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栖白

相关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释圆通 朝代:北齐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性温敏。游邺都肄。习涅槃于大庄严寺。武平四年夏。有客僧因疾投寺中。众恶之。无肯容者。通观其识量宏远。操履端雅。乃延之房。与共处。虽秽污弗恤也。情意日以接狎。间问其所学。曰涅槃。通以其同业。尤自喜。且时摘经中疑义质之。皆为披释。无小滞。通愈益喜。手为治汤药。旦夕抚尉无倦色。尝夜持杯酒饮之曰。此去湿舒气。服之于律无妨。遂嚬眉一咽而止。夏罢客辞去。通曰。今授衣之时逼矣。兹官寺例得衣赐。可须三五日。当有以赠。客固辞。通亦固留而遗之衣。临别。执通手戒曰。脩道不欺暗室。法师昨以酒见饷。非理也。当时不敢遽拒绝者。直恐伤来意尔。今而后。宜断勿复事。既而又曰。鼓山石窟寺。亦岂会到否。小僧所居寺。正在石窟北五里。当绕涧驿东有一小谷。东出即小寺。所谓竹林是也。苟有缘。幸无惜一过。通曰。重佩箴规。义图展谢。明年夏。诏以石窟寺僧少。宜拨差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僧百馀人为一番。于石窟坐夏。通时偶与其数。而独念以为竹林之约。从尔可寻也。每于众会。询其寺。众辄大笑曰。此流俗妄传耳。勿信。通悉为众道客之说非妄传者。众异之。共赍香华。随通以往。及升陇阜。见一翁以巾帕额布裈短褐执钁。驱马垦荒坂。遥见僧。放马而前曰。何物道人不由路而径此耶。答曰。石窟僧也。欲往竹林。得无迷所向乎。翁忽怒诟曰。官寺僧诚无足道。去年纵牧畜。啖我田苗。我家儿子以遮护。被击几死。今复何面目见我。竟曳钁逐群僧。于是群僧奔迸走东谷以归。然独不逐通。语通曰。放汝入山喂虎。通又东出数里。所过涧水清浅。而林木森茂。循涧而东。闻南岭上有讽诵声。通隔林呼问竹林所在。应声曰。何从来。得非圆通法师乎。通曰是。已僧遽披林出。悲喜交集。略叙间阔。则曰。此不足以款曲。须到小寺可也。稍进数里。有门树双阙长廊复道。松竹映蔽。门外马槽满盛粟豆。皆黑漆金铺。首衔环。长百馀尺。列十行。傍多蹄迹。洒扫极严洁。僧使通立门左。谓曰。当为白大和尚。顷之引入讲堂。立西轩下。和尚坐大床上。年可七十馀。方环拥童吏五六人。凭按理文书。侍人赞通名字。礼谒。和尚曰。官寺厚供难舍。柰何屈临。通具述其故。既安置。其僧将通巡房讯敬。至两房。宝帐璎珞侈丽。主人夷坐自若。振手语曰。此人何必见遣去。其僧惭。顾通曰。趣向不同。洙沮人意。且就小房消息。遂盘桓谈叙。并具中食。食如世间常味。食讫遍观图像园池台阁。通念欲住。因以其意告僧。僧曰。固小僧之心也。但须白大和尚。夜共卧。蚤作偕白和尚。和尚曰。甚知来意。不惜一房。然而既受官请。又欲住此。是两处挂名矣。律僧不得挂两处名。今且还去。后待除名官寺来。则相容耳。幸勿恨也。挥其僧送出。怅惋不忍别通。由是指途西迈。眷眷返顾。始犹门阙在百步外。更踰二里。欻无所睹。凡前日老翁垦荒之处。悉芜蔓荆榛。狐狸出没而已。入大乘论曰。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大阿罗汉。散在诸山渚中。馀经又曰。九十九亿大声闻众。皆于佛前取筹。住寿于世。并在三方诸山海中。守护正法。或者通之所遇是也。非欤。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上
