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匿名帖
以攻讦为目的而书写的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的帖子。 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下引《鉴撮》:“ 明 武宗 朝有投匿名帖於丹墀者,帖言 刘瑾 乱政。” 何英芳 《〈啸亭杂录〉点校说明》:“ 嘉庆 二十年十一月有人投匿名帖控告他凌辱大臣,对庄头滥用非刑,因而被削去王爵,圈禁三年。”
《國語辭典》:匿名信  拼音:nì míng xìn
不具名或不写真实姓名的书信。如:「政府机关今后不再受理匿名信。」也称为「匿名书」。
《漢語大詞典》:内查外调(内查外調)
在本单位内部并向其他有关的单位或人调查事情的真实情况。《人民日报》1983.11.29:“经过一个星期的内查外调,掌握了大量证据,很快就挖出了这个由八人组成的贪污盗窃团伙。”
《漢語大詞典》:实拍(實拍)
真实存在的,实实在在的。 元 无名氏 《云窗梦》第一折:“郎君每买了些虚脾风月,卖了些实拍庄田。”
《國語辭典》:实实在在(實實在在)  拼音:shí shí zài zài
确实而不虚假浮誇。如:「实实在在的价格,不骗你!」《通俗常言疏證。人事。实实在在》引《奈何天》剧:「也要实实在在替朝廷做些事业才好。」也作「实实落落」。
《国语辞典》:舍实求虚(舍实求虚)  拼音:shě shí qiú xū
舍弃真实的,反去求虚幻的事物。《镜花缘》第三九回:「王兄本有养命金丹,今不反本求源,倒去求那服食养生之术,即使有益,何能抵得万分之一?岂非舍实求虚么?」
《漢語大詞典》:碻据(碻據)
真实可靠的证据。 况周颐 蕙风词话卷二:“《海山记》中 隋煬帝 《望江南》八闋,或云 柯古 所託,亦无碻据。”参见“ 确据 ”。
《漢語大詞典》:确据(確據)
真实可靠的证据。《好逑传》第九回:“侄女既要讨没趣到底,我便去访个确据来,看侄女再有何説!”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起赃》:“夫强盗,必须以贜为确据。” 邹鲁 《中国同盟会》:“凡反正之官,必将其官印文书,及具有永远降伏誓表,送到军队之前,始为反正之确据。”
《國語辭典》:认贼为子(認賊為子)  拼音:rèn zéi wéi zǐ
把盗贼当作儿子。比喻视妄想为真实。《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此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至于今生,认贼为子,失汝元常。」《大方广修多罗了义经。卷下》:「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漢語大詞典》:空心老大
指装腔作势、无真实本领的人。例如:读者自有确当的批判,不再受空心老大的欺骗了。——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苏联作家七人集序》
《國語辭典》:谩天昧地(謾天昧地)  拼音:mán tiān mèi dì
欺骗天地。比喻昧著良心,隐瞒事实或以谎言骗人。金。马钰〈满庭芳。行尸走骨〉词:「镇日谩天昧地,不顾神明。」也作「昧地谩天」。
《漢語大詞典》:明核(明覈)
(1).明白真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文以辨洁为能,不以繁縟为巧;事以明覈为美,不以深隐为奇。”
(2).犹明察;明辨。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但在乎明覈是非,必行赏罚,则谬升虚授,当自辨焉。”
《漢語大詞典》:率实(率實)
坦率真实。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 洪 期於守常,不随世变,言则率实,杜絶嘲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