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3—831 【介绍】: 唐洛阳人,字浚之。励志所学,不从科举,隐于嵩山。宪宗元和九年,应著作郎征。岁余,迁右补阙。峭直敢谏,数上章忤旨。穆宗长庆、敬宗宝历中,渤不顾患难,章疏论列,帝虽昏纵,亦为之感悟。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文宗大和中,拜太子宾客。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3—831 字浚之,号白鹿先生,排行十。洛阳(今属河南)人。德宗贞元中与兄涉偕隐庐山白鹿洞,十九年(803)移居嵩山。宪宗元和八年(813)以左拾遗征,不至,移家洛阳。九年上书,拜著作郎。十一年迁右补阙,累历考功员外郎。穆宗长庆元年(821)贬虔州刺史,历江州刺史,累迁给事中。敬宗宝历元年(825)出为桂管观察使,二年以疾罢归。文宗大和五年(831)征为太子宾客,七月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诗5首。
全唐文·卷七百十二
渤字浚之。洛阳人。励志不仕。隐嵩山。元和初以山人徵为左拾遗。不赴。九年召为著作郎。穆宗朝累迁谏议大夫。敬宗立。转给事中。出为桂管观察使。太和五年以太子宾客徵。卒年五十九。赠礼部尚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6—826 【介绍】: 唐华州下邽人,字知退,一字退之,小字阿怜。白居易弟。德宗贞元进士,一说宪宗元和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辞赋精密,文士皆师法之。卢坦镇剑南东川,辟为掌书记。府罢,归浔阳。历迁左拾遗、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撰有传奇《李娃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6—826 字知退,小字阿怜,排行二十三。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之弟。宪宗元和二年(80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历左拾遗、主客员外郎、膳部郎中等职。穆宗宝历元年(825)转主客郎中,赐绯,次年冬卒。生平见新、旧《唐书》本传及白居易《祭郎中弟文》。长于传奇小说,所撰《李娃传》、《三梦记》等均为传奇名篇。《全唐诗》存诗7首。《在巴南望郡南山呈乐天》较有情致。《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全唐文·卷六百九十二
行简字知退。太子太傅居易弟。贞元末进士。元和中累迁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宝历二年卒。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79—831 【介绍】: 唐河南人,字微之。历举明经、书判拔萃、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诸科,宪宗元和初拜左拾遗。论事为执政者所忌,出为河南尉,复迁监察御史。与内官争厅,贬江陵士曹参军。元和末召拜膳部员外郎。穆宗长庆中,荆南监军宦官崔潭峻进其歌词于帝,擢知制诰,进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承旨,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因裴度弹劾而罢相,出为越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中,官武昌节度使,卒。稹诗风平易,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元白,号“元和体”。宫中呼为“元才子”。在越州与窦巩唱和,号“兰亭绝唱”。所作传奇《会真记》为后来《西厢记》所本。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79—831 字微之,别字威明,排行九,洛阳(今属河南)人。北魏鲜卑族拓跋部后裔。八岁丧父,受异母兄排挤,随生母郑氏远赴凤翔,依倚舅族。贞元九年(793)以明经擢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元和元年(806),登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元稹受知于宰相裴垍,任监察御史,勇于弹劾,得罪宦官权贵,贬为江陵府士曹参军。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自裴垍去世,元稹政治上失去倚靠,转而依附宦官崔潭峻。元和十四年,回朝任膳部员外郎。次年,得崔潭峻援引,擢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充翰林学士承旨。长庆二年(822),以工部侍郎同平章事。居相位三月,为李逢吉所倾,出为同州刺史,历浙东观察使、尚书左丞、武昌军节度使,卒于镇。其生平见白居易所撰墓志铭,新、旧《唐书》本传,及今人卞孝萱所著《元稹年谱》。元稹为著名之传奇作家和诗人。其诗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风格相近,合称“元白体”。元稹诗歌创作中,乐府诗占重要地位。