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83 【介绍】: 唐僧。韶州浈昌人,一说韶州怀化人,俗姓叶。削发依南华寺通禅师,后谒耽源禅师,又参大沩山禅师,从学十余载。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慧寂。别立一派,称沩仰宗。常于空中作圆相,相中写“佛”字,以手势启悟人,称仰山门风。传有《仰山法示成图相》。敕谥智通大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83 俗姓叶,韶州浈昌(今广东南雄)人,一说怀化(今广东广州东南)人。17岁出家。后嗣沩山灵祐而得禅法,历住沩山达十四五年。晚住袁州仰山,世称仰山和尚。与灵祐同创沩仰宗,为禅宗五宗之一,在唐末五代影响颇大。卒后,于昭宗时赐号通智大师。《全唐文》卷八一三有陆希声撰《仰山通智大师塔铭》。《祖堂集》卷一八、《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一有传,诸书存其诗偈5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全粤诗·卷一二
释慧寂(八○七 — 八八三),俗姓叶。韶州怀化(今韶关)人。年九岁,于广州和安寺投不语通禅师出家。十四岁,父母取归,欲与婚媾。不从,断手二指,跪致父母前,以明礼佛之志。父母乃许之。再诣通禅师处,得披剃,未登具,即游方。初谒耽源,后参沩山,为南岳下四世,沩山祐禅师法嗣。于袁州仰山,开沩仰宗,世称仰山和尚。唐僖宗中和三年卒,年七十七。谥智通禅师。南唐释静释筠《祖堂集》卷一八、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九有传。偈颂五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韶州浈昌叶氏子。年十五。恳求出家。父母不听。十七恳愈甚。犹未许也。其夜忽有白光二道。贯其舍。察其所从来。则自曹溪发也。寂亦左断无明指及小指。以进曰。敢以奉酬劬劳之德。于是遣依通禅师于南华薙染。年十八。即以沙弥进道。初访耽源。已觉升堂。后见沩山。遂能臻奥。问沩山云。如何是真佛住处。沩云。以思无思之妙。反思灵𦦨之无穷。思尽还源。此性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是执侍久之。遂往江陵受戒。乃参岩头。岩举拂子。寂展坐具。岩置拂子于背后。寂以坐具搭肩上出。岩云。我不肯汝放。品肯汝收。问石室云。佛之与道相去几何。室云。道如展掌。佛似握拳。即辞室。室门送召云。莫一向去。已后却来我边。寂归沩山居十年。父子酬唱。及应接他机。具见别录。后自王莽山。迁止仰峤。随缘展化。言句尤繁。上堂云。汝等诸人。各自回光反照。莫记吾言。汝从无始劫来。背明投暗。妄想根深。卒难顿拔。吾之所言。盖欲夺汝觕识。如将黄叶止啼。有什么是处。僧问。禅宗顿悟。毕竟入门的意如何。寂云。此事极难。若是祖师门下。上根上契。一闻千悟。得大总持。其馀根随智劣。若不安禅静虑。到者里总须茫然。僧云。此外还别有方便。令学人得入也无。寂云。别有别无。徒令汝心不安。且道。汝是什么处人。僧云幽州人。寂云汝还思彼处否。僧云常思。寂云。彼处楼台林苑。人马骈阗。汝反思时。还有许多般否。僧云。某甲到者里。一切不见有。寂云。汝解犹在境。信位即是。人位即不是。据汝所解。只得一玄。向后得座披衣。自看去好。僧礼谢而去。 寂于未迁化之数年前。有偈云。年满七十七。老去是今日。任性自浮沈。两手攀屈膝。逮兹果于韶州东平山抱膝而化。时年七十七。后谥智通大师妙光之塔。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人也。登年十五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尚为息慈。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耽源。数年良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也。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条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大师曰智通塔号妙光矣。今传仰山法示成图相行于代也。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叶。韶州须昌人。年十五。恳出家。父母不听允。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父母知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削染。年十八营持道具。先见耽源。