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足趼
亦作“ 足茧 ”。亦作“ 足蠒 ”。 脚掌因磨擦而生出的硬皮。喻指跋涉辛劳。 唐 元载 《故相国杜鸿渐神道碑》:“自西徂东,足趼头蓬,简稽衣食,赋政理戎。” 唐 杜甫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宋 苏轼 《与梁先舒焕泛舟得临酿字》诗之一:“故人轻千里,足蠒来相寻。” 明 杨慎 《恩遣戍滇纪行》诗:“衣廑何暇拂,足茧不能休。”
《漢語大詞典》:生茧(生繭)
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多长出了硬皮。亦用以形容次数太多。 洪深 《香稻米》第二幕:“这些话,我耳朵听得都要生茧了。”
《漢語大詞典》:累茧(累繭)
亦作“ 累趼 ”。 谓由于久行,足上磨出重重硬皮。后汉书·冯衍传上:“三王背畔,赤眉害主,未见兼行倍道之赴,若 墨翟 累茧救 宋 , 申包胥 重胝存 楚 , 卫 女驰归唁兄之志。” 唐 杜甫 《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区区甘累趼,稍稍息劳筋。”
分類:重重硬皮
《國語辭典》:老茧(老繭)  拼音:lǎo jiǎn
手掌、脚掌因过度摩擦所生的厚皮。如:「父亲双手上的老茧,是这半辈子辛辛苦苦工作所换来的。」也称为「茧子」。
《國語辭典》:茧子(繭子)  拼音:jiǎn zi
1.俗称蚕茧。
2.手掌、脚掌因过度摩擦所生的厚皮。也称为「老茧」。
《漢語大詞典》:曾茧(曾繭)
手掌或脚掌上磨起的多层硬皮。俗称“老茧”。曾,通“ 层 ”。《淮南子·修务训》:“﹝ 申包胥 ﹞曾茧重胝,七日七夜,至於 秦 庭。”汉书·叙传上作“重茧”。
《国语辞典》:免疫风湿科(免疫风湿科)  拼音:miǎn yì fēng shī kē
以治疗痛风、退化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非关节性风湿症、僵直性脊椎炎、乾癣性关节炎、硬皮症、红斑性狼疮、皮肌炎及多发性肌炎等病症的医疗科别。
《国语辞典》:枵腹重趼  拼音:xiāo fù chóng jiǎn
重趼,脚上因久行所生的层层硬皮。枵腹重趼指饿著肚子,手脚也磨出茧来。形容长途跋涉,辛劳受饿的情状。《清史稿。卷三二四。方观承传》:「观承尚少,寄食清凉山寺。岁与兄观永徒步至塞外营养,往来南北,枵腹重趼。」
《国语辞典》:髀骶  拼音:bì dǐ
猴类臀部上的红色硬皮,裸露在外,不长毛。也称为「臀胝」、「臀疣」。
《國語辭典》:百舍重趼  拼音:bǎi shè chóng jiǎn
舍,宿一夜为一舍。趼,脚掌因走远路而生的硬皮。百舍重趼比喻长途跋涉,十分辛苦。《庄子。天道》:「吾闻夫子圣人也,吾固不辞远道而来愿见,百舍重研,而不敢息。」也作「百舍重茧」。
《漢語大詞典》:起茧(起繭)
(1).体表因常承受重压或摩擦而生成硬皮。 艾芜 《南行记·我的旅伴》:“抬你妈的,肩膀皮都起茧了,还没抬够?” 鲁迅 《故事新编·非攻》:“脚上有些地方起茧,有些地方起泡了。”
(2).比喻听得腻烦、讨厌。 鲁迅 《故事新编·理水》:“大家略有一点兴奋,但又很淡漠,不大相信,因为这一类不甚可靠的传闻,是谁都听得耳朵起茧了的。”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七章:“翻来翻去还不就是说那些事,耳朵都听得起茧了。”
《漢語大詞典》:肉趼
即趼子。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又称老趼。 碧野 《没有花的春天》第五章:“她整天要帮着 阿兴 在炭窑上做活,或者到深山里去砍回松柏柴来烧炭,十指磨成肉趼,腰身瘦削得像一根枯木桩子。”
《漢語大詞典》:老趼
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而生的硬皮。
《漢語大詞典》:膙子
趼子。手掌或脚掌因劳动或走路时摩擦多而生的硬皮。
《國語辭典》:趼子  拼音:jiǎn zi
手掌或脚掌上因摩擦日久而生成的硬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