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77,分26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分类词汇(续上)
中饥
粗细
这样
次骨
极挚
上根
较比
支数
有点
生番
诗颠
澈骨
没底
十足
独甚
《漢語大詞典》:中饥(中飢)
中等程度的饥荒。汉书·食货志上:“小飢则发小孰之所歛,中飢则发中孰之所歛,大飢则发大孰之所歛,而糶之。”
《國語辭典》:粗细(粗細)  拼音:cū xì
粗糙、细致的程度。《红楼梦》第七七回:「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搀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
《國語辭典》:这样(這樣)  拼音:zhè yàng
这种、如此。指事情的性质、状态、方式、程度等。《儒林外史》第四一回:「这样的事,我们管他怎的?」
《國語辭典》:次骨  拼音:cì gǔ
比喻深刻至骨。《史记。卷一二二。酷吏传。杜周传》:「然重迟,外宽,内深次骨。」南朝梁。刘协《文心雕龙。奏启》:「是以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瑕,次骨为戾,复似善骂,多失折衷。」
分類:入骨程度
《漢語大詞典》:极挚(極摯)
所达到的最高程度。《汉书·叙传上》:“伏 周 孔 之轨躅,驰 颜 閔 之极挚,既繫挛于世教矣,何用大道为自眩曜?” 颜师古 注引 刘德 曰:“挚,至也,人行之所极至。”
分類:高程程度
《漢語大詞典》:上根
(1).佛家语。上等根器。指对佛法的领悟程度属于上等。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修六度。” 宋 陈善 扪虱新话·韩文公与大颠论佛法:“今 大颠 与首座侍者三人,互相引发,皆迥絶言议之表,所谓为上根者説大乘法因果报应,文字语言固不论也。”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二出:“下方有个 金婴 ,虽在尘世,却有上根,他妻子 钟氏 ,原是 灵山 上一个比丘尼。”
(2).指具有上等根器的人。 清 龚自珍 《妙法莲华经四十二问》:“就三周而论,为上根説法,授上根记,初善也。”
《漢語大詞典》:较比(較比)
(1).就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的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三侠五义》第一一六回:“各处结彩悬花,点缀灯烛,又有笙簫鼓乐,杂剧声歌,较比往年生辰不但热闹,而且整齐。”《天雨花》第一回:“公子暗暗心中想:果然好个美佳人!较比我那 桓小姐 ,看来略逊两三分。”
(2).副词。表示具有一定程度。 老舍 《骆驼祥子》一:“ 祥子 ,在与‘骆驼’这个外号发生关系以前,是个较比有自由的洋车夫。”
《漢語大詞典》:支数
表示纤维和纱线粗细程度的一种单位。以一定重量的纤维或纱线在公定回潮率时所具有的长度表示。分英制支数和公制支数两种。前者多用于棉纱线;后者多用于毛、麻和化纤混纺纱线。现已统一改用特克斯(简称“特”),支数不再单独使用。
《國語辭典》:有点(有點)  拼音:yǒu diǎn
表示数量很少或程度不深。《红楼梦》第六七回:「我不看你刚才还有点怕惧儿,不敢撒谎,我把你的腿不给你砸折了呢。」《文明小史》第二四回:「但是閒居乡里,又不甘心;家下纵还有点积蓄,是用得尽的。」
《漢語大詞典》:生番
(1).旧时侮称文明发展程度较低的人。多指少数民族或外族。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十一:“惟 凉山 内生番……多不火食。”清史稿·穆宗纪二:“ 日本 兵船抵 臺湾 登岸,与生番寻衅。”
(2).喻凶残野蛮的人。 杨朔 《春在朝鲜》:“那些挂着文明幌子的食人生番不能扳着地球倒转,就永远不能毁灭人类光明灿烂的世界。”
《漢語大詞典》:诗颠(詩顛)
亦作“ 诗癲 ”。 谓读诗和作诗到如醉如痴的程度。 唐 贾至 《赠陕掾梁宏》诗:“ 梁子 工文四十年,诗颠名过草书颠。” 宋 杨万里 《读〈笠泽丛书〉》:“拈着 唐 诗废晚餐,傍人笑我病诗癲。” 清 黄景仁 《夜起》诗:“诗颠酒渴动逢魔,中夜悲心入寤歌。”
分類:作诗程度
《漢語大詞典》:澈骨
透骨。比喻程度很深。 清 魏源 《湘江舟行》诗之三:“絶无坼裂痕,澈骨青苍峭。” 茅盾 《创造》一:“这样的争执,当第一、二次发生时,两人的确都曾认真的烦恼过,但后来发现了和解时的澈骨的美趣。”
分類:程度
《漢語大詞典》:没底
(1).没有底止。形容程度深。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这事可糟了!糟很了!糟的没底儿了!”如:再能抱上个胖小子,就好得没底啦!2.心中无数;无把握。如:这事儿能不能办成功,我实在没底。
分類:有底程度
《國語辭典》:十足  拼音:shí zú
1.到达非常充足的程度。如:「活力十足」、「趣味十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八回:「那姓朱的,是官派十足的人。」
2.成色纯正。如:「十足的黄金」。
《漢語大詞典》:独甚(獨甚)
特甚。表示程度特别严重。太平御览卷七七引吕氏春秋:“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独甚。存亡安危,勿求於外,务在自知。”按,今本吕氏春秋·自知作“犹其”。 陈奇猷 校释引 毕沅 曰:“ 孙 云:‘《御览》七十七作……“独甚”。此“犹其”二字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