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跛。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胄就寂请伽陀。乃将纸𦘕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不思而知。落第四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倏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曰智通。塔号妙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07—869 【介绍】: 唐僧。诸暨人。俗姓俞。幼年出家。宣宗大中末,行禅法于新丰山。后住豫章高安洞山,世称“洞山良价”。倡五位君臣说。卒谥悟本禅师。有《大乘经要》。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69 俗姓俞,会稽诸暨(今浙江诸暨)人。幼年出家,从五泄灵默披剃,21岁受具足戒,历参南泉普愿、沩山灵祐,后至湖南醴陵攸县参云岩昙晟,受其心印。宣宗大中末在新丰山大行禅法。后住豫章高安之洞山,世称洞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谥悟本禅师。良价倡五位君臣说,得其弟子曹山本寂发挥,创立曹洞宗。《宋高僧传》卷一二、《景德传灯录》卷一五有传。良价纂有《大乘经要》1卷。其语录收入《大正藏》。良价喜以诗偈阐扬佛理,撰《宝镜三昧歌》、《玄中路》、《新丰吟》、《纲要偈》等。其语录及《祖堂集》、《景德传灯录》、《天圣广灯录》等书中,存其诗偈36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会稽诸暨俞氏子。稚岁即从师于五泄山。逮二十一年。方获薙染。往嵩山受具戒。未几见南泉愿禅师。值马祖讳辰。南泉脩斋次。泉问众云。未审马大师还来否。众无对。价出云。有伴即来。泉指价谓众云。此后生甚堪雕琢。价云。和尚莫压良为贱。到沩山问云。忠国师无情说法话。闻之久矣。未究其微。请和尚今日与良价道。沩云。父母所生口。终不为汝道。价云。还有与和尚同道者否。沩云。此去有云岩道人。汝若见之。必为汝道。既到云岩。便问。无情说法什么人得闻。岩云。无情说法。无情得闻。价云。和尚闻否。岩云。我若闻。汝即不闻我说法。价云。若恁么。良价果不闻和尚说法也。岩云。我说法汝尚不闻。何况无情说法。价述偈云。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遂辞岩。岩云。什么处去。价云。未卜所止。岩云。莫湖南去。价云无。岩云。莫归乡去。价云无。岩云。早晚来也。价云。待和尚有住处即来。岩云。此去难得相见。价云。难得不相见。又问。和尚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貌得真否。如何秪对。岩云。但向伊道只者是。价良久。岩云。价阇梨。承当个事。大须子细。价犹未肯。后因过水睹影。乃有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他日因供养云岩真。有僧问云。先师道只者是。莫便是否。价云是。僧云。意旨如何。价云。当时几错会先师语。僧云。未审先师还知有也无。价云。若不知有。争解恁么道。若知有。争肯恁么道。大中末。盛化豫章高安之洞山。价问僧云。世间何处最苦。僧云。地狱最苦。价云不然。僧云。什么最苦。价云。袈裟下不明大事最苦。 价有疾。僧问云。还有不病者么。价云有。僧云不病者还看和尚否。价云。老僧看他有分。僧云。和尚争得看他。价云。老僧看时即不见有病。僧无对。 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剃发搭僧伽梨。命鸣钟。奄然逝。时弟子众悲号莫能已。价忽开目。喻众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脩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召主事僧曰。营斋。斋毕吾其逝矣。于是众情慕恋。乃持迟其斋。至于七日。而后告备。价亦随众。且谓其斋为愚痴斋。盖以其无般若气分也。及僧唱随意。则曰。临行之际。大率不可喧动。此斋所以示戒也。明日浴讫跏趺而逝。春秋六十三。戒腊四十二。后诏谥悟本。塔号慧觉。
宋高僧传·卷第十二 习禅篇第三之五