素推崇杜甫之创作,继承其“即事名篇”之精神,与李绅、白居易等一同创作新乐府。其后,又与刘猛、李馀一同创作“虽用古题,全无古义”、“颇同古义,全创新词”之古乐府。在元稹诗中,艳体诗与悼亡诗最具特色。前者大多是追念少时情人之作,后者则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在诗歌形式方面,“古人酬唱不次韵,此风始盛于元、白,皮、陆”(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元稹与李绅合撰《莺莺传》及《歌》,是贞元、元和间新兴之传奇体裁(参阅今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證稿》第一章)。评者认为:“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此元、白较胜于韩、孟。”(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元稹诗文合集,名《元氏长庆集》,《四部丛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钞本较通行,中华书局《中国古典文学基本丛书》本《元稹集》较完备。注本有今人杨军《元稹集编年笺注》。《全唐诗》编其诗为28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0首,断句53。
唐诗汇评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贞元九年(793),以明经登第,十八年,举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复登制举甲科,授左拾遗,贬河南尉。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又分司东台,以执法不回触怒权贵,贬江陵士曹参军。九年,移唐邓从事,历通州司马、虢州长史。十四年,征为膳部员外郎,累迁祠部郎中知制诰、翰林学士、中书舍人。长庆二年二月,拜相,六月,出为同州刺史。次年,授浙东观察使。大和三年,入为尚书左丞,寻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镇。稹与白居易为至交,同倡新乐府,唱和极多,世称“元白”,诗称“元白体”。有《元氏长庆集》一百卷,又《小集》十卷,均佚。宋人辑有《元氏长庆集》六十卷行世。《全唐诗》编诗二十八卷。
黄鹤楼志·人物篇
元稹(779~831) 唐代诗人、文学家。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北魏昭成帝拓跋什翼犍十世孙。少时即有才名,贞元十九年(803)以明经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曾任江陵府士曹参军、翰林承旨学士等职,官至宰相(同平章事)。卒于江夏(武昌)武昌军节度使任所,追赠尚书右仆射。与挚友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有《元氏长庆集》。曾数次在黄鹤楼宴游,其副手窦巩诗云:“时奉登楼宴,闲休上水船。”皇甫枚《元稹烹鲤得镜》云:“丞相元稹之镇江夏也,尝秋夕登黄鹤楼。”《太平广记》中亦载有元稹在黄鹤楼“烹鲤得镜”的轶事。
全唐文·卷六百四十七
稹字微之。河南人。擢明经判入等。补校书郎。元和元年举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穆宗朝擢祠部郎中知制诰。入翰林为承旨学士。长庆二年进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贬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太和四年拜武昌节度使。卒年五十三。赠右仆射。

作品评论

白居易《河南元公墓志铭》
(稹)尤工诗,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下珠玉。
顾陶《唐诗类选沿序》
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
杜牧《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墓志铭》
述李戡语:自元和己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冬寒夏热,入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
诗人主客图
广大教化主:白居易。……入室三人:张祜、羊士谔、元稹。
黄滔《答陈磻隐论诗书》
大唐前有李、杜,后有元、白,信若沧溟无际,平岳干天,
韦毂《才调集序》
暇日因阅李、杜集,元、白诗,其间天海混茫,风流挺特。
《旧唐书•元稹传》
稹聪警绝人,年少有才名,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态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
苏轼《祭柳子玉文》
元轻白俗。
谢迈《书元稹遗事》
稹与白居易同时,俱以诗名天下,然多纤艳无实之语,其不足论明矣。
岁寒堂诗话
元、内、张籍诗,皆自陶、阮中出,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本不应格卑。但其词伤于太烦,其意伤于太尽,遂成冗长皂陋尔。比之吴融、韩偓俳优之词,号为格卑,则有间矣。若收敛其词,而少加含蓄,其意味岂复可及也!
