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6,分6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下一页
随缘真如之波
离言真如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二空真如
真如无为
诸法真如
十种真如
真如门
二真如熏
唯识真如
释真如( 慕哲 号 真如、真点𮌎 闻 )
王化隆(号 真如子 )
陆钰(名 荩谊、字忠夫 字 真如 号 退庵 )
佛类词典(续上)
随缘真如随缘真如之波
离言真如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二空真如
真如无为
诸法真如
十种真如
真如门
二真如熏
唯识真如
其它辞典
僧宗密( 何 定慧禅师 名 佛性、心地、一行三昧、真如三昧 禅源、法性 )释真如( 慕哲 号 真如、真点𮌎 闻 )
王化隆(号 真如子 )
陆钰(名 荩谊、字忠夫 字 真如 号 退庵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80—841 【介绍】: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进士。于遂州遇道圆禅师,即从其出家受教。又从拯律师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问佛法大义,赐紫衣为大德。武宗会昌初坐灭于兴福寺塔院。宣宗追谥定慧禅师。有《华严经行愿品别行疏钞》、《注华严法界观门》、《圆觉经大疏》等。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县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圆禅师出家。住终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赐紫。会昌元年卒于兴福塔院。年六十二。谥定慧禅师。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七 传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业儒。蚤岁欲以所学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计吏入京。道谒遂州圆禅师。一见未及语。深有所欣慕。遽从薙染。顷之进具于拯律师。寻谒荆南张。张曰。传教人也。后当宣导于都邑。复谒洛阳照。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晚谒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从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乡里。尝赴斋民家。偶受经。得圆觉阅之。妙领义趣。于是誓传是经。又因汉上病僧授华严。即能讲演。由是著华严圆觉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四分律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脩證。图传篡略。诸宗禅言为禅藏。并酬答书偈等。凡二百馀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者矣。累入内殿。询问秘要。大和二年。庆成节。诏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兴福院。貌加润悦。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获舍利藏之石室。俗龄六十二。法腊三十四。 密始与宰臣李训善。甘露之祸。宦官率禁兵。所遇屠戮。王涯贾餗舒元舆奔入终南。依密避难。训亦在。且求剪发以匿。不可。因走龙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军立之廷。而数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贫道识训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师遗训。故遵守惟谨。今日之死因所甘心。宦官鱼恒志悯其诚。而奏释之。闻者为出涕。相国裴休尝著论以辟。或者学行不纯之议。多不录。宣宗御极。谥定慧禅师塔号青莲。宋高僧传·卷第六 义解篇第二之三
释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书。欲干世以活生灵。负俊才而随计吏。元和二年偶谒遂州圆禅师。圆未与语密。欣然而慕之。乃从其削染受教。此年进具于拯律师。寻謁荆南张。张曰。汝传教人也。当宣导于帝都。复见洛阳照禅师。照曰。菩萨人也。谁能识之。末见上都华严观。观曰。毗卢华藏能随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斋次受经。得圆觉十二章。深达义趣誓传是经。在汉上因病僧付华严句义。未尝隶习。即尔讲之。由是乃著圆觉华严及涅槃金刚起信唯识盂兰盆法界观行愿经等疏钞及法义类例礼忏修證图传纂略。又集诸宗禅言为禅藏。总而序之。并酬答书偈议论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钞悬谈二卷。凡二百许卷。图六面。皆本一心而贯诸法。显真体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对待。冥物我而独运矣。密累入内殿问其法要。大和二年庆成节。徵赐紫方袍为大德。寻请归山。会昌元年正月六日坐灭于兴福塔院。俨若平日容貌益悦。七日迁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数十粒。明白而润大。后门人泣而求诸煨中必得而归。悉敛藏于石室。其无缘之慈可知矣。俗龄六十二。僧腊三十四。遗诫令舁尸施鸟兽。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乱禅观。每清明上山。必讲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仪则当合律科。违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内众慕膻既如彼。朝贵答响又如此。当长庆元和已来。中官立功。执政者孔炽。内外猜疑人主危殆。时宰臣李训酷重于密。及开成中伪甘露发。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时王涯贾餗舒元舆。