释良价。俗姓俞氏。会稽诸暨人也。少孺从师于五泄山寺。年至二十一。方往嵩山具戒焉。登即游方见南泉禅师。深领玄契。续造云岩疑滞顿寝。大中末于斯丰山大行禅法。后盛化豫章高安洞山。今筠州也。价以咸通十年己丑三月朔旦。命剃发披衣令鸣钟奄然而往。时弟子辈悲号。价忽开目而起曰。夫出家之人心不依物。是真修行。劳生息死于悲何有。沦丧于情太粗著乎。召主事僧令营斋。斋毕吾其逝矣。然众心恋慕从延其日。至于七辰食具方备。价亦随斋。谓众曰。此斋名愚痴也。盖责其无般若欤及僧唱随意曰。僧家勿事。太率临行之际喧动如斯。至八日浴讫端坐而绝。春秋六十三。法腊四十二。敕谥禅师曰悟本。塔号慧觉矣。 系曰。其却留累日古亦有之。如价之来去自由者。近世一人而已。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会稽人。幼岁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师骇然异之。指谒南泉。值马祖讳辰修斋。泉问众曰。来日设马祖斋。未审马祖还来否。众皆无对。师出对曰。待有伴即来。泉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师曰。和尚莫压良为贱。次参沩山。问南阳忠国师无情说法话。沩竖拂子。曰会么。师曰不会。请和尚说。沩曰。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师曰。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否。沩指造云岩。举前无情说法。甚么人得得岩曰。无情得闻。师曰。和尚闻否。岩曰。我若闻汝即。不闻吾说法也。师问为甚么不闻。岩竖起拂子。曰还闻么。师曰不闻。岩曰。我说法。汝尚不闻。况无情说法乎。师曰。无情说法。彰何典教。岩曰。岂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时。方始知。
僧智广 朝代:唐末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07—886 俗姓陈,唐末僧。善言未来之事。王审知入闽之初,传尝向其问十世之事,后皆验。卒谥正觉禅师。《十国春秋》卷九九有传,并录谶诗2则。《全唐诗》仅收1则于谶记类,《全唐诗续拾》补收1则。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8 【介绍】: 唐僧。福州人,俗姓黄,字子薰,又字涅槃。初为县狱卒,后弃而为僧。传有异术,出言成谶,时有应验。王审知入闽后,迎住泉州崇福院,赐号慧日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98 俗姓黄,字子薰,一字涅槃,福州(今属福建)人。初为县狱卒,后弃而为僧。传有异术,出言成谶,时有应验。王审知入闽后,迎住泉州崇福院,赐号慧日禅师。《十国春秋》卷九九有传。《全唐诗》谶记类收谶诗1则,另《春渚记闻》卷二、嘉靖《尤溪县志》等尚存3则谶诗。《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僧人。法名不详。僖宗中和间住池州翠微寺。《舆地纪胜》卷一九录其事迹,并存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五代时僧。俗姓李。据云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断发出家,潜遁远游。至湖南,嗣石霜庆诸。后居邵武龙湖寺,历三十余年而卒。谥圆觉禅师。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俗姓李,唐末至五代初禅僧。据云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断发出家,潜遁远游。至湖南,嗣石霜庆诸。后居邵武龙湖寺,历30余年而卒。谥圆觉禅师。《五灯会元》卷六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神僧传·卷第九
释普闻。唐僖宗第三子。生而吉祥。眉目风骨清真如画。性不茄荤。僖宗钟爱之。然以其无经世意。百计陶写之终不可回。中和元年天下乱。僖宗幸蜀。亲王宗室皆逃亡。闻断发逸游谒石霜诸。诸与语叹异曰。汝乘愿力而来乃生王家。脱身从我火中莲也。闻夜入室问祖师别传事。诸曰。待按山点头即向汝道。闻因契悟。依止数岁。乃请遍游名山。诸曰。逢乾即止。遇陈便住。于是远游。过昭武抵大乾。遥望山巅蔚然深秀。问父老曰。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陈嗣者。久隐其中。因悟师言。即拨草至山。陈嗣一见乃分坐同住。因乞菜种于嗣愿求斗斛。嗣曰。岂有斗斛与之一合。遂入山垦种。后谷口之人相谓曰。前日僧入山经今不出。必为虎所啖。往视之见茅庐一所。行者数人指呼百诺。而重冈复岭菜已青矣。盖耕种菜者。乃山神所投。行者乃虎也。陈嗣觉师之胜乃曰。吾居此每苦恶兽毒虫之多。公来皆屏迹。道德非吾所及。吾种之缘其属公乎。既而道德播闻缁徒云集。遂成巨刹。忽有老人跪请曰。我乃龙也。家于此山以行雨。不职上天有罚当死。愿赐救护。师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虽然汝可易形来。