《臞翁诗评》
元微之如李龟年说天宝遗事,貌悴而神不伤。
诗林广记
高秀实云:元微之诗,艳丽而有骨。
后村诗话
元、白皆唐大诗人。余观古作者必以艰深文浅近,必以尖新革尘腐,二公独不然。
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排比铺张特一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赋玞。
唐才子传
稹诗变体,往往宫中东色皆诵之,呼为才子。然缀属虽广,乐府专其警策也。
诗谱
白诗祖乐府,务欲为风俗之用。元与白同志。白意古词俗,元词古意俗。
诗镜总论
元、白潦倒成家,意必尽言,言必尽兴,然其力足以达之。微之多深着色,乐天多浅着趣;趣近自然,而色亦非貌取也。总皆降格为。凡意欲其近,体欲其轻,色欲其妍,声欲其脆:此数者,格之所由降也。元、白偷快意,则纵肆为之矣。
唐诗归
钟云:元、白浅俚处,皆不足为病,正恶其太直耳。诗贵言其所欲言,非直之谓也;直则不必为诗矣。又二人酬唱,似惟恐一语或异,是其大病。所谓同调,亦不在语语同也。
唐音癸签
唐七言歌行……太白、少陵,化而大矣,能事毕矣。降时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
唐音癸签
元微之以杜之铺陈终始,排比故实,大或千言,小犹数百,为非李所及。白乐天亦云:杜诗贯穿古今,诊缕格律,尽善尽美,过于李。二公盖专以排律及五言大篇定李、杜优劣,不知杜句律之高,自在才具兼该,笔力变化,亦不专在排比铺陈,贯穿诊缕也。深于杜者,要自得之。
《诗源辨体》
元微之少年与白乐天角靡骋博,故称“元白”,然元实不如白。白五言古入录者,虽长篇而体自匀称,意白联络;元体多冗漫,意多散缓,而语更轻率,可采者不能十一。……故知微之本非乐天俦耳。
《诗源辨体》
东坡言“元轻白俗”,昔人谓为定论。尝读微之《连昌宫词》及七言律一二入选者,声气似胜,乌得为轻?既而读其集,惟五言排律长篇及窄韵者稍工,馀不免太轻率耳。
《诗源辨体》
元不如白,乃是功有疏密,非才有大小也,观张文潜沦乐天,及微之《酬乐天诗序》,便可知矣。
《载酒园诗话又编》
诗至元白,实又一大变。两人虽并称,亦各有不同。选语之工,白不如元;波澜之阔,元不如白。白苍莽中间存古调,元精工处亦杂新声。既由风气转移,亦自材质有限。
《唐音审体》
元、白号称大家,皆以长篇擅胜,其于七肓八句,竟似无意求工。
《唐音审体》
元相用笔专以段落曲折见奇,亦前古所未有。其大篇多冗长,《才调集》所载多靡艳。
《唐音审体》
元相诗以风致宕逸自喜,世因有“元轻”之目……元白绝唱,乐府歌行第一,长韵律诗次之,七言四韵又其次也。
香祖笔记
李长吉诗云:“骨重神寒天庙器。”“骨赏神寒”四字,可喻诗品。……元、白正坐少此四字,故其品不贵。
原诗
元稹作意胜于白,不及内舂容暇豫。白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终非庸近可拟。二人同时得盛名,必有其实,俱未可轻议也。
《唐诗别裁》
白乐天同对策,同倡和,诗称“元白体”,其实远不逮白。白修直中皆雅音,元意拙语纤,又流于涩。东坡品为“元轻白俗”,非定论了。
一瓢诗话
元、白诗,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风人之能事也。至于属对精警,使事严切,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其俚俗处,而雅亦在其中,杜浣花之后不可多得者也。盖因元和、长庆间,与开元、天宝时,诗之运会,又当一变,故知之者少。而其即用现前俚语,如“矮张”、“短李”之类,断不可学。
随园诗话
元、白在唐朝所以能独竖一帜者,正为其不袭盛唐窠臼也。
石洲诗话
张、王已不规规于格律声音之似古矣,至元、白乃又伸缩柚换,至于不可思议,一层之外,又有一层,古人必无依样临摹以为近者也。
石洲诗话
诗至元、白,针线钩贯,无乎不到:所以不及前人者,太露太尽耳。
《读雪山房唐诗钞•七律凡例》
元微之太近甜俗,一篇而外,不可强登也。
三唐诗品
其源与香山同出一科,而气格就衰,神情又减,《遣兴》诸章,情然苕秀,知非刻意之作;惟其璆然天籁,乃偶得之。《江陵三梦》,则潘岳悼亡,江淹清减,情至文生,古今一致,《曲江》百韵,与乐天讽喻同规。《连昌》一篇,足媲华清《长恨》。
《元白诗笺证稿》
微之自编诗集,以悼亡诗与艳情分归两类……微之以绝代之才华,抒写男女生死离别悲欢之情感,其哀艳缠绵,不仅在唐人诗中不可多见,而影响于后来之文学者尤臣。
《元白诗笺证稿》
