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知觉(知覺)  拼音:zhī jué
1.知道、察觉。《西游记》第三九回:「但恐官家有人知觉,泄漏我的事机,反为不美。」《儒林外史》第一三回:「休使他知觉逃走了,不好回文。」
2.感官接受外界讯息,抽取特徵及加以组织,并参照过去的知识与经验,而获得对外界刺激的了解。例如:透过视网膜接收到「蘋果」的视觉刺激,经由视觉处理而得到「蘋果」的立体形状与颜色,并参照过去的相关经验而辨识出「蘋果」。
《国语辞典》:不知觉(不知觉)  拼音:bù zhī jué
不晓得、没有感觉。《红楼梦》第五七回:「无奈宝玉发热事犹小可,更觉两个眼珠儿直直的起来,口角边津液流出,皆不知觉。」
《国语辞典》:知觉防卫(知觉防卫)  拼音:zhī jué fáng wèi
给予社会上视为禁忌的刺激,纵使其强度已达感官上可以做反应的水准,但由于个人的防卫态度,会知觉不到所给予的禁忌刺激。
《国语辞典》:知觉神经(知觉神经)  拼音:zhī jué shén jīng
将神经末梢受到的刺激传导至神经中枢的神经,称为「知觉神经」。如视神经、听神经等。
《國語辭典》:觉知(覺知)  拼音:jué zhī
知觉。《史记。卷一一八。淮南王传》:「吏觉知,使长安尉奇等往捕开章。」《五代史平话。周史。卷下》:「非寻常行道所由之径,民间皆不觉知。」
《漢語大詞典》:情想
(1).犹情思。 唐 张鷟 游仙窟:“五嫂曰:‘娘子向来频盼少府,若非情想有所交通,何因眼眿朝来顿引?’” 清 董说 《〈西游补〉序》:“浸淫而别具情想,别转人身,别换区寓,一弹指间事。”
(2).指知觉。 宋 梅尧臣 《读月石屏诗》:“犀蛤动活有情想,石无情想已非的。”
分類:情思知觉
《漢語大詞典》:有知
有知觉;有知识。礼记·三年问:“凡生天地之间者,有血气之属,必有知。” 南朝 梁 范缜 《神灭论》:“人之质所以异木质者,以其有知耳。” 唐 韩愈 《复志赋》:“昔余之既有知兮,诚坎軻而艰难。”
《國語辭典》:无知(無知)  拼音:wú zhī
1.没有知识、不明事理。《西游记》第一五回:「不知他怎么无知,今日冲撞了大圣。」《红楼梦》第一七、一八回:「无知的孽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
2.没有感觉、知觉。《谷梁传。僖公十六年》:「石无知之物,鹢微有知之物。」
《國語辭典》:木石  拼音:mù shí
1.木和石。如:「他的度假小屋,木石环绕,甚为幽静。」《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山海经・北山经》:「炎帝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比喻没有知觉、感情。如:「心非木石,见人苦难,当伸援手才是。」汉。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出囹圄中,谁可告愬者!」《宋书。卷八三。列传。吴喜》:「人非木石,何能不感。」
《國語辭典》:不醒  拼音:bù xǐng
1.醒不过来、不清醒。如:「一睡不醒」。
2.不知、未曾。《太平广记。卷五○。裴航》:「女曰:『裴郎不相识耶?』航曰:『昔非姻好,不醒拜侍。』」
《國語辭典》:漠然  拼音:mò rán
1.寂静无声。《庄子。天道》:「老子漠然不应。」
2.不关心、不相关或无知觉。《初刻拍案惊奇》卷一六:「众朋友多来吊唁,就中便有说著会试一事的,灿若漠然不顾。」
《國語辭典》:感知  拼音:gǎn zhī
1.感激知遇。唐。李商隐〈为荥阳公上西川李相公状〉:「空吟风水,感知怀恋。」
2.外在客观的环境或事物,通过感官接收,所引发的感觉与知觉反应。
《國語辭典》:恍忽  拼音:huǎng hū
1.隐约模糊,不可辨认。《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周览泛观,缜纷轧笏,芒芒恍忽,视之无端,察之无涯。」也作「恍惚」。
2.神志模糊不清。《文选。宋玉。神女赋》:「精神恍忽若有喜,纷纷扰扰,未知其意。」也作「恍惚」。
《漢語大詞典》:迷云(迷雲)
谓知觉迷惘,如蒙云雾。《楞严经》卷四:“惟愿如来,宣流大慈,开我迷云。” 唐 王勃 《释迦佛赋》:“目容修广於青莲,寒生定水;毫相分明於皓月,照破迷云。”
《漢語大詞典》:无觉(無覺)
(1).未睡醒。《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后,逢此百忧,尚寐无觉。” 朱熹 集传:“觉,寤也。”
(2).没有知觉。 三国 魏 曹植 《金瓠哀辞》:“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绪言:“使我无觉无知,则草木夭夭,杀斩不知,而何有於他物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