俄化为小蛇。师以锡杖引入净瓶。良久风雷挟坐榻山岳摇振。师宴坐达旦。天宇澄霁蛇自瓶出。有顷复为老人形而谢曰。若非藉师法力则血肉腥秽此地矣。无以报德。山中无水何以安众。当以水延师道场也。即于峻谷穷源刮成石穴涌泉一泓。始虽涓涓终焉衍溢。遂成一湖。今在半山龙湖之名。盖始于此。冱寒不冰大旱不竭。其流四出灌溉田数百顷。邦人神之建祠其上。岁时享祀焉。今遇上元乃师诞辰。龙必朝谢有祥云瑞气之应。院之右十五里有隋义宁欧阳太守之庙。即今福善王也。庙食至是历二百七十馀载。其神极灵祸福此邦。民敬畏之牲牢享祭无虚日。师见而闵焉。一日杖策之祠下。说偈见意。复与之约曰。能食素持不杀戒乃可为邻。是夕里之父老梦神云。我今受禅师戒不复血食。祭我当如比丘饭足矣。如是易血食以斋羞。至今遵之。神人相安。神显灵异。护持此山。或云。师尝与神以道力角胜负。庙傍有松巨干参天。师举手拗下拂地三匝。而神实拂其二。遂屈而从之。一日集徒曰。吾将他适。院事付聪教二门人。乃说偈曰。我逃世难来出家。宗师指示个歇处。住山聚众三十年。对人不欲轻分付。今日分明说以君。我敛目时齐听取。寺众凄然坚请且为佛法住世。师曰。汝等岂不知达磨只履西归普化全身脱去之旨耶。何以去来生灭视吾也。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应供。到彼僧房集。供罢就长者更觅一分与行者。长者谓师独行不诺所请。遂觅水一盂。噀杖为虎高驭而去。至开元寺。而龙湖寺僧至彼追之。乃祝之曰。吾不复归山中。已有聪禅师矣。故龙湖无开山祖师之塔。惟有跨虎庵基。为古今之證。又有禅师照水自写真像。至今存焉。敕谥圆觉禅师。凡有所祷其应如响。而院前有师所坐之杉。至今间生异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45—919 【介绍】: 五代时僧。郓州东平人,俗姓王。少依本州北菩提寺。唐懿宗咸通六年落发,后至滑州开元寺受戒。初攻律学,后弃而修禅。至江陵,白马寺僧慧勤荐其往从翠微无学,遂师之。僖宗文德元年,往居上蔡大通禅苑。昭宗光化中,居鄂州清平山安乐院。卒于寺。后周时谥法喜禅师。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一作慧觉。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世称肥田伏禅师。《祖堂集》卷九、《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祖堂集》录其诗偈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唐末时在世。初师夹山善会,后嗣洞山良价。因住随州土门小青林兰若,也称青林和尚。晚年移住洞山,又称后洞山禅师。所作偈颂,流传颇广。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初师夹山善会,后嗣洞山良价。因住随州土门小青林兰若,世称青林和尚。晚年移住洞山,又称后洞山禅师。《祖堂集》卷八、《景德传灯录》卷一七均有其传,录存师虔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嗣岩头全豁。后住福州罗源圣寿院。《景德传灯录》卷一七有传,并收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嗣青林师虔。后住韶州龙光院,世称龙光和尚。《景德传灯录》卷二〇、《五灯会元》卷一三有传,并录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唐末禅僧。嗣石霜庆诸。后住潭州宝盖山。《景德传灯录》卷一六有传,并录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58—946 【介绍】: 五代后晋禅僧。长安金城人,俗姓王。初掌书奏于神策军。年二十七,诣终南丰德寺出家。昭宗天复间南游,参乐普元安,得契心要。北还,居终南云居山。复游峨眉,过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终归长安,住永安禅院。卒谥净悟禅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八 传宗科