释圆通。不知氏族。少出家。汎爱通博以温敏见称。住邺都大庄严寺。研讽涅槃。文旨详覈。以高齐武平四年。夏中讲下。有一客僧。形服疏素履操弘雅。因疾乃投诸寺中。僧侣以其所患缠附臭气熏勃。皆恶之无敢停者。通观其量识宏远。深异其度。乃延之房中。虽有秽污初无轻惮。日积情款。薄通其意。问何所学。答曰。涅槃通以素业相沿。宛然若旧。乃以经中深要及先德积迷未曾解者。并叙而谈之。客僧亦同其所引更为章句判释冷然雅有其致。通欣于道合。更倍由来。经理汤药晓夕相守。曾于夜中持春酒一盏云。客人寄患服此为佳。客遂嚬眉饮之。一咽便止。夏了病愈。便辞通去。通曰。今授衣将逼。官寺例得衣赐。可待三五日间。当赠一袭寒服。客云。藉乱不少。何容更烦。通固留之。作衣遗已。临别执通手诫曰。修道不欺暗室。法师前以酒见及。恐伤来意。非正理也。从今已往此事宜断。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小僧住下舍小寺。正在石窟北五里。当绕涧驿东。有一小谷。东即竹林寺。有缘之次念相访也。通敬谢前诫。当必往展。于是而别。至明年夏初。以石窟山寺僧往者希。遂减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百馀僧为一番。通时尔夏预居石窟。意访竹林。乃大集客主。问寺所在。众皆大笑诫通。勿传此妖言。竹林竟无适莫。乃流俗之恒传耳。通惟客僧见投。非常款遇言及斯事。计非虚指。众亦异焉。乃各赍香花与通俱行。至寺北五里小谷。东出劣通人径。行可五里升于山阜。见一老公。手巾袜额布裈短褐。执钁开荒二十馀亩。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何处道人不依径路。僧云。住在石窟。欲向竹林。公大怒曰。去年官寺放马啖我生苗。我儿遮护被打几死。今复将此面目来耶。曳钁来逐。群僧十馀望谷驰走。独不逐通。语通曰。是尔干健不返。放使入山喂虎。通即东出数里。值一曲涧浅而森茂。寻涧又东。但闻南岭上有讽咏之声。通问竹林所在。应声答曰。从何处来。岂非圆通法师乎。通曰是矣。遂披林踰险就通。略叙离阔喜满言情。曰下山小寺僧徒乌合。心性动止多不称具瞻。虽然已能降重。终须到寺。相进数里。忽见双阙高门长廊复院。修竹干云青松蔽日。门外黑漆。槽长百馀尺。凡有十行。皆铺首衔环。金铜绮饰贮以粟豆。旁有马迹而扫洒清净。乃立通门左告云。须前咨大和上。须臾引入至讲堂西轩廊下。和上坐高床。侍列童吏五六十人。和上年可九十许。眉面峰秀状类梵僧。凭案理文书旁有过事者。通礼谒却立。和上命曰。既住官寺。厚供难舍。何能自屈。此寺诚无可观。通具述意故。乃令安置。将通巡房礼讯。见两房僧各坐宝帐。交络众饰映夺日光。语引僧云。彼是何人。辄敢来入。振手遣去。僧有惭色。顾谓通曰。情意不同令人阻望。且就小僧住房可以消息。乃将入室。具叙昔缘。并设中食。食如邺中常味。食后引观图像庄严园池台阁。周游历览不可得遍。通因自陈曰。傥得厕迹风尘常供扫洒。生愿毕矣。僧曰。相逢即以为意。但须咨和上。未知果不。夜与通宿。晓为咨白。和上曰。甚知来意。不惜一房。凡受官请为报不浅。依如僧法。不得两处生名。今且还去。除官名讫来必相容。勿以为恨。即遣送出至马槽侧。顾慕流泪。