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痈疽(癰疽)  拼音:yōng jū
常见的毒疮。多由于血液运行不良,毒质淤积而生。大而浅的为痈,深的为疽,多长在脖子、背部或臀部等地方。《淮南子。人间》:「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也作「雍雎」。
《國語辭典》:臃肿(臃腫)  拼音:yōng zhǒng
1.毒疮。《战国策。韩策三》:「人之所以善扁鹊者,为有臃肿也。」
2.形容笨重、肥胖、不灵巧。南朝梁。何逊夜梦故人〉诗:「已如臃肿木,复似飘飖蓬。」《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当头那人,生得臃肿肥胖,唇上长了几根八字鼠须。」也作「拥肿」。
《漢語大詞典》:疣赘(疣贅)
(1).疣。泛指痈疽疮毒。旧唐书·忠义传上·俞文俊:“臣闻天气不和而寒暑併,人气不和而疣赘生。” 明 唐顺之 《囊痈卧病作》诗之三:“疣赘勿嫌能侈性,支离番笑足全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 文敏公 误信祝由,割指上疣赘,创发,病卒。”
(2).比喻多馀无用的。 汉 扬雄 《法言·问道》:“允治天下,不待礼文与五教,则吾以 黄帝 、 尧 、 舜 为疣赘。” 唐 刘知几 史通·杂说上:“如二传之叙事也,榛芜溢句,疣赘满行,华多而实少,言拙而寡味。” 章炳麟 《文学说例》:“有韵之文,或以数字成句度,不可增损;或取协音律,不能曲随己意。强相支配,疣赘实多。”
《國語辭典》:疮疡(瘡瘍)  拼音:chuāng yáng
皮肤生疮而溃烂。
《國語辭典》:砭石  拼音:biān shí
中国最古老的医疗用具。在石器时代,人们为解除疾病的痛苦,常以石块磨成尖石或片状,用以破开脓包及放血等。今则多以金属制品替代。也称为「砭针」、「石针」。
《漢語大詞典》:吮痈(吮癰)
用嘴吸痈疽的脓血以祛毒。汉书·佞幸传·邓通:“ 文帝 尝病痈, 邓通 常为上嗽吮之。” 汉 应劭 《风俗通·正失·孝文帝》:“及太中大夫 邓通 ,以佞幸吮痈疡癑汁见爱,拟於至亲,赐以 蜀郡 铜山,令得铸钱。”后遂用为卑鄙媚上的典实。 唐 薛奇童 《拟古》诗:“吮痈世所薄,挟纊恩难顾。”
《漢語大詞典》:内消
(1).中医治疗痈疽的一种方法。即运用消散的药物,使初起尚未化脓的肿疡得到消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内消治法歌》:“内消表散有奇功,脉证俱实用最灵。”
(2).紫荆的别名。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三·紫荆:“其木似黄荆而色紫,故名。其皮色红而消肿,故疡科呼为肉红,又曰内消,与何首乌同名。”
《漢語大詞典》:疮疾(瘡疾)
泛指疥癣痈疽等皮肤及外科疾患。 唐 独孤及 《故隋镜智禅师碑》:“谓身相非真,故示以疮疾。”
《漢語大詞典》:疽痈(疽癰)
(1).痈疽,恶疮。 宋 曾巩 《边将》诗:“当今羌夷久猖獗,兵如疽痈理须决。”
(2).借指丑恶的事物或坏人坏事。 瞿秋白 《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十一:“那种堕落的神态真是 俄国 社会的疽痈。”
《國語辭典》:痈肿(癰腫)  拼音:yōng zhǒng
脓疮。即恶性肿毒。汉。王充《论衡。感虚》:「夫山崩壅河,犹人之有痈肿,血脉不流也。」
分類:痈疽脓肿
《漢語大詞典》:痤疽
犹痈疽,毒疮。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夫痤疽之痛也,非刺骨髓,则烦心不可支也。”《淮南子·说林训》:“治鼠穴而坏里閭,溃小皰而发痤疽。” 高诱 注:“痤疽,痈也。”旧唐书·柳玭传:“兹五不是,甚於痤疽。痤疽则砭石可瘳,五失则巫医莫及。”
分類:痈疽毒疮
《國語辭典》:徙痈(徙癰)  拼音:xǐ yōng
为人治好痈疽。清。李渔《閒情偶寄。卷一六。颐养部。素常乐为之药》:「予一生疗病,全用是方,无疾不试,无试不验,徙痈浣肠之奇,不是过也。」
《漢語大詞典》:痈疮(癰瘡)
痈疽恶疮。法苑珠林卷一一二:“想见诸饮食如脓血,想受诸饮食如涂痈疮。”
《漢語大詞典》:面创(面創)
疾病名。面部痈疽的总称。晋书·谢石传:“ 石 少患面创,疗之莫愈,乃自匿。夜有物来舐其疮,随舐随差,舐处甚白,故世呼为 谢白面 。”
《漢語大詞典》:赘痈(贅癰)
赘疣,痈疽。 明 陈贞慧 《防乱公揭本末》:“ 鋮 ( 阮大鋮 )罪无籍揭,士大夫与交通者未尽不肖,特未有‘逆案’二字提醒之;使一点破,如赘痈粪溷,争思决之为快,未必於人心无补。”
分類:赘疣痈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