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症 → 證症”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漢語大詞典》:火证(火證)
中医指危急的病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疔疮》“五臟皆可发疔疮”注:“夫疔疮者,乃火证也。迅速之病,有朝发夕死,随发随死……若一时失治,立判存亡。”
《漢語大詞典》:厥证(厥證)
中医学病症名。泛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逾时苏醒的病症。有以六经脉形症立名的巨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厥,见《素问·厥论》。又有暴厥、寒厥、热厥、尸厥、薄厥、煎厥等名称。见《素问·厥论》,又《大奇论》,又《生气通天论》等篇。也指四肢寒冷。见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后来又有痰厥、食厥、气厥、血厥、蛔厥、暑厥之分。
《漢語大詞典》:厥逆
(1).中医学病症名。指手足厥冷。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清榖,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絶。” 汉 张仲景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
(2).中医学病症名。指胸腹剧痛,两足暴冷,烦而不能食,脉大小皆涩的病症。参阅《灵枢·癫狂》
(3).中医学病症名。指久久头痛的一种。参阅《素问·奇病论》
《漢語大詞典》:阴痿(陰痿)
男子性功能衰败,阴茎不举的病症。史记·五宗世家:“ 端 为人贼戾,又阴痿,一近妇人,病之数月。” 张守节 正义:“阴痿,不能御妇人。”
《國語辭典》:阴挺(陰挺)  拼音:yīn tǐng
1.女性生殖器的一部分。参见「阴蒂」条。
2.中医上指妇女阴中有物突出如阴茎状的病。
《漢語大詞典》:疫痢
中医学病症名。指传染性强而症情严重的痢疾。主要症状为:发热、呕吐、下痢脓血,日夜无度,腹痛,里急后重。
《國語辭典》:诊断(診斷)  拼音:zhěn duàn
医生诊视病患的症状,以判定病情。如:「旧时因交通不便,难以运送病患就医,故多请医生至家中诊断病情。」
《漢語大詞典》:危证(危證)
危险难治的病症。证,通“ 症 ”。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小儿疮痘:“其孙方三岁,发热七日,疮出而倒,靨色黑,脣口冰冷,危证也。”
《國語辭典》:退热(退熱)  拼音:tuì rè
由高体温降至正常温度。如:「他持续几天的高烧,现已渐渐退热了。」也作「退烧」。
《漢語大詞典》:鹜溏(鶩溏)
病症名。指大便水粪相杂,青黑如鸭粪者。《素问·至真要大论》:“腹中鸣,注泄鶩溏。”《医宗金鉴·张仲景〈金匮要略·五藏风寒积聚〉》:“大肠有寒者,多鶩溏。”注:“其外大肠有寒者,多清彻鶩溏,即下利溏泻也。”
《國語辭典》:痰症  拼音:tán zhèng
因痰阻塞呼吸道,而导致胸闷、气喘,甚至精神错乱等症状。
《漢語大詞典》:痰核
中医病症名。多由湿痰结聚而成。常发在颈项、耳旁、肘腋、腿弯等处,生于皮里膜外,其形如豆,大小不一,推之可移,皮色不变,一般无全身症状。参阅 明 李梴 《医学入门》
《國語辭典》:痰迷心窍(痰迷心竅)  拼音:tán mí xīn qiào
精神迷乱,神智不清。《红楼梦》第四六回:「上次南京信来,金彩已经得了痰迷心窍,那边连棺材银子都卖了,不知如今是死是活。」《官场现形记》第二九回:「平时同人谈天,不是骂军机,就是骂督抚,大众听了,都说他是痰迷心窍。」
《漢語大詞典》:聤耳
中医病症名。以耳道流脓、听力障碍为主症。多发于儿童。可分虚实两类。实证类似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虚证类似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多因外感风热、污水灌耳、湿热之邪蕴结肝胆经络或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等所致。治疗可根据虚实分别采取滋阴降火或祛风火、利肝胆、清湿热的方法,也可用药汁或药粉滴撒外治。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耳:“耳痛是风热,聤耳是湿热。”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主治二·耳:“人牙灰,吹五般聤耳。”
《漢語大詞典》:体疗(體療)
谓治疗内科病症。新唐书·百官志三:“医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从九品上。掌教授诸生以《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