自伤罪重不蒙留住。执僧手别。西行百步。回望犹见门阙俨然。步步返望更行数里许。欻见峰㟧巉岩。非复寺宇。怅望寻路。行达开荒之地。了无踪绪。但有榛木耳。识者评云。前者举钁驱僧。假为神怪。令通独进。示现有缘耳。言大和上者。将不是宾头卢耶。入大乘论。尊者宾头卢罗睺罗等十六诸大声闻。散在诸山渚中。又于馀经亦说。九十九亿大阿罗汉。皆于佛前取筹住寿于世。并在三方诸山海中。守护正法。今石窟寺僧。每闻异钟呗响洞发山林。故知神宫仙寺不无其实。余往相部寻鼓山焉。在故邺之西北也。望见横石状若鼓形。俗谚云。石鼓若鸣。则方隅不静。隋末屡闻其声。四海沸腾。斯固非妄。左思魏都云。神钲迢递于高峦。灵响时警于四表是也。自神武迁邺之后。因山上下并建伽蓝。或樵采陵夷工匠穷凿。神人厌其諠扰。捐舍者多。故近代登临罕逢灵迹。而传说竹林。往往殊异。良由业有精浮。故感见多矣。近有从鼓山东面而上。遥见山巅大道。列树青松。寻路达宫。绮华难纪。珍木美女相次欢娱。问其丈夫。皆云适往少室逼暮当还。更进数里。并是竹林。寻径西行乃得其寺。众僧见客。欢遇承迎供给食饮指其归路。乃从山西北下。去武安县不过十数里也。暨周武平齐。例无别服。邺东夏坊有给事郭弥者。谢病归家养素闾巷。洽闻内外慈济在怀。先废老僧悉通收养。宅居读诵。忽闻有扣门者。令婢看之。见一沙门执锡擎钵。云贫道住鼓山竹林寺。逼时乞食。弥近门声接。乃遥应曰。众僧但言乞食。何须诈圣。身自往观四寻不见。方知非常人也。悔以轻肆其口故致圣者潜焉。近武德初年。介山抱腹岩有沙门慧休者。高洁僧也。独静修禅。忽见神僧三人在佛堂侧。休怪之谓寻山僧也。入房取坐具。将往礼谒。及后往诣。神僧中小者抱函在前。大者在后乘虚。冉冉南趣高岭。白云北迎𩃗蔼不见。后经少时又见一僧东趣岩壁。休追作礼。遂入石中。此岩数有钟鸣。依时而扣。虽蒙声相不及言令。斯亦感见参差不可一准。大略为言。岩穴灵异要惟虚静。必事喧杂希闻奇相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少出家。
泛爱通博。
以温敏见称。
往邺都大庄严寺。
研讽涅槃。
文旨详覈。
以高齐武平四年夏中讲。
时有一客僧。
形服疏素。
履操弘雅。
因疾乃投诸寺中僧侣以其所患缠附。
臭气薰勃。
皆恶之。
无敢停者。
通观其量识宏远。
深异其度。
乃延之房中。
虽有秽污。
初无轻惮。
情款通意。
问何所学。
答曰涅槃。
通以素业相沿。
宛然若旧。
乃以经中深要。
及先德积迷。
并叙而谈之。
客僧亦同其所引。
更为章句。
判释冷然。
雅有其致。
通欣于道合。
经理汤药。
晓夕相守。
曾于夜中。
持春酒一盏。
劝云服此为佳。
客遂颦眉饮之。
一咽便止。
夏了病愈。
便辞通去。
通曰今授衣将逼。
官寺例得衣赐。
可待三五日间。
当赠一袭寒服。
客云藉庇不少。
何容更烦。
通固留之。
作衣遗已。
临别执通手诫曰。
修道不欺闇室。
法师前以酒见及。
恐伤来意。
非正理也。
从今已往。
此事宜断。
颇曾往鼓山石窟寺不。
小僧住下舍小寺。
正在石窟北五里。
绕涧有一小谷。
东出即是竹林寺。
有缘之彼。
愿相访也。
通敬谢前诫。
当必往展。
于是而别。
至明年夏初。
以石窟山寺。
僧往者希。
遂减庄严定国兴圣总持等官寺。
百馀僧为一番。
通时过夏。
预居石窟。
意访竹林。
乃大集客主。
问寺所在。
众皆大笑。
诫通勿传此妖言。
竹林竟无。
乃流俗之恒传耳。
通惟客僧见投。
非常款遇。
