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阴躁(阴躁)  拼音:yīn zào
中医上指阴寒极盛所致的躁扰、神志不安的徵候。临床表现为,冷汗自出,脉微欲绝,躁扰不安。
《漢語大詞典》:醉态蒙眬(醉態矇矓)
醉后神志迷糊,两眼半开半闭的样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董生:“﹝女﹞笑曰:‘何如?醉态矇矓,不知伊何,遂诬妄若此。’”
《国语辞典》:呆住  拼音:dāi zhù
因受惊吓或突发情形而致使一时神志恍惚,未能立即有所反应。如:「他走进屋内,看到里面一片凌乱,顿时呆住了。」
《国语辞典》:怅然若失(怅然若失)  拼音:chàng rán ruò shī
神志迷惘,若有所失的样子。《聊斋志异。卷七。牛成章》:「主人视其里居、姓氏,似有所动,问所从来。忠泣诉父名,主人怅然若失。」也作「怅然自失」。
《漢語大詞典》:忽忽悠悠
(1).形容神志恍惚。 谷峪 《强扭的瓜儿不甜》:“﹝她﹞脑子里发烧,忽忽悠悠,不知自己到了什么地方。”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赶她经过注射强心剂,忽忽悠悠缓醒过来。”
(2).形容悠闲。 梁斌 《播火记》三九:“这还用谁呢,自个儿赶吧!你坐在车上,忽忽悠悠,一会就到了。”
《國語辭典》:昏迷不醒  拼音:hūn mí bù xǐng
因强烈的刺激或撞击,使人意识受到障碍,对外界讯息失去反应。如:「他的头部因车祸受伤后,整个人就一直昏迷不醒。」
《國語辭典》:魂飞魄散(魂飛魄散)  拼音:hún fēi pò sàn
1.魂魄离体。比喻死亡。《西游记》第四一回:「可怜气塞胸堂喉舌冷,魂飞魄散丧残生。」
2.比喻非常恐惧害怕。《三国演义》第一○四回:「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红楼梦》第四四回:「那小丫头已经吓的魂飞魄散,哭著,只管碰头求饶。」也作「魄散魂飞」、「魂飘魄散」、「魂飞魄丧」、「魂销魄散」。
《国语辞典》:怅然自失(怅然自失)  拼音:chàng rán zì shī
神志迷惘,若有所失的样子。宋。苏辙《龙川别志。卷下》:「扫壁视之,中有一道人髣髴逆旅所见,题曰『神和子』,公怅然自失,所见正此也。」也作「怅然若失」。
《漢語大詞典》:沈溃(沈潰)
亦作“沉溃”。 谓神志异常昏乱。溃,通“ 憒 ”。
《漢語大詞典》:清醒白醒
谓神志清楚。《水浒传》第三一回:“休説 张团练 酒后,便清醒白醒时,也近不得 武松 神力。”儿女英雄传第二六回:“今日你怎的清醒白醒説的都是些梦话!”《花月痕》第四三回:“ 痴珠 清醒白醒,瞥见灯光一闪,有个侍儿,眉目十分媚丽。”
分類:神志清楚
《國語辭典》:神清气爽(神清氣爽)  拼音:shén qīng qì shuǎng
神气清朗,心情舒畅。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二。虬须客》:「长揖而坐,神清气爽,满坐风生,顾盼炜如也。」《镜花缘》第四四回:「小山接过,一面道谢,一面把灵芝吃了,登时只觉神清气爽。」也作「神清气朗」。
《漢語大詞典》:神志不清
神志错乱。例如:他因发烧而神志不清。
精神错乱。例如:神志不清的老人。
《漢語大詞典》:迷离惝恍(迷離惝恍)
谓神志或眼睛迷迷糊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惟留二百餘金,恰足两月餘酒食费,一家迷离惝恍,如梦乍回。”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能融景入情,得迷离惝恍之妙。”《孽海花》第四回:“庭中一半似银海一般的白,一半却迷离惝恍,摇曳着桐叶的黑影。”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还有一样最能引读者入于迷途的,是‘摘句’……读者没有见过全体,便也被他弄得迷离惝恍。”亦作“ 迷离徜恍 ”、“ 迷离徜仿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三回:“迷离徜仿疑团事,打破都从一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