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润滑剂(润滑剂)  拼音:rùn huá jì
用以润滑、冷却、密封机器或软化皮肤的油性物质。也称为「滑剂」。
《国语辞典》:竖毛筋(竖毛筋)  拼音:shù máo jīn
人体皮肤组织之一。由毛囊的基底,斜走于真皮上部的小平滑筋,此筋收缩能使毛竖立,故称为「竖毛筋」。也称为「毛囊筋」、「起毛筋」。
《漢語大詞典》:附赘县疣(附贅縣疣)
附生在皮肤上的小瘤。比喻多馀无用之物。庄子·骈拇:“附赘县疣,出乎形哉!而侈於性。” 成玄英 疏:“附生之赘肉,县係之小疣。”亦作“ 附赘悬肬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熔裁:“駢拇枝指,由侈於性;附赘悬肬,实侈於形。”亦省作“ 附赘 ”。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夫《天文》之於《汉》《史》,实附赘之尤甚者也。” 宋 陈师道 《赠关彦长》:“功名如附赘,得失何用顾。”
《國語辭典》:感觉器官(感覺器官)  拼音:gǎn jué qì guān
动物体受刺激时,首先感受到的器官。如眼、耳、舌、鼻、皮肤等。可将所受刺激变为神经冲动,并通过感觉神经,传达至中枢。
《漢語大詞典》:干血痨(乾血癆)
中医指妇女闭经、身体瘦弱、皮肤干枯、面色暗黑等症状。《歧路灯》第六五回:“俺家媳妇子,如今在家气的有乾血癆了。”《醒世姻缘传》第八回:“一个小丫头,唤着 小青梅 ,年纪十六岁了,忽然害起乾血癆来。”
《漢語大詞典》:乾都
古代方言。老年人皮肤干枯暗淡的样子。《方言》卷十:“悈鳃、乾都、耇草:老也,皆 南楚 江湘 之间代语也。” 郭璞 注:“皆老者皮色枯瘁之形也。”
《國語辭典》:风疹块(風疹塊)  拼音:fēng zhěn kuài
皮肤出现扁平状的水肿块斑,往往数小时内消退,并且有明显的发痒,但痊瘉后不会遗留痕迹。通常是因食物或药物过敏所致。参见「荨麻疹」条。
《漢語大詞典》:肤觉(膚覺)
皮肤感觉的简称。皮肤受外界刺激时所产生的感觉,包括触觉、温度觉、痛觉等。
《漢語大詞典》:肤粟股栗(膚粟股栗)
皮肤上起疙瘩,大腿发抖。形容非常恐惧。 梁启超 《新民说》第十八节二:“夫至以行恶为荣,则洪水猛兽,足喻斯惨耶?君子念此,肤粟股栗矣。”
《漢語大詞典》:肤札(膚劄)
文身,在皮肤上刺出各种图形。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黥:“上都街肆恶少,率髠而肤札,备众物形状。”
《漢語大詞典》:圪塔
亦作“ 圪墶 ”。亦作“ 圪瘩 ”。
(1).皮肤上突起的或肌肉上结成的硬块。 王汶石 《风雪之夜》:“他拉着衣襟……果然满胸膛上的圪塔肉都露在外面。”
(2).线、绳或布条的结。
(3).比喻不易解决的问题。
(4).方言。量词。犹块。 李季 《王贵与李香香》第三部二:“一圪瘩石头两圪瘩砖,你不知道妹妹怎么难!”
(5).方言。坷垃,土块。 丁玲 《粮秣主任》:“后来才知道,人家已经自己找下‘对象’了,还不是一个耍土圪塔的。”
(6).方言。指性情固执的人。 李季 《当红军的哥哥回来了》一:“家在边区不象个边区人,我爹爹也是个顽固圪墶。”
(7).方言。地方。 高玉宝 《高玉宝》第十三章:“他一个孩子,又没出过远门,下了船知道往哪圪墶去?”
(8).形容动作急骤。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一折:“那汉酒中劣性显英豪,圪塔的揪住寳带,没揣的举起钢刀。”
(9).小丘,矮冈。
《國語辭典》:耳屏  拼音:ěr píng
位于外耳门前面突起处的组织。由软骨和皮肤构成,能遮住外耳门。
《國語辭典》:冻疮(凍瘡)  拼音:dòng chuāng
病名。指因未达冰点所引起之局部皮肤血管异常收缩,产生之组织红肿,所形成的疮。
《國語辭典》:痱子  拼音:fèi zi
常在夏天高温闷热环境下,出汗过多而蒸发不畅,导致汗孔堵塞,汗管破裂,汗液外溢渗入周围组织,引起浅表性炎症反应而发出很痒的小红疹,也称为「痱」。
《國語辭典》:番鸭(番鴨)  拼音:fān yā
动物名。雁鸭目。原产于秘鲁,嘴脚呈红色或黑色,外形上与普通本地鸭相似,但体形较大。可分为正番鸭与土番鸭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