言及斯事。
计非虚指。
众亦异焉。
乃各赍香花。
与通俱行。
至寺北五里。
小谷东出。
略通人径。
行可五里。
升于山阜。
见一老公。
手巾袹额。
在裈短褐。
执钁开荒。
二十馀亩。
遥见群僧放马而前曰。
何处道人。
不依径路。
僧云住在石窟。
欲向竹林。
公大怒曰。
去年官寺放马。
啖我生苗。
我儿遮护。
被打几死。
今复将此面目来耶。
曳钁来逐。
群僧十馀。
望谷驰走。
独不逐通。
语通曰。
是你干健不返。
放使入山喂虎。
通即东出数里。
值一曲涧。
浅而森茂。
寻涧又东。
但闻南岭上有讽诵之声。
通问竹林所在。
应声答曰。
从何处来。
岂非圆通法师乎。
通曰是矣。
遂披林踰险就通。
通略叙离阔。
喜满言情。
曰下山小寺。
僧徒乌合。
心性动止。
多不称具瞻。
虽然。
已能降重。
终须到寺。
相进数里。
忽见双阙高门。
长廊复道。
修竹干云。
青松蔽日。
门外黑漆槽。
长百馀尺。
凡有十行。
皆铺百衔环。
金铜绮饰。
贮以粟豆。
傍有马迹。
而洒扫清净。
乃立通门左。
告云。
须前咨大和尚。
须臾引入。
至讲堂西轩廊下。
和尚坐高床。
侍列童吏五六十人。
和尚年可七十。
眉面峰秀。
状类梵僧。
凭案理文书。
傍有通事者。
通谒却立。
和尚命曰。
既住官寺。
厚供难舍。
何能自屈。
此寺诚无可观。
通具述意故。
乃令安置。
将通巡房礼讯。
见两房僧。
各坐宝帐。
交络众饰。
映夺日光。
语引僧云。
彼是何人。
辄敢来入。
振手遣去。
僧有惭色。
顾谓通曰。
情意不同。
令人阻望。
且就小僧住房。
可以消息。
乃将入室。
具叙昔缘。
并设中食。
食如邺中常味。
食后引观。
图像庄严。
园池台阁。
周游历览。
不可得遍。
通因自陈曰。
傥得厕迹风尘。
常供洒扫。
生愿毕矣。
僧曰。
相逢即以为意。
但须咨和尚。
未知果不。
夜与通宿。
晓为咨白和尚曰。
甚知来意。
不惜一房。
凡受官请。
为报不浅。
依如僧法。
不得两处生名。
今且还去。
除官名讫。
来必相容。
勿以为恨。
即遣送出。
至马槽侧。
顾慕流泪。
自伤罪重。
不蒙留住。
执僧手别。
西行百步。
回望犹见。
门阙俨然。
步步返望。
更行两里。
歘见峰崿巉岩。
非复寺宇。
怅望寻路。
行达开荒之地。
了无踪绪。
但有榛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名或作德仁。穆宗长庆间以诗名。自文宗开成至宣宗大中三朝,昆弟皆擢显仕,而得仁出入举场三十年,卒无成。有诗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
公主子。
穆宗长庆时以诗名。
其兄弟以贵戚故皆为显贵,而得仁独苦为文,文宗开成后,出入举场20年,无所成。
曾赋诗自伤云:“外族帝王是,中朝亲故稀。
翻令浮议者,不许九霄飞”。
卒后,韦庄、僧栖白等竞相赋诗哀吊。
生平散见《唐摭言》卷一〇、《唐诗纪事》卷五三、《唐才子传》卷六。
得仁苦心为诗,曾自言“刻骨搜新句,无人怜衣”、“永夜无他虑,长吟毕二更”。
尤擅五律,晁公武称其“五言清莹,独步文场”(《郡斋读书志》卷四中)。
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刘得仁诗》1卷。
全唐诗》存诗2卷,又5首,《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1首,断句2。