读微之打题乐府,殊觉其旨趣丰富,文采艳发,似胜于其新题乐府。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姓白氏。太和二年。游天台。至剡之沃洲山。爱其幽胜。而卜筑焉。道化既行。玄侣盛集。浙东廉使元相国稹。尝有所施。陆中丞助其完葺。三年而院成。五年而佛事作。然每升座举扬法要。尤为四海所厌服。后终于其寺。侍郎乐天白居易记。太子宾客刘禹锡书。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七 兴福篇第九之二
释寂然。姓白氏。不知何许人也。名节素奇踵四圣种。故号头陀焉。大和二年振锡观方。访天台胜境。到剡沃洲山者。在天姥岑之阴对天台华顶赤城。北望四明。金庭石鼓山介焉西北。北有支遁岭。养马坡放鹤岑次焉。晋宋已来兹山洞开。初有罗汉白道猷言。西域来戾止是山。次竺法潜支道林居焉。高人胜士接踵而栖此中。至于戴逵王羲之郗超孙绰许询游憩其间矣。见是中景异。闻名士多居。如归故乡恋而不能舍去。既行道化盛集禅徒。浙东廉使元相国稹闻之。始为卜筑。次陆中丞临越知之。助其完葺。三年郁成大院。五年而佛事兴。然每为往来禅侣谈说心要。后终于山院。大和七年时白乐天在河南保釐为记。刘宾客禹锡书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62 【介绍】: 唐华州下邽人,字用晦。白居易从弟。穆宗长庆元年进士。善文辞。历河东、郑滑、邻宁节度府掌书记,累除左司员外郎。武宗时,李德裕荐之,历迁知制诰、翰林学士承旨。宣宗立,以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进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德裕遭贬,敏中诋之甚力,议者恶之。后带相职出镇剑南西川,治蜀五年,有劳,徙荆南。懿宗即位,累拜中书令,求免,出为凤翔节度使。卒谥丑。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63 字用晦。祖籍太原(今属山西),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从父弟。穆宗长庆二年(822)登进士第,累辟使府。文宗开成元年(836)迁右拾遗。武宗会昌二年(842)以李德裕荐,充翰林学士,三年加承旨,四年为兵部侍郎、承旨学士。六年以本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宣宗大中二年(848)兼刑部尚书,为牛党要员,构陷打击李德裕不遗余力。五年罢相。十三年征拜司徒、门下侍郎平章事。懿宗咸通元年(860)加中书令。卒谥丑。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全唐诗》存其诗2首。
全唐文·卷七百三十九
敏中字用晦。太子少傅居易从父弟。长庆初进士。会昌中累官兵部侍郎学士承旨同平章事兼刑部尚书集贤史馆大学士。宣宗朝加右仆射金紫光禄大夫太清宫使太原郡公。罢相。检校司空。出历邠宁节度使剑南西川副使荆南节度使。懿宗立。徵拜司徒。复辅政。寻加侍中。罢为晋绛节度使。累迁中书令太子太师卒。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竟陵(今湖北天门)人。文宗开成末,与裴坦同砚席。宣宗大中十四年(860)裴坦以中书舍人权知礼部贡举,刘虚白犹是举子,试杂文日,于帘前献一绝句以寄感慨,即于是年登进士第。性嗜酒。事迹见《唐摭言》卷四、《唐诗纪事》卷六〇等。《全唐诗》存诗1首、断句1联。
唐诗汇评
刘虚白,生卒年不详,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大中十四年(860),登进士第。《全唐诗》存诗一首。

作品评论

北梦琐言
刘虚白擢进士第,嗜酒。有诗云:“知道醉乡无户税,任他荒却下丹田”。
僧元慧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9—896 【介绍】: 唐僧。吴郡人,俗姓陆。文宗开成二年于嘉兴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立志持“三白法”,即白饭、白水、白盐,时称“三白和尚”。武宗会昌五年,例遭澄汰,权隐民间。宣宗大中初,还入法门。大中七年,重建法空王寺。懿宗咸通中,曾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昭宗乾宁中示寂。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嘉禾之陆氏。晋平原内史机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开成元年。于京师之法空王寺。师事清进落发。会昌初。