方在中书会食。闻难作奔入终南投密。唯李训欲求剪发匿之从者止之。训改图趋凤翔。时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军。面数共不告之罪将害之。密怡然曰。贫道识训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师教法遇苦即救。不爱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鱼恒志嘉之。奏释其罪。朝士闻之扼腕出涕焉。或曰。密师为禅耶律耶经论耶。则对曰。夫密者四战之国也。人无得而名焉。都可谓大智圆明自證利他大菩萨也。是故裴休论撰云。议者以师不守禅行而广讲经论。游名邑大都以兴建为务。乃为多闻之所役乎。岂声利之所未忘乎。嘻议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万法之总也。分而为戒定慧。开而为六度。散而为万行。万行未尝非一心。一心未尝违万行。禅者六度之一耳。何能总诸法哉。且如来以法眼付迦叶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为法。随愿而起者为行。未必常同也。然则一心者万法之所生。而不属于万法。得之者则于法自在矣。见之者则于教无碍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说。本非教不可以教传。岂可以轨迹而寻哉。自迦叶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罗汉所度。亦罗汉。马鸣龙树提婆天亲始开摩诃衍。著论释经。摧灭外道。为菩萨唱首。而尊者阇夜独以戒力为威神。尊者摩罗独以苦行为道迹。其他诸祖或广行法教。或专心禅寂。或蝉蜕而去。或火化而灭。或攀树以示终。或受害而偿债。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辙迹者非善行。守规墨者非善巧。不迅疾无以为大牛。不超过无以为大士。故师之道也。以知见为妙门。寂净为正味。慈忍为甲盾。慧断为剑矛。破内魔之高垒。陷外贼之坚阵。镇抚邪杂解释缧笼。遇穷子则叱而使归其家。见贫女则呵而使照其室。穷子不归贫女不富。吾师耻之。三乘不兴四分不振。吾师耻之。忠孝不并化荷担不胜任。吾师耻之。避名滞相匿我增慢。吾师耻之。故遑遑于济拔汲汲于开诱。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耸。人有依归者不俟请则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愤则启矣。虽童幼不简于应接。虽骜很不怠于叩励。其以阐教度生助国家之化也如此。故亲师之法者。贫则施。暴则歛。刚则随。戾则顺。昏则开。堕则奋。自荣者慊。自坚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义。凡士俗有舍其家与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变活业绝血食持戒法。起家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丰供养为行者。其馀憧憧而来欣欣而去。扬袂而至实腹而归。所在甚众不可以纪。真如来付嘱之菩萨。众生不请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识其境界庭宇之广狭深浅矣。议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为识达大人之所知心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无如升平相国之深者。盖同气相求耳。宣宗再阐真乘。万善咸秩。追谥曰定慧禅师。塔号青莲。持服执弟子礼四众数千百人矣。 系曰。河东相国之论撰。所谓极其笔矣。然非夫人之为极笔。于他人岂极其笔乎。观夫影响相随未始有异也。影待形起。响随声来。有宗密公。公则有裴相国。非相国曷能知密公。相续如环未尝告尽。其二公之道如然。则知谛观法王法。则密公之行甚圆。应以宰官身。则裴相之言可度。今禅宗有不达而讥密不宜讲诸教典者。则吾对曰。达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义教。而寡学少知自既不能。且与烦惑相应可不嫉之乎。或有诮密不宜接公卿而屡谒君王者。则吾对曰。教法委在王臣。苟与王臣不接。还能兴显宗教以不。佛言。力轮王臣是欤。今之人情见近王臣者则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苟合利名则谢君之诮也。或止为宗教亲近。岂不为大乎。宁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义。无可无不可。吁哉。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内。赐紫衣。帝累问法要。朝士归慕。裴相国深入堂奥。受教为外护。师以禅教学者互相非毁。遂著禅源诸诠一藏。其序略曰。禅是天竺之语。源是一切众生本觉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为禅。此性是禅。之本源。故名禅源。忘情契之。是禅行。如谈禅理。而不说禅行。是不辨华竺之音也。况此真性非惟是禅门之源。亦是万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众生迷悟之源。故名如来藏识。亦是诸佛。万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萨万行之源。故名心地。万行不出六波罗密。禅者但是六中之一。当其第五。岂可都目。真性为一禅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须修禅。离此无门。惟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禅。亦名如来清净禅。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095 【介绍】: 宋僧。抚州临川人,俗姓闻。幼孤族寒,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寻祝发具戒。后谒翠岩可真禅师,言下大悟。可真入寂,乃往沩山,讲法无虚日,常自役作十有四年。哲宗绍圣初,诏住开封大相国寺智海禅院。哲宗召见延和殿。不久谠偈示寂。为人刚简有高识,有舍利塔分沩山、京师两处。全宋诗
释真如(?~一○九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俗姓闻。住大沩寺,称慕哲真如禅师,乃南岳下十二世,翠岩真禅师法嗣。哲宗绍圣二年卒(《五灯会元》卷一二)。禅林僧宝传·卷第二十五
