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下流社会(下流社會)  拼音:xià liú shè huì
生活贫苦、地位低下的社会阶层。《文明小史》第二六回:「这种下流社会的种子,官府倒不驱逐么?」
《漢語大詞典》:下层社会(下層社會)
指旧时生活贫苦的社会阶层。 鲁迅 《集外集拾遗·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偶然得到一个可写文章的机会,我便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陆续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发表出来了。” 王士菁 《鲁迅传·革命民主主义者》:“在 鲁迅 的作品中,在和描写下层社会不幸的同时,也深刻地而不是肤浅地表达出了农民的反抗情绪,他们要求改变那种不合理的现状,即推翻封建制度旧秩序的情绪。”
《國語辭典》:新闻人物(新聞人物)  拼音:xīn wén rén wù
具有新闻价值,足以引起社会关注的人物。
《漢語大詞典》:新人新事
具有新的道德品质的人和体现新的高尚社会风尚的事。 老舍 《剧本习作的一些经验》:“每天打开报纸,我们不是马上发现,全国各处的工厂里、农村里、部队里、学校里、商店里、家庭里都有新人新事的出现么?”《福州晚报》1987.5.1:“来稿要求反映 福州 地区各条战线新面貌及新人新事、风土人情。”
《国语辞典》:农业社会(农业社会)  拼音:nóng yè shè huì
以农渔牧业为主要经济生产活动的社会。
《国语辞典》:农奴制度(农奴制度)  拼音:nóng nú zhì dù
一种封建时代的社会奴役制度。主要发展在欧洲十世纪中期之后,农奴在国有的或庄园主土地工作,以换取保护、生计等。因年代与区域不同而各地制度不一,例如,部分地区农奴没有领地,但也有部分地区的农奴在为领主劳动时,拥有自己的领地。参见「农奴」条。
《国语辞典》:民族精神  拼音:mín zú jīng shén
由民族的历史、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价值体系与生活连带感等所形构而成的集体意识与凝聚力之体现。
《国语辞典》:民族习性(民族习性)  拼音:mín zú xí xìng
同一民族文化的人因自然环境、历史形塑、社会条件、生活经验等的累积,对分类架构、评价、鉴赏、世界观所形成的知觉、理解与行动的秉性趋向。
《国语辞典》:平等主义(平等主义)  拼音:píng děng zhǔ yì
一种主张平等对待所有人,且保障每个人在政治、经济、社会各方面拥有相同权利的思想。
《国语辞典》:普及教育  拼音:pǔ jí jiào yù
一个国家为实现民主的理想,及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以提高人民知识水准为主旨,所实施的基本教育。
《国语辞典》:偏差行为(偏差行为)  拼音:piān chā xíng wéi
在一个社会团体或文化体系内,有其共同承认或接受的行为标准,凡违反这个标准或与它冲突的行为方式,通称为「偏差行为」。
《国语辞典》:膨胀缺口(膨胀缺口)  拼音:péng zhàng quē kǒu
一经济社会以货币表示的总需要,超过充分就业时总生产值的差额,称为膨胀缺口。膨胀缺口的存在,将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国语辞典》:民间信仰(民间信仰)  拼音:mín jiān xìn yǎng
社会大众所信仰的宗教,通常较不具系统性教义与仪式,如妈祖信仰、王爷信仰、社神信仰等,同时也包括占卜、咒术等活动。
《国语辞典》:民生史观(民生史观)  拼音:mín shēng shǐ guān
国父的历史观,认定民生为社会进化的原动力,而社会进化为历史的重心,归结到历史的重心是民生,不是物质;又社会进化是基于社会利益的调和与人类的互助,不是阶级战争。
《国语辞典》:民生哲学(民生哲学)  拼音:mín shēng zhé xué
三民主义的最高原理与哲学基础,认为人类求生存为社会进化的根源,而民生为历史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