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蚩尤戏(蚩尤戲)  拼音:chī yóu xì
一种古代技艺。秦汉间人相传蚩尤鬓发如剑,头上长角,与人相斗则以角抵人。故民间以此为戏,演出者头戴牛角,而相互抵触。南朝梁。任昉《述异记》卷上:「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漢語大詞典》:跑驴(跑驢)
陕北 一种民间传统舞蹈。少女身系布制驴子,表演骑驴串亲的舞蹈动作。《人民日报》1982.1.17:“春节期间县里将举行大秧歌会演,有 陕北 大秧歌、水船、跑驴……等十几种传统节目。”
《國語辭典》:跑旱船  拼音:pǎo hàn chuán
一种民俗表演活动。由扮演女子的人站在用木片或布饰扎成的无底船中,将船舷挂在身上,手持木桨做划行状;另一人搭配表演老年船夫,边行边舞,似行于水上。辅之以乐人伴奏及诙谐的表演。《儿女英雄传》第三八回:「老爷听了心中暗喜,连忙进去,原来却是起子跑旱船的。」也作「跑法船」、「旱船舞」、「撑旱船」、「采莲船」。
《漢語大詞典》:狮子滚绣毬(獅子滚繡毬)
见“ 狮子滚绣球 ”。 一种民间舞蹈。通常是两人合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武士手持彩球,逗弄狮子。
《漢語大詞典》:狮子滚绣球(獅子滚繡球)
亦作“狮子滚绣毬”。一种民间舞蹈。通常是两人合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武士手持彩球,逗弄狮子。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仙佛》:“《江西大志》:﹝ 明 ﹞ 嘉靖 时,烧造瓷器,所画有抢龙珠、狮子滚绣毬、八仙过海等名。” 朱剑 《青石堡》引子:“另外,还有舞龙灯,挑花担,狮子滚绣球;那场景,那气派,真不亚于城里的大戏院。” 冰心 《我的学生》:“以后的三年里,她如同狮子滚绣球一般,无一时不活动,无一时不是使出浑身解数的在活动。”
《漢語大詞典》:耍大头(耍大頭)
宋 代瓦舍中演出的一种民间舞蹈。因演员戴大头面具表演,故称。《西湖老人繁胜录》:“耍大头、谈諢话, 蛮张四郎 。”按, 宋 代的《耍大头》与 元 、 明 、 清 流传的《大头和尚》一脉相承。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城东内外有“戴面具耍大头和尚,聚观无男女”的记载。近年舞蹈工作者亦用以编演《大头娃娃舞》等儿童舞蹈。
《國語辭典》:软木画(軟木畫)  拼音:ruǎn mù huà
一种民间雕刻工艺。材料以栓木为主,于上浮雕出各式花鸟山水、亭台楼阁等风景。
《國語辭典》:拉洋片  拼音:lā yáng piān
一种盛行于民国初年的民俗杂艺,是电影未流行前的娱乐杂技。以敲打锣鼓方式招揽生意,将各种彩色的画片或西洋景物,挂于装有凸透镜的木箱中,一面说唱画片的内容一面换片,如电影般的供人观赏。唱词多七字句,唱腔则多为当地的民歌小调。也称为「拉大片」、「西洋景」、「西洋镜」。
《漢語大詞典》:街头影戏(街頭影戲)
即西洋景。一种民间文娱活动的装置。 萧红 《生死场》五:“﹝ 平儿 ﹞又走到敲铜锣搭着小棚的地方去挤撞,每人化一个铜板看一看‘西洋景’(街头影戏)。那是从一个嵌着小玻璃镜,只容一个眼睛的地方看进去,里面有一张放大的画片活动着。”
《漢語大詞典》:漫瀚调(漫瀚調)
内蒙古 西部地区流行的一种民歌。曲调融和了 蒙 、 汉 民歌的特点。
《漢語大詞典》:卖蒙懂(賣懞懂)
亦作“ 卖懵董 ”。犹言卖痴呆。 宋 时的一种民俗。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元旦上·卖蒙懂:“《岁时杂记》:元日五更初,猛呼他人,他人应之,即告之曰:‘卖与尔懞懂。’卖口吃亦然。” 明 田汝成 西湖游览志馀·偏安佚豫:“祀先之礼,则或昏或晓,各有不同,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餳、烧朮、卖懵董等事,率多 东都 之遗风焉。”亦省作“ 卖懵 ”。 宋 周密 武林旧事·岁晚节物:“如饮屠苏、百事吉、胶牙餳、烧朮、卖懵等事,率多 东都 之遗风焉。”
分類:种民民俗
《漢語大詞典》:卖口吃(賣口吃)
宋 时新年的一种民俗。谓将口吃转移给人。参见“ 卖懞懂 ”。
《國語辭典》:面塑(麵塑)  拼音:miàn sù
一种民间技艺。用彩色的糯米面捏成各种人物。参见「捏面人」条。
《漢語大詞典》:燎草儿(燎草兒)
我国北方的一种民俗。农历年三十下午,到祖坟上烧纸,然后点燃谷秸,持回家中,意在引导“祖灵”回家过年。 梁斌 《红旗谱》三九:“哥儿俩胳膊底下夹着粟谷草,怀里揣着爆竹,到老坟上去燎草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