造洹阳。纳戒法。即习毗尼部。寻游五台。睹光相不可纪极。二年归里。居建兴寺持三白。谓日食白盐白汤白饭也。诵五部曼拿罗。爇香臂上。五年。诏汰天下僧尼。遽隐白衣舍。大中初。诏复教。七年再造法空王寺成。仍隶业。奉报恩山佛牙舍利。且爇香臂上。以供养焉。览天台石桥之胜。咸通中。佛中指骨舍利。反凤翔重真寺。慧从往。爇左手拇指。口诵法华经。以谢。所爇之指。不踰月而复。如未尝爇者。乾宁三年九月二十八日。以疾卒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备礼葬之吴中。世号三白和尚。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三 遗身篇第七
释元慧。俗姓陆氏。晋平原内史机之裔孙也。父丹文林郎云骑尉温州紏曹慧。即仲子也。髫龄颖悟长而温润。畏作枯龟思为瘦雁。以开成二年辞亲。于法空王寺依清进为弟子。会昌元年往恒阳纳戒法。方习毗尼。入礼五台。仍观众瑞。二年归宁嘉禾居建兴寺。立志持三白法讽诵五部曼拿罗。于臂上爇香炷。五年例遭澄汰权隐白衣。大中初还入法门。至七年重建法空王寺。又然香于臂供养报恩山佛牙。次往天台山度石桥。利有攸往略无忧虞焉。咸通中随送佛中指骨舍利往凤翔重真寺。炼左拇指。口诵法华经其指不踰月复生如故。乾宁三年。偶云乖悆。九月二十八日归寂于尊胜院。报龄七十八。僧腊五十八。弟子端肃等奉神座葬之吴会之间。谓为三白和尚焉。其礼拜诵持不胜其计。如别录也。 系曰。炼大拇指火尽灰飞。如何于焦炭之末。骨肉随生不久如故。此与火中莲华同种而异态耳。何谓三白。通曰。事理二种。一白饭白水白盐事也。二身不遍触。口诵真经。意不妄缘。此三明白非黑业也。故亨此名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江南人。早年结识姚合、贾岛、无可。宣宗大中间,住长安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僧,尝作诗赠瓜沙僧悟真、吊诗人刘得仁。历事三朝,约于僖宗时去世,年逾六十。为诗尚苦吟,多作近体,与同时诗人来往唱和甚频。有集,佚。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江南僧。早年及识姚合、贾岛、无可。宣宗大中间住长安荐福寺,为内供奉赐紫。大中五年(851)作诗赠瓜沙僧悟真。又曾作诗吊刘得仁。与李频、李洞、许棠、曹松、齐己、张𧏖、罗邺、李昌符等皆有来往。历事三朝,约于僖宗时方去世,享年60岁以上。事迹见《唐才子传》卷三。为诗尚苦吟,多作近体。有集1卷,已佚。《全唐诗》存诗16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断句1联。另《剡录》、《诗渊》等书中尚存2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唐诗汇评
栖白,生卒年里贯均未详。江南僧,后居长安荐福寺,宣宗朝为内供奉,赐紫,历三朝。诗名甚著,与诗人刘沧、许裳、张乔、曹松、李洞、贯休、齐己等均有酬唱。有《栖白集》一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栖白,越中僧。补诗一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92 【介绍】: 唐末河南人。初隶忠武军为裨校。黄巢起事,儒以兵属秦宗权为都将。僖宗光启元年攻东都,继陷郑州、河阳,遂称节度使。杨行密得扬州,宗权使儒副其弟宗衡争淮南,儒诱斩宗衡,得众数万,号土团白条军。文德元年,破扬州,纳款于汴,昭宗授检校司空。儒谋先定江南,卑辞厚贿结朱温,温荐授淮南节度使。陷常、润、苏等州,所至焚掠,驱丁壮妇女渡江,杀老弱为食。后与杨行密相攻,军溃,被俘死。

人物简介

全唐文·卷八百十六
鸿儒。乾符时人。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字里不详。僖宗乾符间,驾舟从海上来,家于福州后崎。自号白水仙。《淳熙三山志》卷六载其事迹,并录其诗4句,又谶诗1首。《全唐诗》仅收诗2句,其余见收于《全唐诗续拾》。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唐末隐士。僖宗广明末辟谷,日饮浑酒。来往于南岳与衡阳间,昼卧石鼓洞,夜归伏虎岩。后不知所往。《南岳总胜集》卷上载其事迹,并录诗1首,《全唐诗续拾》据之收入。
