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高望
(1).登高远望。史记·孔子世家:“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唐 司空曙 《送郑况往淮南》诗:“登树因高望,停橈放溜閒。” 明 傅汝舟 《屴崱峰酬陈子惟濬》诗:“秋日同高望,秋空指顾间。”
(2).高门望族。北齐书·祖珽传:“ 珽 推崇高望,官人称职,内外称美。” 清 恽敬 《赠光禄大夫陈公神道碑铭》:“自古高望华阀,品升于朝,门地著于天下。”
《国语辞典》:重阳节(重阳节)  拼音:chóng yáng jié
九为阳数,俗称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习俗多于此日相率登高、饮菊花酒、佩带茱萸以避凶厄。唐。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诗:「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也称为「暮节」、「登高节」、「老人节」、「重九」、「重阳」、「重阳日」。
《國語辭典》:梯山  拼音:tī shān
1.藉助绳梯等工具攀登险阻的高山。如:「梯山越海」。
2.在山麓间辟有梯田的山。
《國語辭典》:登攀  拼音:dēng pān
攀爬登上。如:「他终于登攀到山顶上了。」
《漢語大詞典》:登望
登高远望。汉书·陈汤传:“ 汤 为人沉勇有大虑,多策谋,喜奇功,每过城邑山川,常登望。” 汉 班固 《西都赋》:“既惩惧於登望,降周流以徬徨。” 唐 王昌龄 《万岁楼》诗:“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言过 富春 渚,登望 文山 哭。”
《國語辭典》:望乡台(望鄉臺)  拼音:wàng xiāng tái
相传冥界中的看台。死者的灵魂登临眺望,可以看到他阳世家中的情状。元。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我每日哭啼啼守住望乡台,急煎煎把雠人等待。」《聊斋志异。卷二。耿十八》:「又移时,见有台,高可数仞,游人甚夥,囊头械足之辈,呜咽而下上,闻人言为『望乡台』。」
《國語辭典》:井阑(井闌)  拼音:jǐng lán
1.井口的围阑。唐。白居易〈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宫垣紫界墙,井阑排菡萏。」
2.古代攻城的用具。《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亮乃更之为井阑百尺,以射城中。」
《漢語大詞典》:凭凌(憑凌)
见“ 凭陵 ”。
亦作“ 凭凌 ”。 谓登高凭眺,凌驾其上。 清 曹寅 《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诗:“放眼凴凌 太湖 水,君如不游他日悔。”
分類:登高凌驾
《國語辭典》:凭陵(憑陵)  拼音:píng líng
仗势欺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今陈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弃我姻亲,介恃楚众,以凭陵敝邑。」唐。高适〈燕歌行〉:「山川萧条极边士,胡骑凭陵杂风雨。」也作「冯陵」。
《國語辭典》:登高会(登高會)  拼音:dēng gāo huì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的登高聚会。《儒林外史》第四六回:「老先生此来,恰好虞老先生尚未荣行,又重九相近,我们何不相约作一个登高会。」也称为「茱萸会」。
《漢語大詞典》:重阳酒(重陽酒)
旧俗重阳节登高,饮菊花酒。 唐 郑谷 《漂泊》:“黄花催促重阳酒,何处登高望二京。” 明 何景明 《樊秀才园内菊》诗:“明日重阳酒,殷勤为尔携。”参见“ 重九登高 ”。
《國語辭典》:重九登高  拼音:chóng jiǔ dēng gāo
旧俗在阴历九月九日佩带茱萸爬登高山,饮菊花酒,以为能消灾避害。见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九日登高》。也称为「重阳登高」。
《漢語大詞典》:登啸(登嘯)
登高吟咏。 唐 贾岛 《卢秀才南台》诗:“新晴登啸处,惊起宿枝禽。”
分類:登高吟咏
《漢語大詞典》:临望(臨望)
谓登高远望。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高矣显矣,临望远矣。” 汉 刘向 新序·刺奢:“ 紂 为 鹿臺 ,七年而成,其大三里,高千丈,临望云雨。”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十年:“ 弘立 与诸将临望,自谓功在漏刻。”
《國語辭典》:半仙  拼音:bàn xiān
1.传说仙人居住在高空,因而称登高的人为「半仙」。宋。范成大 山顶诗:「翠屏无路强攀援,我与枯藤各半仙。」
2.巫医、相士等道行高超,可以媲美神仙,故称为「半仙」。如台湾民间传说,清代时南部有位精通法术的勘舆师林半仙。《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小婿起初道:『不祥之言』,谁知又应著这奇事。后来二句:『惊则大惊,吉则大吉。』果然这一惊不小,谁知反因此凑著吉期!李知微真半仙了。」
《漢語大詞典》:攀高
(1).攀登高处。 南朝 梁 沈君攸 《采桑》诗:“摘驶笼行满,攀高腕欲疲。”
(2).指攀登高位。《老残游记》第三回:“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説‘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3).攀附地位比自己高的人。参见“ 攀高接贵 ”。
《國語辭典》:攀高接贵(攀高接貴)  拼音:pān gāo jiē guì
攀附结交权贵。元。王实甫《破窑记》第一折:「料强如误桃源聪俊俏刘郎,挤眉弄眼,俐齿伶牙,攀高接贵,顺水推船。」元。李行道《灰阑记》第一折:「毕罢了浅斟低唱,撇下了数行莺燕佔排场,不是我攀高接贵,由他每说短论长。」也作「攀高结贵」、「接贵攀高」。
《漢語大詞典》:凭览(憑覽)
登高远望。 鲁迅 《集外集拾遗·启事》附录 赵荫棠 《那几个女学生真该死》:“在闷的时候,就该在校内 大仙楼 上凭览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