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私议(私議)
(1).私下议论。礼记·曲礼下:“公事不私议。”《汉书·杜延年传》:“羣下讙譁,庶人私议,流言四布, 延年 窃重将军失此名于天下也。” 艾青 《大西洋》诗:“夜晚,在某个大厦的灯光透亮的会议室里,也正有人私议着,如何进攻一个年轻的共和国。”
(2).谓个人的看法或主张。管子·法法:“私议立则主道卑矣。”《商君书·修权》:“世之为治者,多释法而任私议,此国之所以乱也。”汉书·吾丘寿王传:“於是 秦 兼天下,废王道,立私议,灭而首法令。”
《國語辭典》:认为(認為)  拼音:rèn wéi
对某一事物经分析思考后所作的判断。如:「我不认为他会出席会议。」
《國語辭典》:臆见(臆見)  拼音:yì jiàn
个人主观的见解。《清史稿。卷四八一。儒林传二。戚学标传》:「其部居错杂分合,类出臆见。」
《國語辭典》:成见(成見)  拼音:chéng jiàn
1.心中已固定不易变更的看法。《老残游记》第一八回:「或者竟照老哥的断法,也未可知,此刻不敢先有成见。」
2.偏见。如:「他的成见很深。」
《漢語大詞典》:易视(易視)
(1).改变看事物的角度。谓从不同方面观察。韩非子·八经:“参言以知其诚,易视以改其泽。” 陈奇猷 集解引 王先慎 曰:“易地而观,以考验其择守。”
(2).改变看法。汉书·鲍宣传:“復徵 何武 、 师丹 、 彭宣 、 傅喜 ,旷然使民易视,以应天心,建立大政,以兴太平之端。” 颜师古 注:“易,改也。”
轻视。 明 文徵明 《先君行略》:“虽在童稚,人不敢易视。”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七:“巡抚 元展成 易视 苗 疆,遽于十年设营驻兵。”
《漢語大詞典》:改视(改視)
改变看法;另眼相看。多表示重视。荀子·荣辱:“义之所在,不倾於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橈,是士君子之勇也。” 晋 葛洪 抱朴子·贵贤:“闻淫声则惊听,见艳色则改视,役聪用明,止此二事。” 明 李东阳 《华容县学重修记》:“瓦甓木石,髹采丹堊,剔朽除秽,易为坚完,焕然大新,观者改视,闻者易听,以为盛举。”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清廷预备立宪·关于筹备立宪的谕旨与奏折》:“大乱由此而息,微特 武昌 匪祸可以刻日就平,抑且政策一新,可使列强改视。”
《國語辭典》:意下  拼音:yì xià
1.心中。《五代史平话。唐史。卷上》:「睡醒后,意下思量李克用诨名做李鸦儿,诸军皆著黑衣。」《儒林外史》第一回:「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著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
2.意见、主张。《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三:「张员外看见你家小官人,十二分得意,有心要把他做个过房儿子,通家往来,未知二位意下如何?」《老残游记》第一八回:「加砒霜一事倒只好暂行缓究了。你的意下何如?」
《國語辭典》:口气(口氣)  拼音:kǒu qì
1.从口中散发出来的难闻气味。《后汉书。卷八五。东夷传。夫馀传》:「王令置于豕牢,豕以口气嘘之,不死。」也称为「口过」、「口臭」。
2.说话的语气及措辞。清。李渔《风筝误》第九出:「口气也像女人口气,笔迹也像女人笔迹。」也称为「口吻」。
3.话里的含义,言外之意。《红楼梦》第八二回:「便把活计放下,走到黛玉处去探探他的口气。」《老残游记二编》第二回:「且等今晚试试他的口气,他若肯了,不怕他师父不肯。」也称为「口音」。
4.带有各民族或地方特色的语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五回:「还坐了七八个人,都是宁波、绍兴一路口气。」也称为「口音」、「口吻」。
《國語辭典》:口风(口風)  拼音:kǒu fēng
话中所透露出来的含意及倾向。如:「他俩口风很紧,没人知道他们何时结婚。」《醒世恒言。卷二三。金海陵纵欲亡身》:「你说的话,没有一些儿口风,教我如何去回复右丞。」《文明小史》第三○回:「伯集自然顺了他的口风帮上几句,又著实恭维黄詹事的话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
《漢語大詞典》:本议(本議)
(1).原来的谋划。战国策·楚策四:“ 楚王 崩, 李园 必先入,据本议制断君命,秉权而杀君以灭口,此所谓无妄之祸也。”
(2).原来的意见、看法。后汉书·李固传:“明日重会公卿, 冀 意气凶凶,而言辞激切。自 胡广 、 赵戒 以下,莫不慑惮之。皆曰:‘惟大将军令。’而 固 独与 杜乔 坚守本议。”
《國語辭典》:强奸(強姦)  拼音:qiáng jiān
1.以强力胁迫,致使不能抗拒而奸淫。如:「强奸未遂」。
2.指强将自己的意见加于他人身上,使其无法抗拒,如:「强奸民意」。
《漢語大詞典》:提法
对某种问题所提出的见解和看法。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那道理,正像我们反对‘米、麦是人类唯一的食品’的错误提法一样。” 胡采 《〈在和平的日子里〉序》:“这种提法是片面的,不妥当的。”
《國語辭典》:想法  拼音:xiǎng fǎ
1.谋求解决的办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六回:「后来还亏得文琴替我竭力想法,找了原经手人,向周中堂讨主意。」《文明小史》第三九回:「逢之趁此机会,又讹了人家一千银子,答应替他想法,包打赢官司。」
2.对事物的看法、意见。如:「有时候,我觉得很难了解年轻人的想法。」《施公案》第二六三回:「朱光祖道:『小弟也是这般想法,必得出个妙计,将此圆了才好。』」
《國語辭典》:特意  拼音:tè yì
专程。如:「为了回馈乡里,有一位成功的企业家特意回母校设置奖学金。」《二刻拍案惊奇》卷一四:「楼上官人闻知娘子不方便,特意送此点心。」《红楼梦》第六七回》:「他原会些武艺,又有力量,或看破那道士的妖术邪法,特意跟他去,在背地摆布他。」
《国语辞典》:心态(心态)  拼音:xīn tài
想法、看法。如:「以得过且过的心态做事,最容易出错。」
《國語辭典》:反映  拼音:fǎn yìng
1.指物体因光线反照,映射成像之意。如:「月夜里,小径上反映著一些疏疏落落的枝叶阴影。」清。袁枚〈游桂林诸山记〉:「开门趋往,扪之,竟是绝壁。方知日光从西罅穿入,反映壁上作亮,非门也。」
2.由某事物的一定状态和关系而产生与它相符的现象,称为「反映」。如:「作家笔下的文学作品,往往是他个人生活体验的反映。」
3.将客观事物或实质状况所引发的主观感受,如实呈现或传达出来。如:「施政满意度的调查,是反映民情的方法之一。」「这部小说反映了残酷的社会现实和阶级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