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相关人物
元稹
 
白居易


《全唐文》卷六百七十七〈白居易二十二·刘白唱和集解〉~6920~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繇是每制一篇,先相视草,视竟则兴作,兴作则文成。一二年来,日寻笔砚,同和赠答,不觉滋多。至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其馀乘兴扶醉,率然口号者,不在此数。因命小侄龟儿编录,勒成两卷,仍写二本,一付龟儿,一授梦得小儿崳郎,各令收藏,附两家集。予顷以元微之唱和颇多,或在人口,常戏微之云:「仆与足下,二十年来为文友诗敌,幸也,亦不幸也。吟咏情性,播扬声名,其适遗形,其乐忘老,幸也;然江南士女,语才子者,多云元白,以子之故,使仆不得独步于吴越间,亦不幸也。」今垂老复遇梦得,得非重不幸耶?梦得梦得,文之神妙,莫先于诗。若妙与神,则吾岂敢?如梦得「雪里高山头白早,海中仙果子生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之句之类,真谓神妙,在在处处,应当有灵物护之,岂唯两家子侄秘藏而已。己酉岁三月五日,乐天解。
《全唐文》卷七百六十五〈唐诗类选后序〉~7960~
余为类选三十年。神思耗竭。不觉老之将至。今大纲已定。勒成一家。庶及生存。免负平昔。若元相国稹白尚书居易。擅名一时。天下称为元白。学者翕然。号元和诗。其家集浩大。不可雕摘。今共无所取。盖微志存焉。所不足于此者。以删定之初。如相国令狐楚李凉公逢吉李淮海绅刘宾客禹锡杨茂卿卢仝沈亚之刘猛李涉李璆陆畅章孝标陈罕等十数公。诗犹在世。及稍沦谢。即文集未行。纵有一篇一咏得于人者。亦未称所录。僻远孤儒。有志难就。粗随所见。不可殚论。终愧力不及心。庶非耳目之过也。近则杜舍人牧许鄂州浑洎张祐赵嘏顾非熊数公。并有诗句。播在人口。身没才二三年。亦正集未得绝笔之文。若有所得。别为卷轴。附于二十卷之外。冀无见恨。若须待见全本。则撰集必无成功。若但泛取传闻。则篇章不得其美。已上并无采摭。盖前序所谓终恨见之不遍者矣。唯歙州敬方才力周备。兴比之间。独与前辈相近。亡殁虽近。家集已成三百首。中间录律韵八篇而已。虽前后夐接。或畏多言。而典型具存。非敢遐弃。又前所谓无虑选之不公者矣。嗟乎。行年七十有四。一名已成。一官已弃。不惧势逼。不为利迁。知我以类选起序者天也。取舍之法二十通在。故题之于后云尔。
《國語辭典》:白居易  拼音:bái jū yì
人名。(西元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人(今陕西渭南县附近),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卒于武宗会昌六年。贞元进士,官至校书郎、赞善大夫,后因宰相武元衡事贬江州。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后任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最后卒于洛阳的香山。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著有《白氏长庆集》等。
《國語辭典》:司马(司馬)  拼音:sī mǎ
1.职官名:(1)参见「大司马」条。(2)郡佐之属。魏晋时为刺史属官,理军事。隋唐节度使之下皆置行军司马之官,为佐吏之属,具参谋性质。又每州置州司马一人,多以贬斥之官员任之,徒具虚衔无实际职掌。清代府同知亦俗称「司马」,其实不同。
2.星名。《晋书。卷一一。天文志上》:「传舍南河中五星曰造父,御官也,一曰司马,或曰伯乐。」
3.复姓。如汉代有司马迁、三国魏有司马懿。
《漢語大詞典》:白傅
唐 诗人 白居易 的代称。 白 晚年曾官太子少傅,故称。 五代 齐己 《同光岁送人及第东归》诗:“春官如 白傅 ,内试似 文皇 ( 唐太宗 )。” 宋 苏轼 《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之二:“ 白傅 閒游空诵句,拾遗穷老敢论亲。” 清 袁枚 续诗品·灭迹:“ 白傅 改诗,不留一字。” 汪洋 《寿静仁先生四十三初度即步原韵》:“ 白傅 流风犹想像, 紫阳 遗爱未销磨。”
