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334,分23页显示  上一页  1  2  4  5  6  7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痛惩
痛快
苦痛
痛楚
痛矣
沈痛
隐痛
伤痛
抱痛
沉痛
头痛
忍痛
冤痛
哀痛诏
茹痛
《漢語大詞典》:痛惩(痛懲)
(1).严厉地惩戒。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又 嘉祐 中士人 刘几 累为国学第一人,骤为怪嶮之语,学者翕然效之,遂成风俗。 欧阳公 深恶之,会公主文,决意痛惩,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时体为之一变。” 清 褚人穫 《坚瓠广集·打花轿》:“不逞之风,渐不可长,公请府公痛惩之。”
(2).指严加惩办。宋史·张永德传:“ 世宗 亲征,战於 高平 ,大将 樊爱能 、 何徽 方战退衄…… 永德 曰:‘陛下欲固守封疆则已,必欲开拓疆宇,威加四海,宜痛惩其失。’” 梁启超 《禁早婚议》:“夫以一人杀一人,以一人侵一人之自由,就法律上,犹必按其害群之罪而痛惩之。”
(3).深切地警戒。 宋 朱熹 《与吴茂实书》:“近来自觉向时工夫止是讲论文义,以为积集义理,久当自有得力处,却於日用工夫全少检点……今方深省而痛惩之,亦欲与诸同志勉焉。”
《國語辭典》:痛快  拼音:tòng kuài
1.心情舒畅。《朱子语类。卷一四。大学。经上》:「只务自家一时痛快,终不见实理。」宋。杨万里 沈虞卿秘监招游西湖诗:「能为蓬莱老仙伯,一杯痛快吸湖山。」
2.做事爽快,不拖泥带水。如:「他是个痛快的人,不会噜嗦!」《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不作则已,一作定要作个痛快淋漓,才消得我这副酸心热泪。这条心可以对得起天地鬼神。」
《國語辭典》:苦痛  拼音:kǔ tòng
忧劳痛苦。如:「他内心的苦痛,非一般人所能承担。」也作「苦楚」。
《國語辭典》:痛楚  拼音:tòng chǔ
痛苦、苦楚。《后汉书。卷八一。独行传。陆续传》:「诸吏不堪痛楚,死者大半。」《三国演义》第六八回:「狱卒著力痛打,看左慈时,却齁齁熟睡,全无痛楚。」
《韵府拾遗 纸韵》:痛矣
陈孚诗荒哉秦象郡痛矣柳龙城
《漢語大詞典》:沈痛
亦作“沉痛”。
(1).深切的悲痛。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陵王墓下作》诗:“眷言怀君子,沉痛结中肠。” 唐 柳宗元 《驳复雠议》:“礼之所谓讎者,盖以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 清 陈梦雷 《寄答李厚庵百韵》:“顾念天性恩,沉痛迫中肠。” 凌力 《星星草》第十五章二:“他眼睛里的怒火简直要喷射出来,他的心头充满沉痛、惋惜和悔恨。”
(2).深沉痛切;深刻。《花月痕》第五四回:“﹝ 痴珠 ﹞便自语道:‘写得沉痛如此,真好文章也。’” 聂绀弩 《〈聂绀弩杂文选〉序》:“这一反封建思想比 法国 十八世纪的反封建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彻底沉痛得多。” 秦牧 《中国红场的旗帜》:“‘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这是多么沉痛的控诉!”
《國語辭典》:隐痛(隱痛)  拼音:yǐn tòng
难以宣达的痛苦。如:「他专门揭发别人的隐痛,实在可恶!」
《國語辭典》:伤痛(傷痛)  拼音:shāng tòng
1.悲伤哀痛。《史记。卷二十五。律书》:「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常为动心伤痛,无日忘之。」《初刻拍案惊奇》卷五:「尚书正为女儿骇骨无寻,又且女婿将到,伤痛无奈,忽见裴家苍头有书到,愈加感切。」
2.因受伤而疼痛。《列子。黄帝》:「斫挞无伤痛,指擿无痟痒。」唐。司空图 故宣州观察使检校礼部王公行状:「明日,中贵人复敛败卒,尚四五千人,伤痛之声,与尘埃相杂而至。」
《漢語大詞典》:抱痛
心怀伤痛。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而下官抱痛圆门,含愤狱户,一物之微,有足悲者。” 明 刘基 《书苏伯修御史断狱记后》:“而衔寃抱痛之民,莫不伸眉引项,若槁叶之待滋润。”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书》:“苟万分一有失人之悔,则终身抱痛,死且不瞑目矣。” 南荃居士 《海侨春传奇》:“似这等抱痛衔哀那处言,比似个丧家孤犬。”
分類:心怀伤痛
《國語辭典》:沉痛  拼音:chén tòng
沉重悲痛。《文选。谢灵运。庐陵王墓下作诗》:「眷言怀君子,沉痛结中肠。」
《國語辭典》:头痛(頭痛)  拼音:tóu tòng
1.头部疼痛。《文明小史》第八回:「那知竟为寒气所感,次日头痛发热,生起病来。」也作「头疼」。
2.令人感到烦恼或讨厌。如:「这个人生性油嘴滑舌的,小心别上他的当,不然将来够你头痛的了。」也作「头疼」。
《國語辭典》:忍痛  拼音:rěn tòng
忍受痛苦。《南齐书。卷五五。孝义列传。吴达之》:「尝遇病,与母隔壁,忍痛不言,齧被至碎,恐母之哀己也。」《红楼梦》第三○回:「宝玉一面进房来解衣,一面笑道:『我长了这么大,今日头一遭儿生气打人,不想就偏遇见了你。』袭人一面忍痛换衣裳,一面笑道:『我是个起头儿的人,不论事大事小,事好事歹,自然也该从我起。』」
《漢語大詞典》:冤痛
(1).谓蒙受冤屈而悲愤沉痛。 汉 王充 论衡·感虚:“何其冤痛相似而感动不同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三:“孤魂冤痛,自诉於天耳。”
(2).指为他人感到冤屈悲痛。三国志·魏志·杨俊传:“ 黄初 三年,车驾至 宛 ,以市不丰乐,发怒收 俊 。尚书僕射 司马宣王 、常侍 王象 、 荀纬 请 俊 ,叩头流血,帝不许。 俊 曰:‘臣知罪矣。’遂自杀。众冤痛之。” 宋 何薳 春渚纪闻·叔夜有道之士:“余观 嵇中散 被譖就刑,冤痛甚矣。”
《漢語大詞典》:哀痛诏(哀痛詔)
封建帝王因灾害频至、民不聊生、内外交困而下的罪己诏书。汉书·西域传赞:“﹝ 武帝 ﹞末年遂弃 轮臺 之地,而下哀痛之詔,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前蜀 韦庄 《赠薛秀才》诗:“但闻哀痛詔,未睹凯旋歌。”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一引 清 蒋琦龄 《中兴十二策》:“不幸而运值中否,灾害并至,则必下哀痛之詔,追悔既往,深自刻责,期与天下更始。”
《漢語大詞典》:茹痛
忍受痛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汝父茹痛九泉,诉于地府。” 李大钊 《厌世心与自觉心》:“我国民茹痛吞声,亦勉遵政府之命令,多所供其牺牲。”
分類:忍受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