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母斑  拼音:mǔ bān
病名。一种先天性疾病。病因疑为胚胎在母体内发育的过程中,皮肤组织或细胞(尤其黑色素细胞),发生了不正常的变化。病斑形状呈多样性。
《国语辞典》:泡疹  拼音:pào zhěn
病名。经由细菌感染,细菌由小伤口侵入,皮肤长出水泡,渐渐肿大,水泡中含有大量细菌,破裂后细菌会感染扩散到周围健康的皮肤。泡疹多于夏季染患。
《国语辞典》:骨癌  拼音:gǔ yán
病名。发生于骨骼系统的癌症。犯及骨骼的肿瘤可发生于骨细胞、骨骼的造血系统、软骨以及纤维性或滑膜组织。可分为原发性肉瘤(低度恶性骨瘤、高度恶性骨瘤),续发性恶性骨瘤和转移性骨癌。症状包括食欲减低、体重减轻、发烧、患部疼痛、局部肿块、运动不便、患部皮肤溃烂、患部肢体末端有麻木感、发生病理性骨折、骨痛、高钙血症,脊椎受侵犯时,严重者可能造成运动功能障碍。
《国语辞典》:喉癌  拼音:hóu yán
病名。发生于喉头部位的癌症。可分为三种:声门癌、声门上癌及声门下癌。早期症状有持续性声音沙哑、喉头鲠塞、吞咽疼痛及呼吸困难等。可以放射线或手术治疗。
《国语辞典》:汗疹  拼音:hàn zhěn
病名。一种夏日常见的皮肤病。因汗孔受到阻塞,妨碍汗液的排出,使得皮肤上生出表浅晶状小水疱或红色、发痒的小疹。
《国语辞典》:斑疹伤寒(斑疹伤寒)  拼音:bān zhěn shāng hán
病名。由一种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有流行性和地方性两类,传染媒介为体虱或鼠蚤。经过六至十四天的潜伏期,患者即发生头痛、畏寒、虚脱、发热、全身疼痛、皮肤出现紫斑等症状,病程一般为二周。
《国语辞典》:扁桃腺炎  拼音:biǎn táo xiàn yán
病名。一种细菌感染的疾病,常与急性咽头炎同时并发。主要症状是发高烧、喉咙痛、头痛、疲倦、扁桃腺红肿等。可分急性扁桃腺炎及慢性扁桃腺炎。
《国语辞典》:躁郁症(躁郁症)  拼音:zào yù zhèng
病名。为一种情感性精神疾病,病人发病时情绪可由高度忧郁转变为极端兴奋,忧郁期患者对任何事物都失去兴趣、失眠、记忆减退,严重时甚至可能自杀。转入躁狂期,病人即刻变得激动兴奋,常有攻击行为,又有誇大妄想,严重时可能做出极端暴力行为。此两期可能混合存在或交替出现。
《国语辞典》:隐睪症(隐睪症)  拼音:yǐn gāo zhèng
病名。婴儿在出生前睪丸位在腹腔内,以后则沿著腹股沟管下降进入阴囊。若出生后睪丸没有降入阴囊内,称为「隐睪症」。
《国语辞典》:鹦鹉病(鹦鹉病)  拼音:yīng wǔ bìng
病名。由鹦鹉热披衣菌引起,人类主要透过鸟类或家禽感染。症状是突然寒战、发热、头痛、红疹、肌肉疼痛及乾咳。
《国语辞典》:鱼鳞癣(鱼鳞癣)  拼音:yú lín xiǎn
病名。为一种先天性或后天皮肤角化病,多发生于四肢,尤其小腿,患者皮肤粗糙表面呈现鱼鳞状。冬季易发作。
《国语辞典》:直肠癌(直肠癌)  拼音:zhí cháng yán
病名。发生于直肠的癌细胞病变,可施手术加以切除。
《国语辞典》:紫斑病  拼音:zǐ bān bìng
病名。皮肤组织呈现紫红色的瘀血。可分为感染过敏性紫斑病、中毒性紫斑及血小板减少性紫斑病等。为一种出血性疾病。
《国语辞典》:德国麻疹(德国麻疹)  拼音:dé guó má zhěn
病名。与一般麻疹不同,系由滤过性病毒感染。潜伏期通常十二到二十一天,发病时轻微发烧,全身呈扁平粉红色的斑点,且上后颈部、耳后、颈侧的淋巴腺会肿胀、疼痛。得病后经过十四至廿天发病症状后,由病人身体自生抗体而痊瘉。妇女在怀孕三个月内得病,可能造成先天性畸形儿。
《国语辞典》:大肠息肉(大肠息肉)  拼音:dà cháng xí ròu
病名。大肠腔内有上皮隆起性的病变。形成原因不明,部分与遗传因子有关。症状为腹痛、通便异常、出血等。治疗时,一般是以大肠镜作息肉切除,若为侵犯大肠壁的恶性息肉,则要作大肠切除术。