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40,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盗泉
盗用
盗铸
劫盗
剧盗
窃盗
盗弄
盗取
盗臣
盗息
诲盗
盗贩
防盗
盗杀
治盗
《國語辭典》:盗泉(盜泉)  拼音:dào quán
地名。在今山东省泗水县东北。相传孔子因盗泉之名,于礼不顺,故渴而不饮其水。
《國語辭典》:盗用(盜用)  拼音:dào yòng
以非法的方式使用他人或公众的财物。如:「听说他最近因盗用公款,已经被下令撤职查办了。」
《漢語大詞典》:盗铸(盜鑄)
亦作“盗铸”。 谓私自铸造钱币。史记·平準书:“县官往往即多铜山而铸钱,民亦閒盗铸钱,不可胜数。”旧唐书·食货志上:“ 长安城 中,竞为盗铸,寺观鐘及铜象,多坏为钱。” 元 吴莱 《题毗陵承氏家藏古钱》诗:“冶卒铜工各皷鞴,偏炉盗铸多烟烻。” 清 顾炎武 日知录·钱法之变:“物日重钱日轻,盗铸云起。” 郭沫若 《断断集·〈资本论〉中的王茂荫》:“不久便有盗铸大钱的犯人出现,使当时的朝廷不能不以发配 新疆 ,给官兵为奴,或更以大辟的严刑为禁。”
《國語辭典》:劫盗(劫盜)  拼音:jié dào
1.抢劫偷盗。《南史。卷一八。赵伦之传》:「为政苛暴,吏人畏惧如与虎狼居,而劫盗远迸,无敢入境。」
2.强盗。《宋书。卷八三。黄回传》:「回拳捷果劲,勇力兼人,在江西与诸楚子相结,屡为劫盗。」
《國語辭典》:剧盗(劇盜)  拼音:jù dào
凶恶强悍的盗贼。宋。陆游 书愤诗:「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花月痕》第四七回:「庇我剧盗,辱我疆臣,尔诈尔虞,如鬼如蜮。」也作「剧贼」。
《國語辭典》:窃盗(竊盜)  拼音:qiè dào
1.偷窃盗取他人财物。《管子。八观》:「里域横通,则攘夺窃盗者不止。」《三国演义》第二二回:「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2.小偷、窃贼。如:「春节期间,要特别防范窃盗横行的问题。」《清史稿。卷三二二。列传。窦光鼐》:「事主杀窃盗,律止杖徒。近来各省多以窃盗拒捕而被杀,比罪人不拒捕而擅杀,皆以斗论,宽窃盗而严事主,非禁暴之意。」
《國語辭典》:盗弄(盜弄)  拼音:dào nòng
偷弄,擅自驱使动用。《汉书。卷八九。循吏传。龚遂传》:「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國語辭典》:盗取(盜取)  拼音:dào qǔ
以非法的手段窃取财物。如:「那些精巧可爱的小玩意儿,经常被顾客盗取。」
《漢語大詞典》:盗臣(盜臣)
(1).谓盗窃府库财物的官吏。《礼记·大学》:“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寧有盗臣。” 郑玄 注:“国家利义不利财。盗臣损财耳,聚敛之臣乃损义。”新唐书·食货志一:“盗臣诚可恶,然一人之害尔。聚敛之臣用,则经常之法坏,而天下不胜其弊矣。”
(2).叛臣;簒夺之臣。 唐 权德舆 《故司徒兼侍中赠太傅马公行状》:“﹝ 建中 四年﹞冬十月,盗臣窃发,鑾輅狩于近郊。” 宋 王明清 《挥麈馀话》卷一:“ 昭宗 亲兵既尽, 朱温 羽翼已就, 行密 辈崎嶇於一邦,初务养练,不能遽成,此内外俱轻,盗臣得志之患也。” 明 方孝孺 《春秋诸君子赞·子家羁》:“ 鲁 有盗臣,擅国自恣。 昭公 寡谋,躁以失位。” 柳亚子 《〈胡寄尘诗〉序》:“今之称诗坛渠率者,日暮途穷, 东山 再出,曲学阿世,迎合时宰,不惜为盗臣民贼之功狗。”
(3).盗名欺世的官吏。 明 王廷相 慎言·保傅:“威福劫民,是曰权臣;德惠媚民,是曰盗臣。”
《韵府拾遗 职韵》:盗息(盗息)
易林忧者之望憎参盗息陆游诗盗息无排甲兵消不取丁
《國語辭典》:诲盗(誨盜)  拼音:huì dào
引诱人偷盗、做坏事。《宋史。卷九一。河渠志一》:「不然,则赵、魏百城,富庶万亿,所谓诲盗而招寇矣。」《说郛。卷九二下。画论》:「世人收画必欲盛饰以金玉,不知金玉乃诲盗之端。」
分類:诱人盗窃
《國語辭典》:诲淫诲盗(誨淫誨盜)  拼音:huì yín huì dào
引诱或教唆人去做窃盗奸淫等坏事。参见「诲淫诲盗」条。如:「这本书诲淫诲盗,不适合让小朋友看。」
《漢語大詞典》:盗贩(盜販)
(1).非法贩卖。新唐书·食货志四:“ 两池 盐盗贩者迹其居处,保、社按罪。” 宋 楼钥 《少师观文殿大学士王公行状》:“县之推吏当行重禄,盗贩榷货配隶加详。”元史·兵志一:“省院官议,收到私走间道、盗贩马匹、曾过南界人三千八百四户,悉令充军。”
(2).指非法贩卖之人或非法贩卖之事。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论:“盖其兴也,非有功德渐积之勤,而黥髠盗贩,倔起於王侯,而人亦乐为之传歟?”宋史·食货志四:“ 虔州 运路险远, 淮 盐至者不能多,人苦淡食, 广东 盐不得輒通,盗贩公行。” 明 宋濂 《喻偘传》:“境内多盗贩,舳艫尾相衔不絶。”
分類:非法贩卖
《国语辞典》:防盗(防盗)  拼音:fáng dào
防备强盗。《初刻拍案惊奇》卷八:「一般苧麻,共有五千两有馀,乃是久惯大客商,江行防盗,假意货苧麻,暗藏在捆内,瞒人眼目的。」
《漢語大詞典》:盗杀(盜殺)
(1).史家之春秋笔法,国君为地位低贱的人所杀称“盗杀”。春秋·哀公四年:“王二月庚戌,盗杀 蔡侯申 。”史记·晋世家:“ 幽公 淫妇人,夜窃出邑中,盗杀 幽公 。”史记·楚世家:“ 声王 六年,盗杀 声王 ,子 悼王 熊疑 立。”
(2).杀死并据为己有;非法猎杀。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元史·刑法志一:“诸輒入禁苑,盗杀官兽者,为首杖八十七,徒二年,为从减一等,并刺字。”
(3).暗杀。 唐 司空图 《冯燕歌》:“传声莫遣有冤滥,盗杀 婴 家即我身。”
《骈字类编》:治盗(治盗)
陆游疾小愈纵笔作短章诗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