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平处(平處)
平等相处。《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题了钦差出去,凭他巡抚、巡按都是平处。”
评判裁决。汉书·杜周传:“吏民上书言便宜,有异,輒下 延年 平处復奏。” 颜师古 注:“先平处其可否,然后奏言。”《后汉书·史弼传》:“乞露臣奏,宣示百僚,使臣得於清朝明言其失,然后詔公卿平处其法。”
《國語辭典》:易与(易與)  拼音:yì yǔ
容易应付,乃轻鄙之词。《史记。卷七。项羽本纪》:「汉易与耳,今释弗取,后必悔之。」
《國語辭典》:和睦  拼音:hé mù
彼此相处亲爱和善。《左传。成公十六年》:「用利而事节,时顺而物成,上下和睦,周旋不逆。」《文明小史》第二九回:「两人素常和睦,赶办公事,从来没有什么推诿。」
《國語辭典》:伦理(倫理)  拼音:lún lǐ
1.人伦道德的常理。《礼记。乐记》:「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淮南子。要略》:「经古今之道,治伦理之序。」
2.事物的条理。《朱子语类。卷一一。读书法下》:「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
《漢語大詞典》:善邻(善鄰)
跟邻国或邻居友好相处。左传·隐公六年:“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国语·晋语二:“夫固国者,在亲众而善邻。” 宋 文天祥 《刘定伯墓志铭》:“乡人有为芥蒂,君一语輒化,有不善,开譬之无以为望,和气薰浹,蒸然善邻。”
《國語辭典》:和谐(和諧)  拼音:hé xié
1.和睦谐顺。《书经。无逸》「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句下唐。孔颖达。正义:「郑玄云:『其不言之时,时有所言,则群臣皆和谐。』」《诗经。周南。关雎》汉。毛亨。传:「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
2.互相配合、协调。《晋书。卷五一。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措之规矩,则器用合宜。」
3.和顺驯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你本意待闇里栽排,要逼勒我和谐。」
《漢語大詞典》:古处(古處)
谓以故旧之道相处。古,通“ 故 ”。《诗·邶风·日月》:“乃如之人兮,逝不古处。” 郑玄 笺:“其所以接及我者不以故处,甚违其初时。” 马瑞辰 通释:“古者,故之渻借,凡以故旧相处谓之故,故之言固也。”或以为以古道相处。 朱熹 集传:“或云,以古道相处。”
《漢語大詞典》:久游(久遊)
亦作“ 久游 ”。
(1).谓长期相处。史记·秦始皇本纪:“ 繚 ( 尉繚 )曰:‘……诚使 秦王 得志於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
(2).久居外乡。 南朝 宋 颜延之 《还至梁城作诗》:“曷为久游客,忧念坐自殷。” 唐 李白 《秋浦歌》之二:“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 唐 薛能 《天际识归舟》诗:“晴阔忻至见,归迟怪久游。”
《漢語大詞典》:睦姻
亦作“ 睦姻 ”。
(1).语出周礼·地官·大司徒:“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 郑玄 注:“睦,亲於九族;姻,亲於外亲。”后因以“睦婣”谓对宗族和睦,对外亲亲密。 宋 王安石 《谢林中舍启》:“虽睦姻之风可以厚俗,而贬损之意有如过中;言观以思,颇恐且愧。” 清 刘大櫆 《华埠救灾赞》:“昔在司徒,教民三物;既急睦婣,爰崇任恤。”
(2).谓与姻亲和睦相处。 唐 元稹 《代曲江老人百韵》:“ 光武 休言战, 唐尧 念睦姻。”
《國語辭典》:睦邻(睦鄰)  拼音:mù lín
与邻居和睦相处。如:「敦亲睦邻」。
《漢語大詞典》:友恭
指兄弟间相处的准则。兄应友爱,弟应恭敬。 宋 曾敏行 独醒杂志卷五:“为人之弟,继体承祧,岂使沽名之贼臣,重害友恭之大义。”
《國語辭典》:合群  拼音:hé qún
1.结为团体,互相帮助。如:「全校教师都能合群,组成团队,研究风气自然大开。」
2.与人相处融洽。如:「在团体中不合群的人,是不会受欢迎的。」
《國語辭典》:和协(和協)  拼音:hé xié
和睦无间、同心协力。《书经。召诰》「王先服殷御事,比介于我有周御事」句下汉。孔安国。传:「言当先服治殷家御事之臣,使比近于我有周治事之臣,必和协,乃可一。」《左传。隐公十一年》:「寡人有弟,不能和协。」
《漢語大詞典》:能迩(能邇)
谓能安抚邻国而与之和睦相处。书·舜典:“柔远能邇,惇德允允。” 孔 传:“言当安远乃能安近。”《诗·大雅·民劳》:“柔远能邇,以定我王。”
《國語辭典》:乐群(樂群)  拼音:yào qún
以友朋群居为乐。《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