唐诗汇评
刘得仁,生卒年里贯均未详。公主之子。自文、武、宣三朝,弟尚公主,兄弟皆居显位,独得仁出入举场二十馀年,屡试屡黜,竞不得一第。约大中末年,时人哀之。得仁能诗,于五律尤工,与姚合、无可、段成式、厉玄、雍陶、顾非熊等交往酬和。有《刘得仁诗》一卷。《全唐诗》编诗二卷。
全唐诗补逸
刘得仁,贵主之子。补诗一首。

作品评论

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
浪仙、无可、刘得仁辈,时得佳致,亦足涤烦。
诗人主客图
清奇僻苦主:孟郊……及门二人:刘得仁、李溟。
郡斋读书志
刘得仁,公主之子。长庆中以诗名,五言清莹,独步文场。
唐才子传
(得仁)有寄所知诗云:“外族帝王是,中朝亲故稀。翻令浮议者,不许九霄飞。”忧而不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铿锵金玉,难合同流,而不厌于磨淬。端能确守格律,揣治声病,甘心穷苦,不汲汲于富贵。王孙公子中,千载求一人不可得也。
唐音癸签
刘得仁诗思深,合处尽可味,奈笔笨难掉何?天子甥为一名终日哀吟,何自苦!
《重订中晚唐诗人主客图》
得仁诗,亦水部派也。前辈见其愁苦吟呻,拟之贾氏,其实唐末凄厉之音,大半相似,要自各有宗承,不相混。独惜得仁三十年苦功,赍志以殁,后世并亦无能知者。引为张司业门人,或有传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末馀杭人,一说苏州吴县人。罗隐族弟。累举进士不第。昭宗光化中以韦庄奏,追赐进士及第,赠官补阙。工诗,尤长七律。懿宗咸通、僖宗乾符中,与罗隐、罗虬合称“三罗”。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831?—896? 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或谓余杭人,不确。出身于豪富盐铁小吏之家,屡举进士不中。早年曾出塞,后入幕于池州、江西、东川等州郡,晚年归吴县闲居。生平见《唐摭言》卷二与卷一〇、《唐才子传》卷八。与隐、虬号称“三罗”,与方干、贯休等友善,诗风亦相类。“邺才清而绵致”(《唐摭言》卷一〇),“尤长于七言诗”(《唐诗纪事》卷六八)。今人何庆善有《罗邺诗注》。《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断句1。
唐诗汇评
罗邺,生卒年不详,馀杭(今属浙江)人。
父则,为盐铁小吏,二子俱以文学干进。
邺尤长七言诗,与宗人罗隐、罗虬齐名,时称“三罗”。
曾赴职单于都护府,又曾赴许昌节度使辟命。
咸通末,崔安潜为江西观察使,欲辟为僚佐,为幕吏所阻。
后俯就督邮,郁郁而卒。
与方干、栖白为友。
有《罗邺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作品评论

韦庄《乞追赐李贺、皇甫松等进七及第奏》
词人才子,时有遗贤,不沾一命于圣朝,没作千年之恨骨。据臣所知,则有李贺、皇甫松、李群玉、陆龟蒙、赵光远、温庭筠、刘德仁、陆逵、傅锡、平曾、贾岛、刘稚圭、罗邺、方干,俱无显遇,皆有奇才,丽句清词,遍在词人之日;衔冤抱恨,竟为冥路之尘。伏望追赐进上及第。