禅师名慕哲。出于临川闻氏。闻族寒。哲又幼孤。去依建昌永安圆觉律师。为童子。试所习。得度具戒。为人刚简有高识。以荷法为志。以精严律身。翠岩真禅师。游方时。哲能识之。真好暴所长。以盖人。号真点𮌎。所至犯众怒。非笑之。哲与之周旋二十年。虽群居。不敢失礼。真住两刹。哲阴相之成法席。有来学者。且令见哲侍者。谓人曰。三十年后。哲其大作佛事。真殁。塔于西山。心丧三年。乃去依止黄檗。遂游湘中。一钵云行。鸟飞去留。为丛林重轻。谢师直守潭州。闻其风而悦之。不可致。会岳麓法席虚。尽礼迎以为出世。累日而后就。俄迁住大沩。众二千指。为所约束。人人自律。唯粥罢。受门弟子问道。谓之入室。斋罢必会大众茶。诸方才月一再。而哲讲之无虚日。放参罢。哲自役作使。令者在侧如路人。晨香夕灯。十有四年。夜礼拜持茅。视殿庑灯火。倦则以帔蒙首。假𥧌三圣堂。初犹浴。至老不浴者十馀年。绍圣元年有 诏。住大相国寺智海禅院。京师士大夫。想见风裁。丛林以哲静退。以畏烦闹。不敢必其来。哲受诏欣然。俱数衲子至。解包之日。倾都来观。至谓一佛出世。院窄而僧日增。无以容。则相枕地卧。有请限之者。哲曰。僧佛祖所自出。厌僧厌佛祖也。安有名为传法。而厌佛祖乎。汝安得不祥之言哉。哲爱人以德。事不合必面折之。说法少缘饰。贵贱一目。问学者。赵州洗钵话。上人如何会。僧拟对。哲以手托之曰。歇去。自其分座接纳。至终未尝换机。明年十月初八日。无疾说偈。与众别。良久遂化。阇维得舍利。大如豆。光洁明彻。目睛齿爪。皆不坏。门弟子分塔沩山京师两处。 赞曰。真如平生。以身为舌。说比丘事。及其霜露果熟。则众圣推出。予观其潜行密用。于山间树下。至于死生之际。奇瑞之验。乃在或天子之都。其亦乘愿力。而至者耶。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明四川汉州人,号真如子。由贡生官主簿。有《真如子醒言》。
人物简介
简介
又名荩谊、字忠夫,又字真如,号退庵,浙江海宁人。明万历四十六年(一六一八)举人。有《射山诗馀》。
随缘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法相三论于权大乘,立真如凝然不作所法,谓万物之本体,真实如常,不变不动,此不变不动之真如为所依,而因缘之事相安立也。然则真如为体,万物为相,体与相,虽所依毕竟不离,然彼此本来各别,如合木与石也。如华严天台,为实大乘,于真如立二相,一为不变真如。二为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之边,虽如彼权大乘所言,然谓真如不止于不变之一边,更有随缘之用,应外来之缘而现森罗万象,犹如不变之水,依外缘之风,而起千波万波也。其所起之波,犹不失水之性,森罗万象之事相,犹无变不变之真如性者,故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也。盖真如有随缘之德,故真如即万法也。而真如又具不变之性,故万法即真如也。起信论曰:「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同义记中本曰:「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也。(中略)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也。」金錍论曰:「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真如之一。(参见:二种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术语)如法相三论于权大乘,立真如凝然不作所法,谓万物之本体,真实如常,不变不动,此不变不动之真如为所依,而因缘之事相安立也。然则真如为体,万物为相,体与相,虽所依毕竟不离,然彼此本来各别,如合木与石也。如华严天台,为实大乘,于真如立二相,一为不变真如。二为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之边,虽如彼权大乘所言,然谓真如不止于不变之一边,更有随缘之用,应外来之缘而现森罗万象,犹如不变之水,依外缘之风,而起千波万波也。其所起之波,犹不失水之性,森罗万象之事相,犹无变不变之真如性者,故万法即真如,真如即万法也。盖真如有随缘之德,故真如即万法也。而真如又具不变之性,故万法即真如也。起信论曰:「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同义记中本曰:「一如来藏心含于二义:一约体绝相义,即真如门也。(中略)二随缘起灭义,即生灭门也。」金錍论曰:「应知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
【佛学常见辞汇】
二种真如之一。(参见:二种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随缘真如之波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变真如比水,随缘真如较波。此波有二,根本无明为缘,搅乱平等一味之性海,而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升沈六道者,凡夫自身随缘真如之波也。又吹于大悲之风,现种种之境,化种种之身,布种种之教者,佛菩萨为他随缘真如之波也。
(术语)不变真如比水,随缘真如较波。此波有二,根本无明为缘,搅乱平等一味之性海,而作善恶之业,感苦乐之果,升沈六道者,凡夫自身随缘真如之波也。又吹于大悲之风,现种种之境,化种种之身,布种种之教者,佛菩萨为他随缘真如之波也。
离言真如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真如之一。离心念之相,离言说之相,真如之法体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二真如之一。(参见:二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故名离言真如。
(术语)二真如之一。离心念之相,离言说之相,真如之法体也。
【佛学常见辞汇】
二真如之一。(参见:二真如)
【三藏法数】
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故名离言真如。
