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大詞典》:窃鈇(竊鈇)
亦作“ 窃斧 ”。
(1).《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后以为目随心乱的典故。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然而於窃鈇而知心目之可乱,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间,於拾煤而知圣贤之可疑。” 宋 苏轼 《辨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然至於窃斧而知心目之可乱,於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於拾煤而知圣贤之可惑。”
(2).谓王者大权被人所窃。 唐 刘知几 《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案 周 当 战国 之世,微弱尤甚,故君疑窃斧,臺名逃债。”
(1).《列子·说符》:“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抇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復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后以为目随心乱的典故。 唐 刘禹锡 《上杜司徒书》:“然而於窃鈇而知心目之可乱,於掇蜂而知父子之可间,於拾煤而知圣贤之可疑。” 宋 苏轼 《辨试馆职策问札子》之二:“然至於窃斧而知心目之可乱,於投杼而知母子之可疑,於拾煤而知圣贤之可惑。”
(2).谓王者大权被人所窃。 唐 刘知几 《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案 周 当 战国 之世,微弱尤甚,故君疑窃斧,臺名逃债。”
《漢語大詞典》:窃攘(竊攘)
(1).谓窃据帝王之位。《新五代史·十国世家序》:“自 唐 失其政,天下乘时,黥髠盗贩,衮冕峨巍, 吴 暨 南唐 ,姦雄窃攘。”
(2).侵犯。 明 沈鲸《双珠记·姑妇相逢》:“胡奴窃攘,肆干戈,鼎沸多方。生黎涂炭,景凄凉。”
(3).剽窃。 宋 欧阳修 《笔说·薛道衡王维诗说》:“若‘漠漠水田飞白鷺,阴阴夏木囀黄鸝’,终非己有,又何必区区於窃攘哉!”
(2).侵犯。 明 沈鲸《双珠记·姑妇相逢》:“胡奴窃攘,肆干戈,鼎沸多方。生黎涂炭,景凄凉。”
(3).剽窃。 宋 欧阳修 《笔说·薛道衡王维诗说》:“若‘漠漠水田飞白鷺,阴阴夏木囀黄鸝’,终非己有,又何必区区於窃攘哉!”
《漢語大詞典》:侵窃(侵竊)
侵占窃据;侵吞窃取。 北齐 魏收 《为侯景叛移梁朝文》:“蚁攒蚋集,侵窃边鄙。”《北齐书·冯翊王高润传》:“开府 王迴洛 与六州大都督 独孤枝 侵窃官田,受纳贿赂, 润 按举其事。”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京城侵窃之敝》:“修内前涉子木,计用方团三千三百条,再差职方员外郎 陈昭素 计之,只用三百条。京城侵窃之弊如此。”
《骈字类编》:三窃(三窃)
宋 程俱 次韵江子我见寄长句 一登文石趋宣室,三窃蟠桃向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