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鬼饭疙瘩(鬼饭疙瘩)  拼音:guǐ fàn gē da
俗称皮肤受风寒而起的小疙瘩。形如豆瓣,堆叠成片。也称为「鬼风疙瘩」。
《国语辞典》:膏药油子(膏药油子)  拼音:gāo yào yóu zi
1.制膏药所用的油剂,胶黏有油性。
2.膏药贴于皮肤上所留的痕迹。
《国语辞典》:虮虱相吊(虮虱相吊)  拼音:jǐ shī xiāng diào
虮,虱的幼虫。虮虱皆寄生在人的皮肤上。人沐浴后,虮虱便无法再寄生,故在人准备洗澡时互相吊问。虮虱相吊比喻生命将终而自我悲怜。《淮南子。说林》:「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
《国语辞典》:胶元蛋白(胶元蛋白)  拼音:jiāo yuán dàn bái
一种蛋白质成分,是组成皮肤、肌腱的主要成分,广泛分布于动物结缔组织,包括皮肤、肌腱、骨骼、软骨、血管壁等。也称为「胶原」。
《国语辞典》:起鸡皮疙瘩(起鸡皮疙瘩)  拼音:qǐ jī pí gē da
因寒冷、害怕或听到刺耳的声音,皮肤上泛起小米般的小疙瘩。如:「寒风阵阵吹来,不禁令人起鸡皮疙瘩。」
《国语辞典》:爬虫类动物(爬虫类动物)  拼音:pá chóng lèi dòng wù
一种脊椎动物。皮肤表面有角质鳞或甲,四肢短小,体温随气温改变而呈起伏,以腹贴地行走,属卵生或卵胎生,用肺呼吸。如蛇、龟、蜥蜴等。也称为「爬行动物」、「爬虫」。
《国语辞典》:轮廓状红斑(轮廓状红斑)  拼音:lún kuò zhuàng hóng bān
风湿热患者皮肤特有的淡红色斑。呈轮状,轮状中心则为健康皮肤。
《国语辞典》:老年性紫斑  拼音:lǎo nián xìng zǐ bān
泛指发生于老年人因为皮肤老化、皮内出血性皮疹、血管弹性减弱,造成红血球渗出血管。通常除外观外,无明显不适,此种症状可随血红素吸收而自然消失。
《国语辞典》:接触性皮肤炎(接触性皮肤炎)  拼音:jiē chù xìng pí fū yán
病名。因皮肤接触具有刺激性或易引起皮肤过敏的物质而造成的皮肤病。通常接触部位会有红肿、搔痒、烧灼感等症状。
《国语辞典》:捏出水儿来的(捏出水儿来的)  拼音:niē chū shuǐ ér lái de
皮肤娇嫩得可以捏出水。比喻细皮嫩肉或没有社会经验。《金瓶梅》第七二回:「不上二十岁,捏出水儿来的一个小后生,任事儿不知道。」
《国语辞典》:亚美利加人种(亚美利加人种)  拼音:yà měi lì jiā rén zhǒng
红种人,皮肤呈红铜色,黑眼睛,直发,总数约一千五百万人。
《国语辞典》:植皮手术(植皮手术)  拼音:zhí pí shǒu shù
一种外科整形手术。将健康的皮肤移植在因火伤或化学伤害而失去表皮覆盖的组织上,使伤口恢复皮肤的原貌。
《国语辞典》:直接接触(直接接触)  拼音:zhí jiē jiē chù
接触传染的途径之一,指经由接触感染症患者或带原者的口腔、黏膜、皮肤等身体部位而遭受感染。如结膜炎、A型肝炎等均可由此方式传染。
《国语辞典》:有毒植物  拼音:yǒu dú zhí wù
能产生毒素的植物。其毒素接触人类皮肤或被人类、动物误食、吸收后则会导致组织破坏、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国语辞典》:巴氏体(巴氏体)  拼音:bā shì tǐ
1.细胞遗传学上指人类的皮肤或口腔黏膜等细胞,用特殊方法染色,正常女性的细胞核内有一深色的小点,称为「巴氏体」。男性则无。巴氏体的数目比x染色体少一,可藉此推测细胞内x染色体的数目是否正常。也译作「巴尔氏体」。
2.触觉末梢器官之一。存在于皮下、黏膜及身体各部位中。为十九世纪义大利解剖学家巴希尼(Pacini)所发现,故称为「巴氏体」。也译作「帕希尼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