二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一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也。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之妄法是为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然其真性不变,谓之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即万法,不变真如故,万法即真如。是华严之终教,天台之别教已上所谈也。二空真如,不空真如也。真如究竟离染法而如明镜,是云空真如,真如具一切净法,如明镜之现万象,谓之不空真如。是亦起信论等之说。三清净真如,染净真如也。是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之异名,出于释摩诃衍论三。四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也。众生所具之真如云有垢真如,诸佛所显之真如云无垢真如。此为大乘止观二所说。五在缠真如,出缠真如也。是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异名。出于起信论疏。六生空真如,法空真如也。空人我而所显之真如曰生空真如,空法我而所显之真如曰法空真如。此为唯识论所说。七依言真如,离言真如也。真如之体,本来离言辞之相,离心念之相,是云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是云依言真如。是亦起信论所说。八安立真如,非安立真如也。是依言真如离言真如之异名。探玄记等所说。九相待真如,绝待真如也,是亦安立真如非安立真如之异名。华严大疏钞所说。
【佛学常见辞汇】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但其真性不变,叫做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就是万法,因不变真如故,万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这是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的别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就是离言词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叫做依言真如。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这是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的别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安立真如〕,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离言真如〕,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故名离言真如。
〔二、依言真如〕,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不变真如〕,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名数)(参见:真如)
【佛学大辞典】
(名数)有种种,一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也。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之妄法是为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然其真性不变,谓之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即万法,不变真如故,万法即真如。是华严之终教,天台之别教已上所谈也。二空真如,不空真如也。真如究竟离染法而如明镜,是云空真如,真如具一切净法,如明镜之现万象,谓之不空真如。是亦起信论等之说。三清净真如,染净真如也。是随缘真如不变真如之异名,出于释摩诃衍论三。四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也。众生所具之真如云有垢真如,诸佛所显之真如云无垢真如。此为大乘止观二所说。五在缠真如,出缠真如也。是有垢真如无垢真如之异名。出于起信论疏。六生空真如,法空真如也。空人我而所显之真如曰生空真如,空法我而所显之真如曰法空真如。此为唯识论所说。七依言真如,离言真如也。真如之体,本来离言辞之相,离心念之相,是云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是云依言真如。是亦起信论所说。八安立真如,非安立真如也。是依言真如离言真如之异名。探玄记等所说。九相待真如,绝待真如也,是亦安立真如非安立真如之异名。华严大疏钞所说。
【佛学常见辞汇】
1。随缘真如和不变真如。随无明之缘而起九界的妄法,叫做随缘真如;虽随缘而为妄法,但其真性不变,叫做不变真如。因随缘真如故,真如就是万法,因不变真如故,万法就是真如。2。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有垢真如是众生所有的真如;无垢真如是诸佛所显的真如。3。在缠真如和出缠真如。这是有垢真如和无垢真如的别名。4。生空真如和法空真如。空人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生空真如;空法我之后所显的真如叫做法空真如。5。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真如之体,本来就是离言词之相和心念之相,叫做离言真如;依假名之言说而显其相,叫做依言真如。6。安立真如和非安立真如。这是依言真如和离言真如的别名。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随疏演义钞)
〔一、安立真如〕,体非伪妄曰真,性无改异曰如;即一实相之体也。谓真如之体,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而得安住,故名安立真如。
〔二、非安立真如〕,谓真如之法,从本已来,性自清净,离一切相,寂灭无为,故名非安立真如。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离言真如〕,谓真如之体,离名字相,离心缘相,离言说相,故名离言真如。
〔二、依言真如〕,谓真如之体,性本虚融,不碍言说,以依言说能显真如,故名依言真如。
【三藏法数】
(出起信论疏)
〔一、不变真如〕,谓真如之体,从本已来,毕竟平等,无有变易,不可破坏,体恒寂静,无一异相,故名不变真如。
