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信意
申述或显示意愿。信,通“ 伸 ”。韩非子·十过:“不穀之国虽小,卒已悉起,愿大国之信意於 秦 也。”后汉书·郭杜孔张等传论:“ 堪 之临财, 范 之忘施,亦足以信意而感物矣。”
《國語辭典》:眼色  拼音:yǎn se
1.用眼睛示意的动作。《红楼梦》第四三回:「你不用问我,你只看老太太的眼色行事就完了。」《文明小史》第四三回:「藩台又做眼色给他,又私下偷偷的拉了他一把袖子。」
2.见识。《西游记》第一四回:「你这个老儿全没眼色!唐人是我师父,我是他徒弟!」《红楼梦》第四○回:「咱们别没眼色,正经坐一回子船,喝酒去。」
《國語辭典》:手语(手語)  拼音:shǒu yǔ
1.以手势示意。唐。裴铏《昆崙奴》:「知郎君颖悟,必能默识,所以手语耳。」《聊斋志异。卷三。夜叉国》:「徐再与手语,夜叉似微解。」
2.以手的姿势或动作示意的语言。用来教诲聋哑儿童,为聋哑与聋哑、或聋哑与谙手语的常人间沟通思想的工具。
《國語辭典》:风示(風示)  拼音:fèng shì
宣告训示。《新五代史。卷六。唐明宗本纪》:「以诏书褒廉吏孙岳等,以风示天下。」
《國語辭典》:顾指(顧指)  拼音:gù zhǐ
1.以目示意他人做事。《庄子。天地》:「手挠顾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2.形容非常迅速。《文选。左思。吴都赋》:「麾城若振槁,搴旗若顾指。」也作「指顾」。
《國語辭典》:批示  拼音:pī shì
上级对下属呈文所做的回答指示。《儒林外史》第九回:「今将本犯权时寄监收禁,候上宪批示,然后勒限等情。」
《國語辭典》:示意  拼音:shì yì
以表情、动作或话语等传达意思。如:「他频频以目示意。」《西湖佳话。西泠韵迹》:「乃蒙郎君一见钟情,故贱妾有感于心,而微吟示意。」
《漢語大詞典》:作眼
(1).做眼线。谓充当暗中侦察、引路以及现场示意者。《水浒传》第十八回:“就带原解生辰纲的两个虞侯作眼拿人。”《醒世恒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即差缉捕使臣带领几个做公的,押 张霸 作眼,前去捕获。”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 梅氏 母子作眼,率领民壮,往东壁下掘开墙基,果然埋下五个大罈。”
(2).围棋术语。参见“ 做眼 ”。
《國語辭典》:做眼  拼音:zuò yǎn
做向导或探报消息。《水浒传》第一八回:「当下便差八个做公的,一同何涛、何清,连夜来到安乐村,叫了店主人做眼,径奔到白胜家里。」《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一:「沈公沈婆得那贼道东西,替他做眼,一夥人干这等事,如何不做手脚?」
《國語辭典》:目语(目語)  拼音:mù yǔ
以目示意。《三国志。卷六○。吴书。贺全吕周钟离传。周鲂》:「目语心计,不宣唇齿,骨肉至亲,无有知者。」《警世通言。卷三五。况太守断死孩儿》:「往往诗谜写恨,目语传情,月下幽期,花间密约,但图一刻风流,不顾终身名节。」
分類:示意达情
《漢語大詞典》:目指
用眼睛示意指点。三国志·魏志·毛玠传:“ 玠 起更衣, 太祖 目指曰:‘此古所谓国之司直,我之 周昌 也。’”
《國語辭典》:手势(手勢)  拼音:shǒu shì
1.以手作出各种姿势来表达意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东山听罢,不觉须眉开动,唇齿奋扬,把两只手捏了拳头,做一个开弓的手势。」
2.弹琴的手法。《魏书。卷七一。裴叔业传》:「善鼓琴,以新声手势,京师士子翕然从学。」
《國語辭典》:眼语(眼語)  拼音:yǎn yǔ
用眼睛示意。《新五代史。卷四○。韩建传》:「天子与宫人眼语,幕下有兵仗声,恐公不免也!」
分類:传情示意
《漢語大詞典》:指象
谓天以景象示意。汉书·杜邺传:“案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故在於得一类而达之也。” 颜师古 注:“谓天不言,但以景象指意告喻人。”汉书·五行志下之上:“指象昭昭,以觉圣朝。”
《漢語大詞典》:凤媒(鳳媒)
司马相如 爱慕 卓文君 ,弹琴作歌示意,诗中有“凤兮凤兮从皇栖,得託子尾永为妃”之句, 文君 终与 相如 成为夫妻。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后即用“凤媒”表示自求婚配。 唐 骆宾王 《棹歌行》:“凤媒羞自託,鸳翼恨难穷。”
《國語辭典》:科分  拼音:kē fèn
1.科举中试的年分。清。昆冈《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三。礼部。贡举》:「所挑近省举人科分,有远至三十五六年者;而远省科分,最久总不过二十馀年。」
2.手段、花样。《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二:「那鸨儿又有做生日、打差买物事、替还债,许多科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