著竖立。《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举子听得,不觉双眉倒竖,两眼圆睁。」《红楼梦》第七五回:「月色惨淡,也不似先明朗,众人都觉毛发倒竖。」
分類:倒着竖立
《國語辭典》:竖立(豎立)  拼音:shù lì
物体垂直地面立起来。如:「将被台风吹倒的电线杆竖立起来。」
《漢語大詞典》:樵竖(樵豎)
打柴的孩子。 明 袁宏道 《园亭纪略》:“所谓崇冈清池,幽峦翠篠者,已为牧儿樵竖斩草拾砾之场矣。”
分類:打柴孩子
《漢語大詞典》:竖儿(豎兒)
竖子,小人。 唐 李贺 《感讽》诗之二:“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
分類:小人
《漢語大詞典》:孽竖(孽豎)
邪恶的坏人。新唐书·李绛传:“今孽竖就禽,方收威柄,遽以偏将莅本军,纲纪大紊矣!”
分類:邪恶坏人
《國語辭典》:直竖(直豎)  拼音:zhí shù
向上竖起。如:「看了这部恐怖电影,令人寒毛直竖。」《儒林外史》第四九回:「只见一个四十多岁的大汉,两眼圆睁,双眉直竖,一部极长的乌须,垂过了胸膛。」《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觉得窗缝里透进一缕凉风来,吹得寒毛直竖,便又躺下。」
分類:直竖直立
《漢語大詞典》:群竖(羣豎)
(1).一群小人。后汉书·董卓传:“其垒壁羣竖,竞求拜职,刻印不给,至乃以锥画之。”
(2).用作詈词。后汉书·袁术传:“豪桀自附於 绍 。 术 怒曰:‘羣竖不从吾,而从吾家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