〔二、随缘真如〕,谓真如之性,本无生灭。然因无明熏动,起一切相。如水因风,妄波忽动,若风止息,动相元无,故名随缘真如。
观自在菩萨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众生薰真如法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书名)一卷,唐不空译。说二种之香印。有图。(参见:香印)
香印
【佛学大辞典】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杂名)同于香篆。(参见:香篆)。象器笺十九曰:「希叟昙禅师广录禅房十事香印颂云:要识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烧炷旃檀牛粪,衲僧鼻孔校穿。」
二空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我空真如和法空真如。二乘圣者,悟人我空无之理,名人空、我空、生空,悟后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我空真如。菩萨悟法空之理,悟后所證的真如境界,即法空真如。
真如无为
【佛学常见辞汇】
谓真如法性,离于造作,本自无为。
谓真如法性,离于造作,本自无为。
诸法真如
【佛学常见辞汇】
以法空观,观法空之后,所得的真如,叫法空真如,若观诸法皆空,即得诸法真如。
以法空观,观法空之后,所得的真如,叫法空真如,若观诸法皆空,即得诸法真如。
十种真如
【佛学次第统编】
圆成实性,即诸法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言真如者,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也。十真如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一、遍行真如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胜真如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谓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圆成实性,即诸法胜义。所谓一真法界,亦即名为真如。言真如者,真实而不虚妄,如常而无变易也。十真如者,虽真如性实无差别,而随胜德假立十种:
一、遍行真如 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法而不在故。
二、最胜真如 谓此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故。
三、胜流真如 谓此真如所流教法,于馀教法极为胜故。
四、无摄受真如 谓此真如,无所系属,非我执等所依取故。
五、类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类无差别,非如眼等类有异故。
六、无染净真如 谓此真如,本性无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
七、法无别真如 谓此真如,虽多教法,种种安立,而无异故。
八、不增减真如 谓此真如,离增减执,不随净染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谓若證得此真如已,现相现土俱自在故。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 谓若得此真如已,于无碍解得自在故。
十、业自在等所依真如 谓若證得此真如已,普于一切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
真如门
【佛学次第统编】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二真如熏
【佛学次第统编】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一、自体相熏习者 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苦虽有外缘之力,有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二、用熏习者 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一、差别缘者 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近缘 速得度故。
二者、远缘 久远得度故。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增长行缘。
二者、受道缘。
二、平等缘者 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一、自体相熏习者 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河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苦虽有外缘之力,有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二、用熏习者 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一、差别缘者 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冤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近缘 速得度故。
二者、远缘 久远得度故。
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
一者、增长行缘。
二者、受道缘。
二、平等缘者 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常恒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唯识真如
【三藏法数】
识,即心也。谓一切行业皆由识心而起,而此识心,全由真如之理变现,是名唯识真如。论云:了别一切行,唯是识性。是也。
识,即心也。谓一切行业皆由识心而起,而此识心,全由真如之理变现,是名唯识真如。论云:了别一切行,唯是识性。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