唐摭言
(邺)家富于财,父则,为盐铁小吏,有子二人,俱以文学干进,邺尤长七言诗,时宗人隐亦以律韵著称,然隐十雄而粗疏,邺才清而已绵致。
唐才子传
邺尤长律诗。时宗人隐、虬,俱以声格著称,遂齐名,号“三罗”。隐雄丽而坦率,邺清致而联绵,虬则区区而已……邺素有英资,笔端超绝,其气宇亦不在诸人下。初无箕裘之训,顿改门风,崛兴音韵,驰誉当时,非易事也。
围炉诗话
罗邺诗云:“获花芦叶满汀洲,一簇新歌在水楼。金管曲长人尽醉”,三句叙景已尽,第四句转云“玉簪恩重独生愁”,以“愁”字意总贯下文之“女萝力弱难逢地,桐树心孤易感秋。莫怪当欢却惆怅,全家欲上五湖舟”也。罗邺此诗以“愁”字贯通篇,与崔珏《鸳鸯》同格。崔诗“情”字在次句,故易识;罗诗“愁”字在中间,实则上文三句皆愁也。崔诗板,罗诗生动。
《唐体馀编》
邺屡试不第,然其伤时感遇散见于诸诗者,率皆惓惓忠厚,注望期必之意为多,盖犹有风人之遗马。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皆不详,曾隐居终南山紫阁、白阁二峰,与贾岛、薛能交往。
又漫游吴地,与许浑相过从。
一度赴宥州谒李权。
生平事迹散见贾岛《送李溟谒宥州李权使君》、《长孙霞李溟自紫阁白阁二峰见访》、许浑《送李溟秀才》等诗及《唐诗纪事》卷五八。
诗僧栖白称其诗:“数篇正始韵,一片补亡心。
”(《赠李溟秀才》)。
张为将其列为清奇苦僻主孟郊及门之一(《诗人主客图》)。
全唐诗》存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江苏华亭人,字苍水,号樗亭。董含弟。顺治十七年举人。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未中。诗文与含齐名,时称“二董”。著有《樗亭集》、《浮湘集》、《度岭集》。
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一
董俞,字苍水,华亭人。顺治庚子举人,有《浮湘》、《度岭》诸集。
清诗别裁集
字苍水,江南华亭人。顺治庚子举人。有《浮湘》、《度岭》诸稿。○康熙初,江南奏销案起,绅士同日除名者万馀人,苍水与其列。于是弃举子业,专心风雅正变,天欲使之为诗人也。
玉凫词·序
忆庚子冬,樗亭兄弟公车入燕,握手而邸舍,不减故乡之乐。
明春,阆石得隽,拟首唱第一,而胪传时忽以他卷易之,樗亭归而益自修砥,博涉风骚,逖览经史,所著诗、古文,亦几于等身矣。
偶以馀暇,工为小词,无不抉体《花间》,夺胎《兰畹》。
对清樽而惆怅,拾红豆以缠绵,悦于魄而动于魂。
古人之言,岂欺我哉。
吾党之词,见称于海内者,陈李前驱,辕文骖驾,俱已玉树长埋,宿草可悼矣。
尚木清华,莼僧香丽,而或乘五马以徙鳄鱼,投三杼而栖白燕,近制寥寥,未易多得也。
今子璧峡文子山丽冲皆有专稿,为艺林脍炙,独樗亭之词出,而同人退舍,莫与颉颃,由其神力震荡,足以推到智勇,开拓心胸耳。
客冬浪游还里,时樗亭以长歌见赠,烂若披锦,而余放废衰颓,江郎之管,梦中为人攫去,忽忽未酬,深抱愧怍。
偶过邗沟,见无言新梓《玉凫词》,读之块绝。
烛跋未眠,浇以大白,因剪灯书之,并藉手以复樗亭。
槜李诗系·卷四十一
字苍水号樗亭华亭孝廉有浮湘度岭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