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23,分2页显示  上一页  1
分类词汇(续上)
造殃
四祸
养殃
祸国殃民
笔祸
弩下逃箭
溺口
撩蜂剔蝎
《漢語大詞典》:造殃
制造祸殃。《敦煌变文集·地狱变文》:“头头增罪,种种造殃,死值三涂。”
《漢語大詞典》:四祸(四禍)
指穷兵黩武造成的四大祸殃危害其国。管子·兵法:“举兵之日而境内贫;战不必胜;胜则多死;得地而国败。此四者用兵之祸者也。四祸其国而无不危矣。”
《漢語大詞典》:养殃(養殃)
谓酿成并助长祸殃。韩非子·八奸:“为人臣者尽民力以美宫室臺池,重赋歛以饰子女狗马,以娱其主而乱其心,从其所欲,而树私利其间,此谓养殃。”
《國語辭典》:祸国殃民(禍國殃民)  拼音:huò guó yāng mín
使国家和人民都受到灾祸。如:「这些汉奸祸国殃民,无恶不作,令人痛恨。」也作「病国殃民」。
《漢語大詞典》:笔祸(筆禍)
谓因写作所遭的祸殃,如文字狱之类。 鲁迅 《坟·题记》:“假如遭到笔祸了,你以为他就尊你为烈士了么?”
《漢語大詞典》:弩下逃箭
喻近者反能免遭祸殃。因弩箭射远不射近,故有此喻。 宋 文莹 《湘山野录》卷下:“今若匿得吾一身,则脱汝辈数家之祸,然万无搜近之理,所谓‘弩下逃箭’也。”
《漢語大詞典》:溺口
谓因言语不慎,招人怨恨而遭祸殃。语本《礼记·缁衣》:“小人溺於水,君子溺於口。” 孔颖达 疏:“君子溺於口者,言卿大夫之君子以口伤人,而致怨恨,遂被覆没,亦如溺於水不能自治也。”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诚使邪蒿必斥,自严溺口之防;定知摛藻为华,竚入点头之选。”
《漢語大詞典》:撩蜂剔蝎
喻惹犯恶人,自取祸殃。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元 无名氏 《射柳捶丸》第一折:“见如今无名草寇侵边上,他正是撩蜂剔蝎将残生丧。”《水浒传》第二六回:“我本待声张起来,却怕他没人做主,恶了 西门庆 ,却不是去撩蜂剔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