白耸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马平人。为义胜都将。僖宗光启中,敌入郡境,尽驱其民,掠其财帛。耸率所部与战,夺而归之,民为之立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信州永丰人,字有道。昭宗乾宁中擢进士第。授校书郎。天复时昭宗被宦官劫持往凤翔,贞白即退居著书。有诗名,尝与罗隐、方干、贯休等唱和。有《灵溪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人。昭宗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久之,任校书郎。后因世乱,退居著书,不复仕进。事迹散见《唐摭言》卷七、《诗话总龟》卷一一、《唐诗纪事》卷六七、《唐才子传》卷一〇。贞白笃志于诗,播名当时。其诗“清润典雅”(《唐才子传》)。所作《御沟水》诗,自以为冠绝,其中有句云:“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诗僧贯休,休改“波”为“中”字,遂叹服,结为至交。作诗颇多,曾手编诗300首及赋文等为《灵溪集》,今已佚。《全唐诗》存诗1卷又12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2首、断句3句。
唐诗汇评
王贞白,生卒年不详,字有道,信州永丰(今江西广丰南)人。乾宁二年(895),登进士第。七年后,方授校书郎。天复中,朱全忠犯阙,昭宗奔凤翔,遂退居著书,不复仕进,年于家山。明《》能诗,与罗隐、方千、郑谷、贯休等唱和。自编《灵溪集》七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一卷。
全唐诗补逸
王贞白字有道,永丰人。乾宁二年张贻宪榜进士。补诗十二首。

作品评论

唐摭言
王贞白《寄郑谷郎中》曰:“五百首新诗,缄封寄去时。只凭夫子鉴,不要俗人知。火鼠重浣布,冰蚕乍吐丝。直须天上手,裁作领巾披。”
唐诗纪事
昭宗皇帝颇为寒畯开路,崔合州凝典贡举,但是子弟,无问文章厚薄,其间屈人不少。孤寒中唯程宴、黄滔擅场之外,其馀以呈试考之,滥得亦不少矣。然如贞白、张蠙诗,赵观文古风之作,皆臻前辈之阃阈者也。
直斋书录解题
(贞白)诗虽多,在一时侪辈,未为工也。
唐才子传
贞白学力精赡,笃志于诗,清润典雅,呼吸间两获科甲,自致于青云之上。文价呵知矣。深惟存亡取舍之义,进而就禄,退而保身,君子也。
唐音癸签
王贞白《御沟》一律,吟家喜谈其事,亦由微含比兴,故佳。咏苇排句,轻趣可追姚监。馀概少快心。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73—954 【介绍】: 五代时华阴人,字景度,号虚白、癸巳子、希维居士等。杨涉子。幼颖悟,富有文藻,大为时辈所推。唐天祐进士,授秘书郎,直史馆。后历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官至太子太保,人称杨少师。以心疾致仕。长于歌诗,善于笔札,尤工行草,得欧阳询、颜真卿笔法。洛川寺观蓝墙粉壁上,题纪殆遍,时人以其纵诞,有杨疯子之号。有《步虚词》等。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73—954 字景度,自号癸巳人、杨虚白、希维居士、关西老农。性狂傲纵诞,人称杨风子。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哀帝天祐二年(905)登进士第,释褐度支巡官,迁秘书郎。后梁开平时,任殿中侍御史,礼部、考功两员外郎。后唐时,累迁中书舍人,历右散骑常侍,工、礼、户、兵四部侍郎。又历仕后晋、后汉、后周三朝。显德元年(954),任左仆射、太子太保。是年冬卒。生平见《五代史补》卷一,新、旧《五代史》本传,《宣和书谱》卷一九。凝式博览经籍,能文工书,大为时辈所推。尤长于歌诗,遇山水胜景则流连赏咏。诗“多杂以诙谐”(《旧五代史》本传)。“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句,人称“清丽可喜”。《全唐诗》存诗4首、断句3,《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
全唐文·卷八百五十八
凝式字景度。华阴人。昭宗朝举进士。再迁秘书郎。梁开平中累迁考功员外郎。后唐同光初历给事中史馆修撰。明宗即位。拜中书舍人。长兴中历右常侍工户二部侍郎。清泰初迁兵部侍郎。晋天福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开运中除太子少保。分司于洛。汉乾祐中历少傅少师。周广顺中以右仆射致仕。显德初改左仆射。又改太子太保致仕。卒年八十五。赠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