长安金城王氏子。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梦。佛像金色晃耀。因而有娠。及生岐嶷。稍长读书。能文辞。为神策军掌书奏。中尉器重之。年才二十又七。诣终南山丰德寺。礼广度禅师。去饰受具。而家人莫之知也。天复中。南谒乐普。器之。容入室。仍典园务。有僧辞乐普。普问云。四面是山。阇梨向什么处去。其僧不能答。苦求静代答。静云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那碍野云飞。且嘱其僧曰。如和尚问。慎不可道是某甲语也。后僧既以此语答乐普。普诘之曰。此非汝语。果谁语邪。僧具以静对。至晚乐普上堂云。园中有五百人善知识。汝等勿轻视也。 寻辞乐普北还故山。结庐而止。复游峨眉。兴元连师王公礼重。旋归乡里。住永安禅院。僧问云。知有底人。道不得时如何。答知者个什么。云不可无也。答恁么只合道得。云道即不无。争柰语偏。答水冻鱼难跃。山寒花发迟。问云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答异境灵松。睹者皆羡。云见后如何。答叶落已枝摧。风来不得韵。开运丙午。冬鸣虔稚。集僧嘱累。归方丈。东向右胁而化。寿八十九。僧腊六十。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得舍利数千粒。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塔于长安义阳乡。静平居多异。洗沐往往舍利殒坠。必自收閟。不以示人。且戒弟子。勿外传。尝禅寂。群鹤驯狎庭际。若听法状。静恐有见者。每使人驱去之。
宋高僧传·卷第十三 习禅篇第三之六(正传十七人附见六人)唐东京封禅寺圆绍传
释善静。俗姓王氏。长安金城人也。父朗唐威州刺史。母李氏。因梦圣容照烂金色。遂尔娠焉。及生岐嶷殆乎知学博通群言。因掌书奏于神策军。中尉器重之。忽厌浮幻。潜诣终南丰德寺礼广度禅师。时年二十七也。洎乎削染受具。天复中南游乐普。见元安禅裔乃融心要。北还化徒于故里。结庐于终南云居山。道俗归之如市。又起游峨嵋。礼普贤银色世界回兴元。连帅王公礼重留之。后还故乡已黍离矣。留守王公营永安禅院以居之。以开运丙午岁冬。鸣椎集僧嘱累还方丈。东向右胁而化。俗寿八十九。僧腊六十。黑白之众若丧严亲。明年正月八日。茶毗于城南。获舍利数千粒。汉乾祐三年庚戌八月八日。迁塔于长安义阳乡。石塔岿然。初静率多先觉往游𤏡道。避昭宗之蒙尘。又生平洗沐舍利陨落皆收秘不许弟子示人。又尝禅寂次。窗外无何有白鹤驯狎于庭。若有听法之意。静令人驱斥之。凡此殊徵有而不有。晋昌军府主郭公归信焉。营构禅院命以居之。翰林学士鱼崇谅为塔铭述德焉。次杭州龙华寺释灵照。本高丽国人也。重译而来学其祖法。入乎闽越得心于雪峰。苦志参陪以节俭勤于众务。号照布纳焉。千众畏服。而言语似涉岛夷。性介特以恬淡自持。初住齐云山。次居越州鉴清院。尝秖对副使皮光业。语不相投。被举摈徙龙兴焉。及湖州太守钱公造报慈院请住。禅徒翕然。吴会间僧舍三衣披五纳者不可胜计。忠献王钱氏造龙华寺。迎取金华梁傅翕大士灵骨道具寘于此寺。树塔命照住持焉。终于此寺。迁塔大慈山之峰。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晚唐禅僧。与夹山善会同时。《祖堂集》卷五存其诗偈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僧仪晏 朝代:五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6—990 【介绍】: 五代时僧。湖州人。俗姓许。少游历诸方。已而归省父母,入定于舍旁陈司徒庙丛竹间,蚁蠹其衣,败叶没髀。旋诣括苍,参禅德严,遂剃发为僧。尝摘桃山间,浃旬不归,忽见攀桃倚石,泊然在定。后晋出帝开运中游江郎崖,睹石龛,命弟子慧兴垒石塞门,入定经年乃出。后回信安乌巨山。为吴越国君钱俶医目疾,因赐号“开明禅师”。宋太宗淳化元年示寂。
补续高僧传·习禅篇
乌巨山仪晏禅师。吴兴许氏子。于唐乾符三年。将诞之夕。异香满室。红光如昼。光启中。随父镇信安。强为娶。师不愿。遂历诸方。机契镜清。归省父母。乃于郭南。创别舍以遂师志。舍旁陈司徒庙。有凛禅师像。师往瞻礼。失其所之。后郡守展祀。祠下见师入定庙后丛竹间。蚁蠹其衣。败叶没䏶。或者云。是许镇将子也。自此三昧。或出或入。子湖讷禅师。未知师造。问曰。子所住定。盖少乘定耳。时方啜茶。师呈起橐曰。是大是小。讷骇然。寻谒栝仓唐山德严禅师。严问汝何姓。曰姓许。严曰谁许汝。曰不别。严嘿识之。遂与剃染。尝令摘桃。浃旬不归。往寻见师攀桃倚石。泊然在定。严鸣指出之。开运中。游江郎岩。睹石龛。谓弟子慧兴曰。予入定此山。汝当垒石塞门。勿以吾为念。兴如所戒。明年。兴意师长往。启龛视之。师素发披肩。胸臆尚煖。徐自定起。了无异容。复回。乌巨侍郎慎公。镇信安。馥师之道。命义学僧守荣。诘其定相。师不与之辩。荣意轻之。时信安人。竞图师像而尊事。皆获舍利。荣因愧服。礼像谢𠎝。亦获舍利。叹曰。此后不敢以浅解测度矣。钱忠懿王。感师见梦。遣使图像。至。适王患目疾。展像作礼。如梦所见。随雨舍利。目疾顿瘳。因锡号开明。及述偈赞。宝器供具千计。端拱初。太宗皇帝闻师定力。诏本州加礼津发赴阙。师力辞。僧再至谕旨。特令肩舆入对便殿。命坐赐茗。咨问禅定。奏对简尽。深契上旨。丐归。复诏入对。得请还山。送车塞途。淳化元年示寂。寿一百十五。腊五十七。阇维白光属天。舍利五色。邦人以骨塑像。至今州郡雨旸祷之。如向斯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