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玉精神
谓女子的美好神态。 元 于伯渊 《点绛唇·忆美人》套曲:“你这般玉精神、花模样,赛过玉天仙。” 明 陈铎 《集贤宾·秋怀》套曲:“这些时玉精神为花消瘦了,害的来难画难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歌才发,灯未昏,佳人重抖玉精神。”
《漢語大詞典》:安歌
神态安详地歌唱。《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王夫之 通释:“安歌,声出自然。”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寧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唐 羊士谔 《乾元初赋诗十四韵刻于石壁》:“横吹多凄调,安歌送好音。”
《國語辭典》:神似  拼音:shén sì
神态、气韵极为相似。如:「十分神似」、「他画的春晓鸡啼,形肖神似,栩栩如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三回:「幸喜写的一笔好字,并且善变字体,无论颜、柳、欧、苏,都能略得神似。」
《漢語大詞典》:视瞻(視瞻)
(1).观看瞻望。礼记·曲礼上:“将入户,视必下,入户奉扃,视瞻毋回。” 汉 贾谊 新书·傅职:“视瞻俯仰,周旋无节。” 宋 陈师道 《上范相公书》:“永惟道德之流,宜有神明之相,起居自若,瘴癘不侵,药石未施,视瞻如故。”
(2).形容顾盼的神态。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后 去 数召姬 荣爱 与饮, 昭信 復譖之,曰:‘ 荣姬 视瞻,意态不善,疑有私。’”宋书·武帝纪上:“ 刘裕 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蚤为其所。”世说新语·言语“ 嵇中散 语 赵景真 ” 刘孝标 注引 晋 嵇绍 《赵至叙》:“先君尝谓之曰:‘卿头小而鋭,瞳子白黑分明,视瞻停諦,有 白起 风。’”
《國語辭典》:憨态(憨態)  拼音:hān tài
娇痴的态度。如:「憨态可掬」。
《漢語大詞典》:怨色
怨恨的神态。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伊尹 放 大甲 而相之,卒无怨色。”《淮南子·诠言训》:“方船济乎 江 ,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 鲁迅 《彷徨·伤逝》:“ 子君 有怨色,在早晨,极冷的早晨,这是从未见过的,但也许是从我看来的怨色。”
分類:怨恨神态
《漢語大詞典》:媚色
取悦于人的神态。 明 宋濂 《丽水黄府君墓铭》:“﹝ 黄许 ﹞性刚严,逢人不能为卑辞媚色。”
分類:取悦神态
《國語辭典》:形态(形態)  拼音:xíng tài
1.形状姿态。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九。唐朝上》:「尤善鹰鹘鸡雉,尽其形态。」
2.事物在某一条件范围下所呈现的模式。如:「思想形态」。
3.词的语法形式变化。
《漢語大詞典》:花魄
花的神态。 宋 范成大 《风止》诗:“柳魂花魄都无恙,依旧商量好作春。”
分類:神态
《漢語大詞典》:持颐(持頤)
以手托腮。形容神态专注安详。庄子·渔父:“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唐 温庭筠 《咏寒宵》:“话穷犹注睇,歌罢尚持颐。” 宋 苏轼 《越州张中舍寿乐堂》诗:“持颐宴坐不出面,收揽奇秀得十五。”
《漢語大詞典》:惊魄(驚魄)
受惊的神态。 唐 孟郊 《上昭城阁不得于从侄僧悟空院叹嗟》诗:“手手把惊魄,脚脚踏坠魂。” 宋 洪迈 《夷坚丁志·金陵邸》:“东边门自开,一奴蓬首出,青衫白袴,瞠目视之……士骇怖不能支,几欲堕地,惊魄小定,方摄衣正席。” 元 陈普 《壬辰日蚀》诗:“文臣髀肉不识马,武士惊魄怕见旗。”
分類:受惊神态
《國語辭典》:冷峭  拼音:lěng qiào
1.形容寒气逼人。宋。张来〈余向集贤殿试罢寓居京师追记春睡〉诗:「东风冷峭著衣寒,云影阴沉美睡天。」
2.形容人态度冷酷严峻、言语刻薄。如:「他那种冷峭的言语,真叫人受不了。」
《漢語大詞典》:倩盼
形容相貌美好,神态俏丽。语本《诗·卫风·硕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宋 张耒 《次韵秦观》:“嬋娟守重闺,倚市争倩盼。” 宋 陆游 《养生》诗:“倩盼作妖狐未惨,肥甘藏毒酖犹轻。”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诗话·唐人咏马嵬事皆大不敬引 清 祝德麟 《悦亲楼集·读白诗偶有所触因韵成篇》:“倩盼光合离,阿堵能传神。”
《國語辭典》:木然  拼音:mù rán
形容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如:「返家时看到住处被烧成灰烬,他木然站立,脑中一片空白。」
《漢語大詞典》:莹静(瑩静)
(1).晶莹洁白。 唐 刘禹锡 《和令狐相公玩白菊》:“莹静真琪树,分明对玉堂。”
(2).谓皮肤莹润、神态娴静。《老残游记》第八回:“里面出来一个十八九岁的女子……相貌端庄莹静,明媚閒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