《漢語大詞典》:长恨(長恨)
(1).犹言遗恨千古。 汉 扬雄 《剧秦美新》:“所怀不章,长恨黄泉。”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何意老志復不从哉?万年之日长恨矣!” 唐 韩愈 《感春》诗之一:“三盃取醉不復论,一生长恨奈何许。”
(2).指千古之遗恨。 南朝 宋 鲍照 《代东门行》:“长歌欲自慰,弥起长恨端。”
(3). 唐 白居易 所作《长恨歌》的略称。 唐 白居易 《编集拙诗戏赠元九李二十》:“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國語辭典》:元白  拼音:yuán bái
唐代诗人元稹、白居易,二人才学相匹敌,诗皆尚平易,且时相酬答,故时人称为「元白」。
《漢語大詞典》:刘白(劉白)
唐 代诗人 刘禹锡 和 白居易 的并称。新唐书·白居易传:“﹝ 居易 ﹞又与 刘禹锡 齐名,号‘ 刘白 ’。” 宋 王禹偁 《桂阳罗君游太湖洞庭诗序》:“前不见 刘 白 ,后不见 皮 陆 ,又何人也。” 明 高启 《三贤堂》诗:“ 韦公 既前蹈, 刘 白 乃后连。”
《漢語大詞典》:白老
(1). 唐 诗人 白居易 的自称。 唐 白居易 《奉酬淮南牛相公思黯见寄二十四韵》:“ 白老 忘机客, 牛公 济世贤。”
(2).猫的别名。 宋 徐铉 稽神录·卢枢:“席中一人曰:‘今夕甚乐,但白老将至,奈何?’因嘆叱。须臾,坐中皆突入阴沟中,遂不见。后数日罢郡,新政家有猫名白老,既至,白老自堂西阶地中,获鼠七八,皆杀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人物异名》:“猫曰蒙贵,又曰乌员、白老。” 金 王良臣 《狸奴画轴》诗:“三生白老与乌员,又现 吴生 小笔前。”
《漢語大詞典》:白翁
唐 诗人 白居易 自称。后人亦以此称之。 唐 白居易 《池上作》诗:“岂如 白翁 退老地,树高竹密池塘深。”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韵寄蔡天启》:“或嗤 元郎 ( 元稹 )漫,或訿 白翁 囁。”
《國語辭典》:苏白(蘇白)  拼音:sū bái
以苏州话发音的口白。如:「昆曲里头有许多苏白。」
《漢語大詞典》:嗫嚅翁(囁嚅翁)
(1).新唐书·窦巩传:“ 巩 字 友封 ,雅裕,有名于时。平居与人言若不出口,世号‘囁嚅翁’。”后因以称懦弱畏事或不善辞令之人。 元 杨弘道 《赠刁益之》诗:“应接尚无衰惫气,不应便作囁嚅翁。” 清 唐孙华 《次王随庵七十自寿诗原韵》之二:“避世聊为漫浪叟,少言甘号囁嚅翁。”
(2).指 白居易 。 宋 苏轼 《元日次韵张先子野见和七夕寄莘老之作》:“ 小蛮 知在否,试问 囁嚅翁 。” 王文诰 辑注:“ 次公 曰:囁嚅翁,乃 乐天 也。”参阅 唐 范摅 云溪友议卷四。
《漢語大詞典》:王白
唐 诗人 王质夫 、 白居易 的并称。 唐 元稹 《骆口驿》诗之一:“邮亭壁上数行字, 崔 李 题名 王 白 诗。”原注:“北壁有翰林 白二十二 居易 题《拥石》《关云》《开雪》《红树》等篇,有 王质夫 和焉。”
《漢語大詞典》:不语先生(不語先生)
指 白居易 撰的《六帖》。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文学上:“《牛羊日历》以 白居易 《六帖》为不语先生。”
分類:白居易
《漢語大詞典》:三谣(三謡)
指 唐 白居易 所作的《朱藤谣》《蟠木谣》《素屏谣》。 唐 白居易 《三谣序》:“予 庐山 草堂中,有朱藤杖一,蟠木机一,素屏风二。时多杖藤而行,隐机而坐,掩屏而卧。宴息之暇,笔砚在前,偶为《三謡》,各导其意,亦犹《座右》《陋室铭》之类尔。”
分類:白居易
《國語辭典》:江州司马(江州司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在其名作〈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二句,后遂以其为白居易的代称。元。无名氏《货旦郎》第一折:「你比著东晋谢安才艺浅,比著江州司马泪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