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哑哑(啞啞)  拼音:yā yā
拟声词:(1)形容小儿学语声。唐。于鹄 古词三首之二:「新长青丝发,哑哑言语黠。」《聊斋志异。卷二。口技》:「小儿哑哑,猫猫唔唔。」(2)形容鸟鸣声。《淮南子。原道》:「故夫乌之哑哑,鹊之唶唶,岂尝为寒暑燥湿,变其声哉。」唐。白居易〈慈乌夜啼〉诗:「慈乌失其母,哑哑吐哀音。」(3)形容车声。宋。陆游〈沧滩〉诗:「呕呕哑哑车转急,舟人已在沙际立。」
《漢語大詞典》:弄晴
(1).指禽鸟在初晴时鸣啭、戏耍。 前蜀 韦庄 《谒金门》词之一:“柳外飞来双羽玉,弄晴相对浴。”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一觉醒在枕上,听得远寺鐘敲,沿村鸡唱,林鸦檐雀格磔弄晴。”
(2).谓呈现晴天。 宋 陈克 《谒金门》词之七:“细草孤云斜日,一向弄晴天色。”
《漢語大詞典》:旧林(舊林)
指禽鸟往日栖息之所。也比喻故乡。 晋 陆机 《赠从兄车骑》诗:“孤兽思故藪,离鸟悲旧林。” 晋 陶潜 《归园田居》诗之一:“羈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唐 张说 《和魏仆射还乡》:“富贵还乡国,光华满旧林。” 唐 李白 《留别王司马嵩》诗:“愿一佐明主,功成还旧林。”
《漢語大詞典》:一羽
(1).一根羽毛。多用以喻轻或少。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汉 王符 潜夫论·释难:“是故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晋书·夏侯湛传》:“譬犹投盈寸之胶,而欲使江海易色;烧一羽之毛,而欲令大鑪增势。”
(2).指一只禽鸟。《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万乘至重;一羽甚微。从甚微之懽,忽至重之诫。”
《國語辭典》:喈喈  拼音:jiē jiē
拟声词:(1)形容和谐的钟鼓声。《诗经。小雅。鼓钟》:「鼓钟喈喈,淮水湝湝,忧心且悲。」(2)形容鸟鸣声。《诗经。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3)形容鸾铃声。《诗经。大雅。蒸民》:「四牡骙骙,八鸾喈喈。」
《國語辭典》:稻粱谋(稻粱謀)  拼音:dào liáng móu
为衣食生计打算。多喻无所作为而贪恋禄位。唐。杜甫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國語辭典》:毛衣  拼音:máo yī
1.禽鸟的羽毛。唐。韩偓 诗:「偏承雨露润毛衣,黑白分明众所知。」
2.毛皮作成的衣服。唐。白居易〈新乐府。西凉伎〉:「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3.用毛线织成的衣服。也称为「毛线衣」。
《漢語大詞典》:灵禽(靈禽)
(1).珍禽,神鸟。《乐府诗集·燕射歌辞三·晋朝飨乐章》:“振鷺涵天泽,灵禽下乐悬。” 南朝 梁简文帝 《七励》:“异草双条,灵禽比翼。” 前蜀 杜光庭 墉城集仙录·薛玄同:“安得方念鼓盆,灵禽叠降;正悲鸞镜,玄髮重生。”
(2).谓有灵性的禽鸟。《前汉书平话》卷中:“ 戚夫人 仰面长嘆,告雁:‘你是灵禽,肯与贱妾传一书信?’”
(3).对鸟的美称。 明 夏完淳 《魏文帝游宴》诗:“金塘宿灵禽,佳木垂华滋。” 清 王式丹 《题徐昭法先生涧上草堂画兼贻西照头陀》诗:“一树冬青半欲枯,枝上灵禽自儔伍。”
《漢語大詞典》:接翅
翅膀碰着翅膀。形容禽鸟多。 宋 张元干 《点绛唇》词:“山暗秋云,暝鸦接翅啼榕树。”参见“ 接翼 ”。
分類:翅膀禽鸟
《漢語大詞典》:接翼
翅膀挨着翅膀。多形容亲近。 汉 枚乘 《梁王菟园赋》:“翱翔羣熙,交颈接翼。” 南朝 梁 刘孝标 《辩命论》:“薰蕕不同器,梟鸞不接翼。” 后蜀 顾夐 《更漏子》词:“浓柳翠,晚霞微,江鸥接翼飞。”
《高级汉语词典》:咿喔
悲泣声
《國語辭典》:禽言  拼音:qín yán
1.禽鸟的鸣声。唐。宋之问〈谒禹庙〉诗:「猿啸有时答,禽言常自呼。」
2.一种诗体。由宋人梅尧臣所创。作者先依据禽鸟的鸣声命名,再由名字引发联想,抒写情感。宋。苏轼〈五禽言诗。叙〉:「梅圣俞尝作四禽言。余谪黄州,寓居定惠院。绕舍皆茂林修竹,荒池蒲苇。春夏之交,鸣鸟百族,土人多以其声之似者名之,遂用圣俞体作五禽言。」
《國語辭典》:扇动(扇動)  拼音:shān dòng
1.摇动、拍动。如:「鸟儿扇动翅膀,在天空翱翔。」
2.怂恿生事。《后汉书。卷五四。杨震传》:「中常侍樊丰及侍中周广、谢恽等更相扇动,倾摇朝廷。」《三国志。卷三八。蜀书。许靖传》:「迫于袁术,方命圮族,扇动群逆,津涂四塞。」也作「煽动」。
《國語辭典》:虫蚁(蟲蟻)  拼音:chóng yǐ
小的飞禽走兽。《水浒传》第六一回:「晚间入城,少杀也有百十个虫蚁。」《荡寇志》第五回:「看见虫蚁儿便去射,不论天上飞的,地下走的,树上歇的,但不看见,看见便一箭取来。」也作「虫鹥」。
《國語辭典》:虫豸(蟲豸)  拼音:chóng zhì
1.昆虫的通称。《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中之上》:「虫豸之类谓之孽,孽则牙孽矣。」
2.骂人轻贱的话。《三国志。卷五三。吴书。薛综传》:「日南郡男女裸体,不以为羞,由此言之,可谓虫豸,有腼面目耳。」《新五代史。卷二八。唐臣传。卢程传》:「尔何虫豸,恃妇家力也!」
《漢語大詞典》:微禽
微小的禽鸟。 晋 张华 《鹪鹩赋》:“惟鷦鷯之微禽兮,亦摄生而受气。” 晋 郭璞 《游仙诗》之四:“ 淮 海变微禽,吾生独不化。” 清 顾炎武 《酬族子湄》诗:“微禽难入海,寒木久生风。” 清 王韬 瓮牖馀谈·物异四则:“鸡虽微禽,而于五德之外,竟復具一德。”
分類:微小禽鸟
《國語辭典》:扑簌(撲簌)  拼音:pū sù
1.拟声词。形容振动的声音。如:「耳边扑簌一声,可能是蛇,也可能是野兔。」
2.形容落泪急而多的样子。如:「每想起途远的家乡,眼泪就扑簌的流个不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